长孙无忌是谁下场如何 长孙无忌和李治是什么关系

2018-0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长孙无忌,字辅机,是唐初著名的宰相.外戚.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长孙皇后的同母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高宗时,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中  文  名:长孙无忌字 号:字辅机所处时代: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唐初著名的宰相、外戚。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长孙皇后的同母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高宗时,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中  文  名:长孙无忌

字  号:字辅机

所处时代:隋唐时期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时间:594年

去世时间:659年

主要作品:《唐律疏议》

主要成就:凌烟阁功臣第一位

官  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爵  位:上党县公→齐国公→赵国公

籍  贯:洛阳

据史书记载,长孙无忌一共有十二个儿子,然而除了长孙冲曾担任较高的官职外,其余多是因为父亲的恩荫而授与一些较低的爵位和食邑。在长孙无忌遇害十五年后,唐高宗为其平反,追复了他的官爵,并由其曾孙袭赵国公。

但长孙家族并没有因此东山再起,恢复往日盛况,子孙往往也只担任一些中下级官吏。直至唐末,长孙无忌的子孙担任官吏的有:长孙钧为猗氏县令,长孙铸考中进士,长孙铎为知杂侍御史,长孙延为司津监,长孙昕为尚衣奉御,长孙演为长安县令等等。

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是亲兄妹,长孙一族与李家交情极为深厚,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更是情同手足,两家长辈权衡利弊后,欣然结为亲家。长孙皇后十三岁嫁于李世民,李渊执政期间,长孙皇后与后宫走动频繁,努力为李世民拉拢势力。

玄武门之变当天,长孙皇后更是发挥了其仁德的品格,亲自慰问诸将士,稳定人心,助李世民成功夺位。其兄长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又是外戚,对唐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唐太宗之后,仍然尽忠辅佐唐高宗李治,足见其忠心。

长孙无忌名列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自李渊开国起,历仕三朝帝王,与唐太宗李世民为少年结拜之交,更是其心腹,玄武门事变的主要参与者,足见长孙无忌是唐代初期的开国功臣。例数历史上功高盖主的权臣元老有哪个是有好下场的,最著名的就是少年康熙智擒鳌拜,因此长孙无忌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的时期就预示了好日子将近,每个年轻气盛的少主对压制其权利的老臣皆会产生逆反心理,就连懦弱的李治也包括在内,废立皇后册封武后一事更使这两位老臣少主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册封武后后,长孙无忌的劫难才算真正的开始。显庆四年,武后授意许敬宗将长孙无忌拖入一场天衣无缝的结党营私、谋权篡位的政治骗局之中,足不出户便将编造好的供词交于朝堂之上,唐高宗虽对长孙无忌的案情仍存有疑心,但听信武后与许敬宗的轮番进献谗言,未曾当面审问长孙无忌,便降罪削爵,流配黔州。三个月后,许敬宗派人前往黔州,逼其自缢。于上元年间平反。如此下场,从唐朝大历史进程中来评定的话,长孙无忌实为开国功臣,属于好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长孙无忌掌控朝政,有功高盖主之嫌,并非良臣吧。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的头等难题就是自己没有权力,这样的皇帝当的很是郁闷,几乎所有事情都是由长孙无忌操办的,甚至自己想立皇后都要经过舅舅的同意。这样懦弱的皇帝,谁当着都会郁闷。李治虽然懦弱,但是他也是要自尊心的,他不想自己的成就全部被父亲李世民和他的托孤大臣的光环所掩盖。

然而,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托给李治的支持者,又是李治母亲长孙皇后的哥哥,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李治很为难,这个亲舅舅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和信任,更不能为自己所用。因此李治迫切需要的,就是削弱舅舅的权力,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不顾众臣的反对,废黜王皇后,执意册封武媚娘为皇后,而武媚娘心中对反对她的大臣怀恨在心,在其上位之后,当初冒死进谏的领头官员皆遭其报复,褚逐良等人被发配蛮荒之地,但武媚娘心中最为嫉恨的长孙无忌,因其位高权重难以扳倒其势力。显庆四年,武则天授意许敬宗将长孙无忌拖入一场天衣无缝的结党营私、谋权篡位的政治骗局之中,对长孙无忌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在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的过程中,编造假证据,诬告韦季方与长孙无忌同谋,构陷忠臣,夺其权利,以待篡位时机。

起初唐高宗对一直以来忠心辅佐的舅舅由此行径,极为怀疑,对此结果伤心之余,命许敬宗进行复查。许敬宗当然不放心上,足不出户便将之前编造好的供词交于朝堂之上,唐高宗昏庸无能,虽对长孙无忌的案情仍存有疑心,但经不住武皇后与许敬宗的轮番诬陷,未曾当面审问长孙无忌,便降罪削去长孙无忌官职与封邑,流配黔州。三个月后,许敬宗派人前往黔州,逼其自缢。

长孙无忌的墓至今仍可考究的有两处。一处是昭陵陪葬墓,位于咸阳城西北八十六公里处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已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孙无忌的墓保持了唐代墓葬的标准规格,墓堆为圆锥形,封土高 0.7米,共占地1840平方米,墓前的墓碑早已遗失。长孙无忌的死在唐代相关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但未曾标志出其明确的安葬地,现今已挖掘出多处疑似长孙无忌的墓葬,因此,此墓的真伪仍待进一步考察。

另一处是武隆衣冠冢,位于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乌江河畔薄刀岭的令旗山下,俗称“皇坟”、“天子坟”。古黔州即今天的武隆、彭水一带。墓地规模原占地三亩,主基古朴庄重、楼亭阁工艺精湛,石碑、石狮、石兔、石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风雨沦桑,现存墓高5.35米、直径30米的圆形黄土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