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马老师局 给马莉莉老师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2018-10-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言     读了马莉莉老师的新作<灯,总是亮着>一书,浮想联翩,夜不成寐,感慨万千.觉得知名度这么高的你能坦率敞露心扉,毫无顾忌地谈及方方面面,着实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做到的事.    反正睡不着,顺手翻起桌上一叠前年整理的.几十年来看过的沪剧剧目,豁然觉得其中有的剧名串起来可以写一篇短文.睡意顿消,一下子思潮如涌泉,立即开始动笔,迅速完成了初稿.马莉莉,马老师局 给马莉莉老师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近来听了几位专业和业余资深人士的意见.大家看了初稿后,觉得文章选用了沪剧七

前言     读了马莉莉老师的新作《灯,总是亮着》一书,浮想联翩,夜不成寐,感慨万千。觉得知名度这么高的你能坦率敞露心扉,毫无顾忌地谈及方方面面,着实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做到的事。

    反正睡不着,顺手翻起桌上一叠前年整理的、几十年来看过的沪剧剧目,豁然觉得其中有的剧名串起来可以写一篇短文。睡意顿消,一下子思潮如涌泉,立即开始动笔,迅速完成了初稿。

马莉莉,马老师局 给马莉莉老师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近来听了几位专业和业余资深人士的意见。大家看了初稿后,觉得文章选用了沪剧七十七个剧名(涉及十四个新老沪剧团体)来造句,颇有点"新奇"。大家纷纷鼓励我作进一步地补充、修改,定稿后可以广为传阅。

马莉莉,马老师局 给马莉莉老师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更有网友希望我在"中国沪剧网"上登载。我想先改写出来再说。 (以下文中的粗体字是沪剧的剧目名,后面括号内是演出的剧团名。)                                                 

沪剧爱好者骏良                                                 2010年11月2日

给马莉莉老师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上沪)

尊敬的马老师:     你好!你托老同事杨慧雯老师带来的、你亲笔题词、落款的"×××好友  雅正"的大作《灯,总是亮着》和《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两本书我已收到。

马莉莉,马老师局 给马莉莉老师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多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自1986年起就认识你的老朋友。当年你主持工作的上海沪剧院一团和我们单位一起搞过一档电视"大舞台"节目——"文明之花"。至今我依旧历历在目。从此我开始和你有了交往,只怪相见恨晚(长宁)。

    事实上我还是你的"铁杆"粉丝呢。我从你学馆毕业1965年在爱华沪剧团演"红灯记"、峥嵘岁月(上沪)的文革时期按京剧本也演"红灯记"的李铁梅开始,你以后的戏我几乎一部不漏地看,直至2004年你在沪剧院仍演"红灯记",换了角色扮李奶奶为止。我一路跟着你,认同你的"灯,总是亮着"。

八月十二日你发起小范围的请老同事、老朋友、老观众聚会,预送你将要发行的这本《灯,总是亮着》新书,我有幸被邀参加。但因病住院未能如约到场。同样十五日下午你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2010年上海书展"正式签名售书活动,如此盛会,我也不能来,实觉遗憾 我以往在和你接触中感到,你是个爽快人,想啥就说啥,有话直白。

在这本书中,你"竹筒倒豆子",敞开心扉,把自己从艺生涯五十年中的甜酸苦辣全都"抖"了出来,一吐为快。

既反思自己,对自己的人生作个全面的总结,经历和言行又给别人有所借鉴和启示。经过三年的酷暑严寒,化了大量的精力,你的C3之梦(新艺华)——金色的梦幻(上沪),总算今日梦圆(上沪)了。

    这本书的出版真是沪剧界的一件大红喜事(上沪)。     八月十五日以后,有戏友分别到我病房来探视,他们都把那天的盛况绘声绘色、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

听着听着,我深受感染,如身临其境。 他们说,自消息在报纸上披露后,沪剧爱好者们在人间热土(上沪)上奔走相告;你的"马迷"们更是欢喜若狂,个个开心来(丁是娥演唱的开篇名)。     那天上海气温高达39.

6度,但仍挡不住人们对你的热情,他们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满眼皆是舞龙人(上沪)。大家高高兴兴地挨个等着请你签名。轮到的,有的向你问好,有的向你送上鲜花。有说最多的读者一下子买走了几十套呢。

你艺术上的挚友,著名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也是沪剧爱好者梁波罗老师,与你同龄的著名作家叶辛,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以及音乐出版社费社长出席并陪同你举行签售仪式,嘉宾的讲话,让你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戏友们还兴奋地说,在长长的队伍里也见到沪剧表演艺术家解洪元的女儿解惠芳,沪剧演员吴梅影和她的儿子、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的最小的学生程文俊,还有你的同事、上海沪剧院的演员石红、平雪英等认识和不认识的文艺界多位专业人士或亲属。

