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兴在哪个朝代 刘秀复汉安天下光武中兴

2018-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王莽末年各地农民揭竿起义,到建武十二年刘秀平定四海,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天下连年战乱,社会生产被迫中断,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迅速倒退.战火使百姓也受到牵连,他们的房屋被大火烧毁,家园被马蹄夷平,饥饿.疾病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无数人死于非命.到天下再度统一之时,全国各地已是农田荒芜,人口萧条,商市凋零,满目疮痍.此时,刘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光武中兴在哪个朝代 刘秀复汉安天下光武中兴西汉末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迫于生活压力卖身为奴,或者成为烧杀劫掠的匪徒,使得阶级矛盾进

从王莽末年各地农民揭竿起义,到建武十二年刘秀平定四海,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天下连年战乱,社会生产被迫中断,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迅速倒退。战火使百姓也受到牵连,他们的房屋被大火烧毁,家园被马蹄夷平,饥饿、疾病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无数人死于非命。到天下再度统一之时,全国各地已是农田荒芜,人口萧条,商市凋零,满目疮痍。此时,刘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

光武中兴在哪个朝代 刘秀复汉安天下光武中兴

西汉末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迫于生活压力卖身为奴,或者成为烧杀劫掠的匪徒,使得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王莽后期,天下大乱,很多奴婢和刑徒都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之中。还有一些地方势力为扩充兵力,也大肆征召奴婢和刑徒入伍。

光武中兴在哪个朝代 刘秀复汉安天下光武中兴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为瓦解敌人队伍,壮大充实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也为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先后下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并规定凡是虐待奴婢、故意杀死奴婢或者伤害奴婢的人,都被判有罪。他颁布诏令,明确规定不允许任意杀奴婢,同时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这一法令。

光武中兴在哪个朝代 刘秀复汉安天下光武中兴

刘秀的诏令使得奴婢的社会地位和身份都比以前有所提高。另外,刘秀还下达了一些省减刑法的诏令,并且多次宣布释放刑徒。这些关于释放奴婢和刑徒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阶级矛盾,并解决了战后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另外,由于在战乱之后社会生产停滞不前,全国人口数量偏少,刘秀便继续实行西汉时期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建武六年,他下旨重新恢复西汉初期开始实施的“三十税一”政策,并且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他还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对流民进行妥善安置,赈济灾民。

所以,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减轻,百姓生活逐渐安定,社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被进一步推广普及,刘秀又下旨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得到飞速提高。

农业的发展,同时又带动手工业的发展:冶铁技术得到改进,铁的产量大为增加,还能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铜器、漆器、丝织品。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了商业的繁荣,当时东汉商人的足迹甚至远至西域各国,重现了西汉盛世的景象。

虽然东汉政权的建立离不开豪强地主的支持,但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不仅让百姓失去土地,也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刘秀不得不对豪强地主进行整治。建武十五年,刘秀颁布“度田制”,要求全国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籍人口,并以此为根据来制定垦田、人口和税赋政策。

刘秀颁布的这项诏令招致了不少豪强地主的反对,一些人甚至公开抵抗,拒绝实施。于是,刘秀下令将那些拒不服从朝廷诏命的人逮捕并处死,以此来表达自己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态度和决心。

然而,刘秀的改革意志越坚定,各地豪强地主对他的反抗也就越厉害,有的地方甚至爆发武装叛乱。为稳定社会民心,这些政策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只好不了了之。虽然“度田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其中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仍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实施。这些政策为恢复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垦田和人口都有明显增加,为东汉王朝的中兴·盛世奠定下物质基础。

刘秀在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加强文化教育。在刘秀的提倡下,全国各地都兴起一股办学之风,明见出现许多私学。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为东汉朝廷培养出大批人才,使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和提升。

刘秀继承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思想传统,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重新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学。不仅如此,刘秀还经常微服巡视太学,与太学生进行交流。他曾在巡游山东期间,派大司空前去祭祀孔子,将孔子后人孔志封为褒成侯,以表达他对孔子的尊重和对儒学的推崇。

在儒学的熏陶和影响下,刘秀主张“人为贵”的思想,以仁心待人。他尊重人的生命,出来不妄杀无辜。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他从不轻易杀害降卒,且能够善待降将。王莽建立新朝时,不好官吏、名士为追求利禄,依附于他,但仍有许多有识之士秉持汉节,不肯出任新朝官职。

