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教授 充满人文气息的工科教授——记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学军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采访李学军教授之前,曾在网站上有关博士生导师的介绍中看到:李教授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

采访李学军教授之前,曾在网站上有关博士生导师的介绍中看到:李教授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这一连串的头衔,让我这个文科生心生敬佩。通过面对面采访的深入,才发现这位工科教授竟然处处充满着人文气息。   

学术道路上的求索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李学军教授求学经历的真实写照。他1991年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任教期间,对知识的渴望使李学军教授毅然决定继续深造。1993年他考入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考入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并于2006年12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学一年。

多年的求学生涯丰富了李教授的专业学识,培养出极强的科研能力。李教授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子项、国防武器装备预研项目等30余项。科研成果丰硕,取得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鉴定成果5项;申请专利18项,已授权10余项;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奖项7项;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次。

于2002年9月—2004年9月任湖南科技大学振动、冲击与诊断研究所所长;2004年9月至今担任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备健康维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矿山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为湖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仅如此,李教授还积极参加社会学术兼职,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部区域联盟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机械故障诊断与失效分析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

科研王国里的引路人

李教授虽然事务繁忙,但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一直都很关注。团队的学术讨论会上,既有紧张的舌枪唇战,又有李教授的画龙点睛,时不时掌声雷动,笑声连连。在听学生汇报时,李教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他会从一个导师的角度评析他们最近的学术进展,同时以他自身多年的学术科研经验对工作成果进行教导改进;解学生疑惑时,李教授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站在一个学术大家的角度来讨论方法的可行性,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指导,他是学生乃至整个团队科研上的引路人。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不去做的话,可能性永远是零”,这是李学军教授的座右铭。他认为科研活动首先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敢想敢做是第一步。李教授鼓励课题组的学生积极申报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重视学术与实践的结合。

他培养的学生黄家厚曾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蒋玲莉获得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在做事态度方面,李教授坚持:“对于每一件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最好。”李教授要求他的团队成员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尽全力做到个人的最高水平,鼓励他们突出专业特色和个性特征,参与课题申报,争取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

他说,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中,要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拿出自己百分的干劲,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的指导下,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4项,获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4项;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湖南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10余篇。

教学管理世界中的艺术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李教授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既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老师。在问到如何定义一个好老师的时候,李教授认为优秀的老师应该是良师益友,是学术研究上的引路人,同时也是生活中的知心者。

瑞士钟表匠塔·布克曾说过:“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群欢快的自由人。”李教授和他的学科团队就是这样一个既勤奋努力又快乐自由的团队。人可以迫使别人怕你,但不能迫使别人尊敬你,通过对李教授招收的几位博士生、研究生的侧面采访,我们发现李教授可以称之为教学管理世界中的艺术家,他成功地做到了让团队成员既敬又爱。

一谈起李教授,课题组的伍济钢副教授像是打开了的话匣子,滔滔不绝,言语中透露着满满的敬意与自豪。“李教授从来不回避科研过程中遇到的艰辛与困难,有着高效的工作模式,做项目时经常加班加点到凌晨三四点。有时候连夜通宵,但第二天仍旧精神饱满,继续工作,他就像一根绷得很紧的弹簧,大家都以为他会有松懈的时候,他能一直坚持着”,伍济钢副教授形象生动地描述道。

     华盛顿有一个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人与人的合作,不能只理解为简单的人力相加,它远比一个人单挑复杂和微妙得多。李教授一直强调实验室需要这种团结合作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多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才能。

因此,在团队管理方面,李教授极具艺术地将整个团队成员拧成了一股绳,在面临困难时,总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让李教授的研究生曹宇翔印象深刻的是只要课题组有人做基金申报或者个人项目时,整个团队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参与讨论,合理分工,不断修改,最后才能呈现出一份完美的申请书或者申报材料。曹宇翔表示:“在李老师课题组的三年,让我对团队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懂得了只有当一个团队同心的时候才能发挥一个团队最大的战斗力。”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为学,他兢兢业业;为师,他传道授业;为友,他和蔼可亲,这就是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学军。(文\段鑫玺、闫艳、刘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