《中国沪剧网》许多网友:淡泊、滩簧、佳文、李振民、悠然、蓝印花布、君君、开心来、沪咪、老艺人筱文韵的女儿德娴从闵行远道赶来,她(他)们都是闻讯自发而来,主动为你做了一次红色宣传员(人沪)。

啊!她(他)们也是你的"迷"吗?     特别是你艺术上的"黄金搭档"、沪剧观众久未谋面的著名沪剧演员陆敬业携外甥送来的大花篮格外引人注目。 听说那天你签名签得手发酸,"闲话"讲得嘴巴干。

但你心里却是山花烂漫(长江)、脸上朵朵红云(人沪),笑容可掬。是啊,读者和戏迷们的心(长宁)是向着你的。你的签售活动应该说是圆满地唱了一首梦圆曲(长宁)。     我拿到书的当天, "炒虾等不到红",中午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眼睛酸了、字模糊了,稍事休息一下;黄昏我又后接着连看下去,誓有不看完不罢休之势。     书中你描述了对老艺术家的敬爱和崇拜,自己对艺术的挚着、追求。

在艺术上你好坚持的,力求强的信念,视艺术为生命。满篇可圈可点,令人钦佩。 书中你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鲜为人知的烦恼。     作为演员来说,你的艺术是走在"红地毯"的光辉的道路(艺华)上——风风光光。

你努力学习、借鉴前辈艺术家丁是娥、石筱英、凌爱珍和韩玉敏等的长处,结合自身条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塑造的人物形象光彩鲜亮,红花朵朵开(努力)。     作为老观众的我,总喜欢和一群资深戏迷议论戏曲,有时简直挑剔得可用"苛刻"两个字来形容。但我觉得你什么人物都敢演,演啥象啥,不是千人一面。

尤其你演的正面人物,个个是鲜龙活跳,个性显著。你不刻意模仿,不做"拿来主义"。塑造人物既讲究"形似",更领会"神似"。     角色中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张志新",也有饱经创伤的凌弱女子"沈凤喜";有坚强的红军战士"韩英",也有普通的农村妇女"小飞娥";有驰骋战场上、大大咧咧的"白莲花",也有性格叛逆、复杂的"繁漪";有"不是亲人胜亲人"的社区医生"梅莘",也有传奇式的人物"赛金花"。

尤其是"日出"这个戏给你演活了。你把混迹十里洋场的交际花"陈白露"的多重的性格、复杂的心理活动,演绎得淋漓尽致。     "日出"这个戏,你主角演得十分超脱,同时配角又相得益彰(观众们在感叹,再要复制这个班底的演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出"成了你艺术生涯中的顶级品、演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演老戏,你善于学习借鉴,传承经典,如"雷雨"、"罗汉钱"、"芦荡火种"等;演新戏,你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如"雾中人"、"啼笑因缘"和"风雨同龄人"等。

    大家笑称你为屋檐下的白玉兰(上沪),处处为广大观众绽开,"芳香馥郁",洁白无暇。

你为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博得专家们的击节赞赏。所以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简直是金银花开(艺华),无愧于各个最高奖项的得主。     以行政人员的标准来衡量,你也是经营管理工作上的强者。

你继承了对你影响最深的"爱华"老团长凌爱珍自强不息的品格,一路唱着清风歌(长宁),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带了一班人强马壮(勤艺)的队伍,创作、演出了许许多多各种风格的好戏,在沪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是沪剧后人的楷模。

    在台下你可是 心有泪千行(上沪)了。     你从上海沪剧院一团的副团长做起,一步步直至团长、直属团长、浦东分院院长、沪剧院副院长。

一路上你这个新来的管理员(上沪)不知经过多少艰难的历程(上沪):跨几条赤叶河(人沪),走多座湖云山(上沪),经历过好几场的豹子湾战斗(艺华)。但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你的。

    书中你也实事求是地坦露了官场上的沙岗风云(爱华),无船水也流(上沪)。有时你觉得这个大家(上沪、艺华、勤艺)对你有点无情,让你感到"陌生"。花弄影(长江、徐汇),使你孤立无助:有的领导在公开场合许过"愿",但一碰到具体问题却回避了;或置你于局外,或使你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你简直成了断线风筝(太仓)和雾中人(上沪)。你带着深秋的泪痕(宝山)还差点成了阿必大(上沪)回娘家——下岗。

    你创建"马莉莉沪剧艺术工作室"的初期就成功地演出了"宋庆龄在上海"一剧。剧中你又塑造了一个新的栩栩如生、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爱国爱民、有浓浓人情味的伟大的女性形象。