刘秀登基以后,特别对那些王莽时代隐居,坚决不肯做官的人进行表彰,赞扬他们忠于汉室的节操。据记载,建武五年,刘秀欲启用当时的名士周党、严光,却遭到拒绝。周党表示自己要终身隐居于山野,严光则自愿耕地、钓鱼。刘秀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表示理解。周党隐居前,刘秀特别赏赐给他四十匹帛;当严光老死于家中后,刘秀还特地下诏赏赐其家人百万钱和千斛谷。

作为帝王,刘秀能够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臣下的逆耳之言和批评建议。由于尊崇儒学,刘秀对儒学提倡的“中和”思想有很深刻的理解,并利用这个道理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刘秀即位之初,让众人推举大司马的人选,最后大臣们在吴汉和景丹两个人中争论不定。

刘秀大臣们说:“景丹是北州大将,应该担任大司马。但是,吴汉也有很大功劳,他多次为我做出重大决策,而且严惩了一批叛逆不服的人。以前,官制规定骠骑将军和大司马这两个职位是可以互相兼任的,两者品秩、权柄都差不多。”于是,他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授予景丹骠骑大将军之职,众人都心服口服,没有任何意见,

在施政方面,刘秀也尽量秉持“中和”的原则。例如,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时,他的原则是抑强扶弱。他对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采取既限制又宽容的政策:一方面,他通过赋予一定的政治权力,把一些有才干的大地主大豪强笼络到朝廷之中,实际是对他们进行更好的约束;另一方面,他采用树立典范的手段,对占领土地的豪强地主进行引导,通过一些温和的手段抑制土地兼并现象,缓和社会矛盾。

儒学对刘秀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刘秀充分吸取了王莽的教训,对边疆少数民族不是采用武力手段进行征服,而是在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原则上,采取扶持政策,实行“以边制边”的自治方针。他从不轻易对少数民族宣战,而更注重与其合作发展,从而为东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刘秀在实行德治,以文教治天下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皇权的巩固。他从西汉与新朝的失败和灭亡中汲取教训,统一天下之后,他陆续收回军政大权。对有功之臣、皇亲国戚,他以优待为名,赏赐他们官爵和田宅,用虚设的高级别官来笼络他们,却不再给他们实权。

西汉时期,朝廷中设有三公,其权力非常大,常导致皇帝被架空。所以,刘秀虽然也在朝廷中设立三公,却把所有行政权力都交给尚书台,三公之位成为虚职。尚书台设在中朝,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内设尚书令一名,尚书仆射一名以及六曹尚书,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管一切政务,是尚书台的首脑人物;六曹尚书就是六部尚书,包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分别管理国家对外事务、管理的考核任命、国家的财政、国家的边防战事、刑事诉讼犯罪,国家的水利、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

尚书台之下,再设立各级官吏。所有朝政事务都由尚书台直接向皇帝上陈,交由皇帝裁决,使得皇权得到加强和巩固。

此外,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刘秀对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大力改革。他精简机构,裁撤官吏,合并郡县。建武六年,刘秀下令各州裁减冗余的官吏,县、国人口过少不足以置长官者可以合并,撤销中原地区各郡县的地方兵,并取消各郡县每年征兵训练的都试,改由中央统一派遣军队负责地方防务。

西汉后期吏治腐败、官僚奢靡成风,前车之鉴让刘秀异常警醒。所以,他即位后,开始全力对吏治开始整顿,并亲自带头提倡节俭,对那些为官清廉、有才干的人给予奖励或提拔。针对地方官吏,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赏罚措施,竭力做到赏罚分明。经过这番整治,东汉初年的官场风气大为改变。

在中国历史上。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位不负盛名的皇帝。天下安定之后,他仍然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在位期间颁布并施行的各项政令,不但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的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经过数十年的经营,东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财政日益充实,百姓生活安稳富足。刘秀开创的这个时代,被后世誉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建武中元二年,在位33年的汉光武帝刘秀驾崩,在中国灿若星河的封建帝王中,他是唯一一位既被称为“中兴之君”,也被尊为“定鼎帝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