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是黄帝的后裔

2017-06-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慕容鲜卑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三燕五朝(前燕.后燕.北燕),使古代朝阳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一处国都,其影响远及中原乃至东北亚地区.三燕故都和三燕

慕容鲜卑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三燕五朝(前燕、后燕、北燕),使古代朝阳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一处国都,其影响远及中原乃至东北亚地区。三燕故都和三燕文化是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篇章,然而,创造这段历史的慕容鲜卑,史学上认定为胡人,即少数民族,与匈奴、羯、羌、氐并列,所谓“五胡乱中华”,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逐鹿中国北方的乱世枭雄。朝阳三燕文化研究会会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经研究考证,近期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慕容鲜卑实际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后人。其论证经新华网刊载后,海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一时热议。雷广臻的研究成果对当今文化朝阳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破除三燕文化为胡人所创的传统史学观

雷广臻说,慕容鲜卑人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凭世代口口相传。但慕容鲜卑人关于自己是黄帝后人的记忆十分明确。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载:“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轩辕,就是黄帝。除世代口传外,历代典籍中也有关于慕容鲜卑人身世的记录。如《山海经》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一说法后来为《晋书》及《北史》所沿用,二书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

关于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晋书》还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这里说的昌黎棘城,就在今辽宁义县。所谓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后人的意思。

据雷广臻介绍,史称慕容鲜卑“邑于紫蒙之野”,经考证,紫蒙之野位于西辽河上游,即大兴安岭以南、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也正是近二三十年考古学者十分关注的红山文化区。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郭大顺指出:“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这是北方游牧和渔猎部落的特点。”“辽河文明的提出,以及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南北接触的文化关系,证明了五帝前期诸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可信性。”

雷广臻认为,慕容鲜卑后来定都辽宁西部,大有荣归故里、寻根问祖之意。而后慕容鲜卑与汉族的重新融合,互取精华,也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新华网的专稿发出后当晚即被《北京晚报》采用,稍后被凤凰卫视、黄河史前文化——维客、网易、新浪、搜狐、中国经济网、深圳之窗、中华网、中国文物信息网、央视网站、东北新闻网、春秋中文网、人民网等采用,另被几十家国家和省级网站、报纸采用,被其他晨报和晚报采用的更多。这样高频率的转载和采用浪潮,很大程度破除了人们的关于三燕文化为“胡人”所创的传统史学观,为三燕文化披上了黄帝的圣衣,确立了三燕文化的正统根系,扩大了朝阳的知名度,树立了朝阳的新形象。

“慕容鲜卑确是黄帝后人”的观点公开后,至今未见史学界反对意见,倒是史学界外的年轻网民请求提供进一步的证据。雷广臻拿出了较为系统的考证。

1.慕容鲜卑人自己记忆为黄帝、颛顼后人。慕容鲜卑人记忆古迹的方法是口口传述,《魏书·序纪》提到鲜卑起源时记载:“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从他们自己的口口传述中可知,慕容鲜卑为黄帝后人。《晋书·载记第八》说“(慕容)魔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大棘城在今朝阳市东170里,帝颛顼即黄帝之孙。《晋书·载记第八》又说:“慕容魔,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 邑于紫蒙之野,号闩东胡。”有熊氏,指黄帝。所谓“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子孙后人的意思。慕容鲜卑人关于自己是黄帝、颛顼后人的记忆十分强烈,以至于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紫漾》篇中仍然说:“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从于紫蒙之野。”轩辕,正是指黄帝。

2.慕容鲜卑人生活在黄帝、颛顼活动的红山文化区。众所周知,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活动区。 所说“紫蒙之野”位于西辽河上游,即大兴安岭以南、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位于红山文化区。黄帝、颛顼后裔之一部留在原地生活,创造了灿烂的鲜卑文化。关于红山文化区,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许倬云的专著认为就是黄帝活动区。

3.古籍记载慕容鲜卑为黄帝、颛顼后人。《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其说后为《晋书》及《北史》所用,二书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这也就是说,黄帝为鲜卑族始祖。《魏书》记载鲜卑族的族群祖源:“昌意(黄帝子)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黄帝以土德,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拔,故以为氏。”《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载:“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

少子厌越居于北夷,邑于紫蒙之野”。高辛氏是帝喾,黄帝的曾孙。厌越是契,紫蒙之野就是上文说过的老哈河、西辽河流域。

4.考古学证明慕容鲜卑人为黄帝后人。锡伯河发源于七老图山脉东麓“韭菜楼”山峰东面一个叫大店北沟的山坳里。因鲜卑族曾游牧于该河流域,蒙古语称此河为“锡伯高勒”,翻译成汉语就是鲜卑河的意思。锡伯河两岸分布着大量鲜卑人文化遗存,让我们穿越时空,真正看到鲜卑人在锡伯河畔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足迹。凇观点求证第二部分

5.网友热血中华在《中国历史上著名少数民族之渊源及去向》一文中说:鲜卑拓拔部自称乃黄帝少子昌意的后裔,拓拔之意为土,正是代表黄帝的土德;鲜卑宇文部则自称是炎帝的后人。后话自不用说,鲜卑族后来在北魏孝文帝倡导下完全汉化,彻底融入汉民族。据说今天遗留下来的锡伯族正是未被汉化的一支,所以锡(西)伯利亚也可译做鲜卑利亚就是这个道理。

6.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田颖拓认为,北魏是鲜卑人统治中国北方的时代,但鲜卑人对自己的祖先却有最明确的解释。《魏书·序纪》有长篇记述,此处仅作简要摘录:“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

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

由是可知,鲜卑人把自己的祖先直追到黄帝的儿子昌意门下,说自己是昌意小儿子的后人。据司马迁考证,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有四个妃子,其中西陵之女,名曰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二个儿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居住在江水:其二日昌意,居住在若水。若水在蜀地,黄帝就为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曰昌仆,后来昌意与昌仆所生的子孙,都以山名封部落号。昌仆生的孩子中,有一个叫高阳的,也就是后来接了黄帝班的颛顼。至于昌意的小儿子是否昌仆所生,是否受封北方,并且统治幽都以北地区,我们不得而知,但鲜卑人以大鲜卑山为自己的部族名号,倒是真实的。鲜卑人以慕容氏、拓拔氏为最著名,北魏就是拓拔氏建立的政权。由鲜卑人自己修著的历史,我们知道。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外夷,而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黄帝的嫡

7.姓氏学专家考证鲜卑拓跋姓来源时指出了与黄帝的关系。拓跋姓源出有二:(1)出自鲜卑族拓跋(又称托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2)出自李姓所改。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拓跋氏始祖:拓跋力微。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4妃、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

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二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