为剧组和你个人取得了许多奖项,震动了多少领导和观众。     看着鲜花盛开,掌声雷动,但心里的压力有几人得知?几人理解?当时要人不给,要东西没有。

就是出钱借用也要比人贵几倍;在断了"资金链"的关键时刻有几人来帮助?困难一大堆,路障勿勿少。孟姜女过关(上沪),差点把你人、财、物一网打尽(群艺),站在金沙江畔(人民、艺华),你几乎走到了绝境。

你的大手笔还甚至被人误认又复制了一个院团。     逆境中你这位东方女性(宝山)在交织着各种爱与恨(徐汇)的矛盾中化被动为主动,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在改革的大海潮(人沪)中,你带领团队,群策群力,自力更生,成功地创办艺术工作室,也组建过上海沪剧院浦东分院。

几番努力,终于绝处逢生(宝山),迎来了铁牛报春(努力), 梅龙春晓(上沪)和红梅春艳(徐汇),处处都是"春。"同时以你自己的出色的艺术实践和工作实践,为文艺改革种好了一块试验田,获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你一个明星的遭遇(上沪)是一路坎坷、崎岖不平,使人觉得心寒。但你的艺术特色和工作成就是不容抹杀的。

不管有的领导怎样评介,功过是非自有公论。文艺界内的大多数人和广大观众是客观、公正的。成绩是最基本的一面。     我们还要提醒你,这种家庭公案(宝山)处处有,日出(上沪)日落是寻常事。

人生何处不相逢(大世界),各种困难和挫折经常会不其而遇。希望你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多加小心。要笑着面对人生。尤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姜(僵)喜喜(长江),才会迎来春风(爱华),才会春到草原(艺华)、高山红云(长江),一片春色染绿洲(王盘声唱的开篇名)。

    无情世界有情人(新艺华),我们广大观众支持你,不会忘记你。你可谓龙女跨海(努力)、真是风流英豪(新艺华)!

    话又要说沪剧。现在沪剧专业演出市场是不景气的,还不及全市每个街道、天天出现的业余活动活跃。目前专业演出大部分是剧目题材平平、演出质量一般。靠借灯光、布景、声控和乐器配置上现代化的"光"在支撑着。

       就从最主要的演员队伍来看,市级剧院阵容不齐,有的行当好象只有"一花独放";区属剧团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四十多岁的人还称"青年演员"。

有的台下的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却比在台上亮相的演员还多。好长一段时期以来继承和发展沪剧传统意识淡薄,艺术流派更是无从说起。     你在书中还感恩当年的师长对你的栽培,使你一步步地成长才有今天。

可是比你年轻的某些演员却忘乎所以,自我感觉良好:好象他(她)唱得最好。他们看不起老演员,排斥传统剧目。试问某些"权威人士"和"顶级演员"有多少人真正把精力放在沪剧事业上?现在的一级、二级的演职员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当然大气候与大环境对现在沪剧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也要呼吁政府部门要真正出大力、实实在在地扶持代表上海艺术特色的沪剧。"兰花"要扶,"百花"更要顾。而不是光靠沪剧专业团体能保护好这份"遗产"的。

    随着时间的推延,我们观众担心,过去有两代人(勤艺)、三代人(艺华)、多代人传承的,如"日出"、"芦荡火种"、"红灯记"、"少奶奶的扇子"、"雷雨"、陆雅臣"等经典剧目,如再无众多的优秀接班人,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何处再去觅返魂香(上沪)?沪剧的前途,沪剧的出路何在?     朝霞红似火(爱华)。

当前形势大好,党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沪剧又"申遗"成功。

只要大家一起来共同努力,沪剧的明天是有希望的。     马老师,我知道你近年身体患过病,动过手术。我们广大观众恳切地希望你保重身体。这对你和你的家人来说是件头等大事。

身体是自己的。别人的关心只是一回事,问题是要你自己顾及好自己才是呢。     观众们都认为你不是寄生草(人沪),而是腊梅(勤艺),一定会寒梅吐艳(人沪、上沪)。在你身体情况许可的前提下,请你千万不要忘记(爱华),你是沪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

这不仅仅是荣誉称号,更有重任在身。你要带着母亲的情怀(长宁),"后浪推着前浪走",承上启下,薪火相传。做好年青的一代(爱华)的传、帮、带工作。

他们是沪剧的希望,也是沪剧的未来。                 试问明月几时圆(上沪)?就在沪剧界大团结、大繁荣、几代青年共唱青春之歌(爱华)、龙凤逞强(上沪),在丰收之后(艺华)时。

我们广大观众和你一样,"灯,总是亮着",热切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请代向你母亲(人沪、群艺)问好!

    请向你的风雨同龄人(上沪)、百般支持你的上海老师(上沪)李灵珠问好!     愿你永远做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努力)!     恭祝你 好人一生平安(上沪)、身体健康,万事称心如意(徐汇)!

你的老朋友、沪剧老观众: 骏 良 2010年10月15日晚初稿 10月26日第二次修改 10月31日第三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