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镜还健在吗 莆田籍世界羽坛巨星林水镜和他的羽毛球世家

2018-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位于西天尾镇后黄社区的林水镜祖屋,绿树掩映下的"红砖厝"古色古香. 蔡昊 摄12月5日,"妈祖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倒计时20天新闻发布会举行,截至12月4日18点,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988人报名参赛,其中境外选手143人,这一妈祖故乡举办的国际赛事备受瞩目.林水镜还健在吗 莆田籍世界羽坛巨星林水镜和他的羽毛球世家纵观世界羽坛,有一颗"天皇巨星"特别耀眼.他叫林水镜,曾3次获全英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2次作为印尼的主力队员问鼎羽毛

位于西天尾镇后黄社区的林水镜祖屋,绿树掩映下的“红砖厝”古色古香。 蔡昊 摄

12月5日,“妈祖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倒计时20天新闻发布会举行,截至12月4日18点,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988人报名参赛,其中境外选手143人,这一妈祖故乡举办的国际赛事备受瞩目。

林水镜还健在吗 莆田籍世界羽坛巨星林水镜和他的羽毛球世家

纵观世界羽坛,有一颗“天皇巨星”特别耀眼。他叫林水镜,曾3次获全英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2次作为印尼的主力队员问鼎羽毛球团体最高水平的汤姆斯杯。这位印尼的“国宝”祖籍来自莆田。在挑战赛启动仪式上,他从印尼雅加达发来个人竞技夺冠图片等相关资料,签名祝福。

林水镜还健在吗 莆田籍世界羽坛巨星林水镜和他的羽毛球世家

前不久,记者来到林水镜的家乡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探访他的祖屋,倾听他的亲人讲述“天皇巨星”的家史往事和成长历程。

父辈“走番” 海丝情缘

这是一个羽毛球世家。

林水镜的父亲林天宝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的羽毛球好手,多次获得奖项。

林水镜还健在吗 莆田籍世界羽坛巨星林水镜和他的羽毛球世家

林天宝的大女儿林梅影和二女儿林梅蓉都是印尼国家队女子羽毛球队员,被誉为“双打姐妹花”。

林天宝有8个子女,林水镜位列第七,是唯一的男孩。他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扬威世界羽坛,不仅单打技术好,双打也很出色,曾分别在汤姆斯杯赛中出任单、双打,为印度尼西亚队夺得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三届汤姆斯杯赛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水镜的姐夫也是印度尼西亚队参加汤姆斯杯赛的主力队员。

二姐林梅蓉的大儿子曾获得印尼国家队男子单打亚军。

林天宝是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人,他的母亲有3个儿子,他是老大。当年同村的黄家看中了林天宝,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带他“走番”。当时年仅18岁的林天宝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走番”到印尼,让他“邂逅”了羽毛球,从此羽毛球与他及子孙后代结下不解之缘。

当年从莆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学到当地先进的体育运动,林天宝不是唯一一个。据《莆田市体育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印尼、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学生,把在外学到的羽毛球技术传播到家乡,推动莆田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他们经常进行羽毛球运动,带动周围的同学开展羽毛球活动。记录在册的典型代表除了林天宝一家,还有莆籍的刘小征。1946年,刘小征出生于马来西亚,具有羽毛球运动天赋。上世纪50年代,她回国求学。1960年入选福建省羽毛球队。6年后,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女子双打第一名和女子单打第二名的好成绩,为莆田争得荣誉。

羽坛世家 莆田基因

林天宝对子女要求严格。他要求子女每天清晨5点,晨跑10公里,训练体能。这一习惯,坚持了5年。每天早餐前,还要打羽毛球。正是这样勤学苦练,为林水镜姐弟在少年时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后来扬名国际羽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莆田人吃苦耐劳,具有拼搏精神,林天宝辛苦打拼赚钱,培养子女成才。印尼羽毛球场很多,但要想学好球技,就得花钱请教练教授。在此期间,林水镜跟随男单名将学习羽毛球。

1974年,18岁的林水镜开始在印尼国内比赛中崭露头角,一举夺得全国羽毛球少年组和甲组公开赛两项冠军。接着,他开始参加大型国际比赛,1975年获第三届世界羽毛球邀请赛男单冠军。他的黄金时代始于1978年,这一年里他夺得全英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和第八届亚运会男子单打冠军。1979年和1981年,他又两度在全英锦标赛上夺魁。他还在1982年的第二届世界杯羽毛球赛上荣获男子单打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林水镜独创了双脚跳杀,使世界羽毛球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现在已成为羽毛球男子选手必学的技术。

