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印章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和他的“808档案”

2019-0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2年岁末,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陈鹤琴先生的子女陈一鸣.陈一心,将父亲陈鹤琴的25件档案资料捐赠上海市档案馆.这批档案资料包括陈鹤琴的印章.照片及88岁高龄时手书的"一切为儿童"的题词等,也许这是对陈鹤琴先生121周年诞辰的最好纪念.陈鹤琴印章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和他的"808档案"    陈鹤琴于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上虞.他在家乡接受最初的教育后,以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并于1914年赴美留学.启程赴美前,陈鹤琴还想着学医,就在

    2012年岁末,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陈鹤琴先生的子女陈一鸣、陈一心,将父亲陈鹤琴的25件档案资料捐赠上海市档案馆。这批档案资料包括陈鹤琴的印章、照片及88岁高龄时手书的“一切为儿童”的题词等,也许这是对陈鹤琴先生121周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陈鹤琴印章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和他的“808档案”

    陈鹤琴于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上虞。他在家乡接受最初的教育后,以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并于1914年赴美留学。启程赴美前,陈鹤琴还想着学医,就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船上,他经过深思,觉得“强国必须强种”,要挽救积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做起,尤其是儿童教育,因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

陈鹤琴印章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和他的“808档案”

我喜欢儿童,儿童也喜欢我,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他就此立下一生从事的事业宗旨。

    1919年陈鹤琴学成回国。尽管当时他学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是他深知,要振兴中华,必须结合国情建立中国化的儿童教育。陈鹤琴子女回忆,父亲回国不久就有人议论,“一个留学生,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

陈鹤琴印章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和他的“808档案”

”但陈鹤琴毫不介意。当时他一面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当教授,讲授儿童心理与教育学课程,一面开展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科学实验工作,而这实验就是从他自己儿子身上开始的。于是,便有了一份别有意味的“808档案”。

    808——这个数字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成长印迹;这个新生命就是陈鹤琴的大儿子陈一鸣。当时是1920年12月,陈鹤琴从一鸣出生这天起,即对他进行连续808天的跟踪观察和实验,然后将这808天中每一天观察到的和实验的内容,用文字和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建立起了一份字与形相结合的孩子成长档案——“808档案”。

    作为一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建立这份档案,决不是出于初为人父的舐犊之情藉以留作纪念,而主要用于他的科学研究。在这808天的档案记载中,陈鹤琴详细记录了一个新生儿成长过程中,其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动作、游戏、智力、身体状况、思维方式、情绪变化、出声发音、模仿能力等发展情况的基本特征。

从中可看到婴儿的好动、好奇、好模仿、喜欢合群、喜欢成功、喜欢被称赞、喜欢户外体验等身心习性。

陈鹤琴后来根据这些档案记载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孩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主张将孩童从出生到六岁前,分为四个时期:即新生婴儿期;乳儿期(从出生至一岁左右);步儿期(一岁至三岁左右);幼儿期(三岁至六岁)。

    根据“808档案”,陈鹤琴还发现成人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在一个人的婴儿期就已奠定,由此提出要注意培养孩子乐观的情绪。另外,成年人的体态与各种活动的姿势在孩提时已具备雏形,所以也要特别注意孩子行为、动作的发展与教育。

他还举例说,有许多父母因担心孩子爬行受伤或把衣服弄脏而不让婴儿爬行,其实爬行是孩子学习行走最初的也是最好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可以促使其背部肌肉得到充分发展。

他还提醒初为人父人母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谈吐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并提出,要顺应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可能与趋势,在学习上给予正确指导,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也是通过对自己一手建立的“808档案”的研究,陈鹤琴不仅提出对孩子要“从小教起”,更要“从小教好”。

对“从小教起”不难理解;“从小教好”则是必须谨慎于初步学习。在陈鹤琴看来,孩子一旦最初时学习不当,就会一误再误,长大了再要纠正就会很费劲。

为此,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琴师贴出一张招生广告,广告上说,凡是此前从未学过琴的,学费一元;已经学过琴的付二元。很多人不解,按说学过琴的已经懂得一点,教起来应该比没学过琴的要轻松,怎么学费反而要多收一元,没有学过琴的,收费却便宜。

琴师解释道:“没有学过琴的人,只不过不会踏琴或运用指法,决不会存有错误;而往往恰是自以为学过琴的人,不但踏琴会有问题,而且指法也有许多谬误,现在要调教好这些人,比教没有学过琴的人花的力气要大许多,所以学费就要多收一元。

”陈鹤琴讲的这个故事,颇可说明他何以会提出对孩子既要“从小教起”,更要“从小教好”,培养一个人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谓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提倡“活教育”

    因为建立了“808档案”,陈鹤琴在儿童教育上的诸多设想和采取的步骤便有了科学的依凭和参照,并使他的儿童教育理念得以提升。“活教育”是针对当时的“死教育”而提出的,它包括三大目标,第一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认为要造就富有民族意识的新国民,既要健康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更要有合作精神和服务思想。一个人若缺失这些,会流于市侩;这样的人一多,民族生存堪忧,国家前途也很危险。

而推行“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儿童,避免在他们身上出现这样的弊端。第二大目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的课程论,系针对当时政府要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愚民教育方针而提出。

陈鹤琴最初在幼专时,就主张学生走出校门,投身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因为那里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老师。第三大目标: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

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在陈鹤琴看来,学生不经历实践,一味啃书本,就不能使所获知识活起来;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活的、直接的知识。为此,陈鹤琴在上海幼专三年制的教学计划中,除学习课程外,还大力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办学,到实践中去磨炼。

学生们因此办起了大场农村托儿所和民众夜校,深得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中不少人还慷慨捐地、出钱、出力予以支持。陈鹤琴更是将自己出国讲学所得经费赠予托儿所。

    说到陈鹤琴其人其事,我们可从我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贺宜与陈鹤琴之间的故事中看出他为人师表中的古道热肠,更可从一个侧面使我们领略他在儿童教育领域上的用心。1939年,时年24岁的小学老师贺宜失业在家,靠微薄的稿费,维持着和妻子的艰辛生活。

就在贺宜深感生活困顿、前途无望时,他抱着一试的心态,由友人林丁陪同拜望陈鹤琴先生,向他求援。交谈中,陈鹤琴知道贺宜希望能找个固定工作时,想了想,问贺宜是否愿意继续担任小学老师,贺宜当即表示愿意。

陈鹤琴便将他介绍进一所难童学校,使贺宜暂时脱离困窘。1940年暑假将临时,贺宜接到正在江西筹建“实验幼师”的陈鹤琴邀其赴赣任教的电报,并且还汇来了旅费,这让贺宜激动不已。

到了江西后,贺宜除了教语文,后又在幼专开设儿童文学课。这既体现了陈鹤琴培养儿童人文知识的识见,也是对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贺宜“不次拔擢和自学成材的信任”。贺宜晚年曾回忆道:“我一面教书,一面搞儿童文学创作,深受他(陈鹤琴)的鼓励,若不是他的帮助,我的儿童文学创作恐早已因生活条件及环境关系而夭折了。”

    其实说起陈鹤琴的档案意识,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808档案”上。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就陆续编著了《我的工作簿》《一年中的幼稚园的教学单元》《儿童生活写真》等教材和儿童读物,凸显出他在“808档案”上的进一步提升。

现在,他的子女将他的25件档案资料捐赠上海市档案馆,相信随着对这些档案资料的解读研究,人们对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认识,也定会得到新的启迪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