“他是进攻型选手,打法多变,积极凶猛,步法动作灵敏熟练。”“体力好、速度快、力量大、反应灵敏、技术全面。他步法敏捷而稳健,手法粗犷而细腻,动作泼辣而潇洒。”“他的打法以‘快捷、凶猛’著称,‘拿手好戏’是上网快、网前搓、推球神速,扣杀凶狠、力量大和落点刁钻则是他的‘杀手锏’”……

这是世界羽坛对他的评价。

林水镜祖屋既有莆田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南洋风韵。

林水镜祖屋前设有一个羽毛球场。

美丽乡村 南洋风韵

12月初,记者来到后黄。就在前不久,这个莆田市乡村旅游名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行走在弯弯曲曲的乡村小道上,不时可见座座错落有致的红砖华侨老宅,掩映在草木苍翠、瓜果飘香的自然景观里。

社区党支部书记许聪介绍说,后黄是荔城区“华侨第一村”,早在清代就有村民陆续下南洋。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们在村里建造了一座座“红砖厝”。这些“红砖厝”既有莆田传统建筑风格,又处处彰显南洋风韵,中西合璧,浑然天成。林水镜祖屋,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几年前为了宣传这位来自后黄的羽毛球名将,还在祖屋前设立了一个羽毛球场,供游客参观,并开展羽毛球运动。

穿过“燕归林宇”的牌匾走进祖屋,门楣上的“福禄寿”,体现美好愿景。恢宏的构建、精美的木雕,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和岁月打磨,由内而外散发着历史韵味。

村民林玉祥是林水镜的堂兄。他说,这座房子是1928年他的大伯林天宝所建。1987年大伯出资,他出工,修缮了房子,还特地邀请村里擅长书法的文化人书写了一副“漂洋过海讨生计,含辛茹苦建家园”的对联,镌刻在大门上,见证大伯林天宝下南洋的历史。

事实上,到印尼谋生,条件异常艰苦。初来乍到,住的是草屋,林天宝做事脚踏实地,头脑又很灵光,他起初依靠修理自行车谋生计,后来销售自行车,再后来扩张到售卖缝纫机、发展制冰产业……生活逐渐走向富足。

羽毛球是印尼的国球,当地浓厚的羽毛球运动氛围,也激发了林天宝学习羽毛球的兴趣。他自学成才,积极参加各项大赛,获得不少奖项。逐渐富裕起来的林天宝开始培养子女学羽毛球。

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天宝对故乡充满感情。生活富足了,他每年都携家带口回乡探亲。“妻子、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每次回乡,都是10多人。”亲友们回忆说,他常带子女儿孙回乡看看,就是要让他们不忘根在莆田。在他们的印象里,林天宝是非常亲和的长辈,在他的影响下,林水镜姐弟待人也和善。

“在大伯的教导下,林水镜不忘根在中国。林水镜坚持用中文名,他还给儿子取名林伟汉。”林玉祥说。

林天宝深知教育的重要。1985年,他投入15万元支持后黄小学建设。他购买电视等,改善学校设备,设立奖励金,激励师生努力拼搏。他还为每位教师每年提供一套服装,作为福利。为改善家乡的医疗水平,林天宝投入5万元,为西天尾卫生院置添医疗器械。

林天宝去世后,林水镜也曾4次回乡。第一次是1986年5月,他代表印度尼西亚队参加在福州举行的“登喜路”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比赛结束后,他特地回后黄探亲,受到父老乡亲的欢迎。而最近一次回乡是在2015年,当时已经退出羽坛的他,带着妻子及儿女回到祖屋,并称赞,后黄繁花盛开,瓜果飘香,环境优美、干净清洁,比起印尼,还是家乡好。

亲戚常走动,情感才会维系。林玉祥也曾先后9次前往印尼探亲。在印尼,他受到大伯一家的热情接待。“每次都是林水镜接机。”他说,在印尼做客期间,他感受到尽管大伯家境富裕,但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受家庭影响,林水镜不抽烟、不喝酒,勤俭节约。  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卓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