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2019-03-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艺术的审美教育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这种能力也可表述为对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作为审美教育,艺术对于人性的培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艺术之所以能担当起人性培育的重任,原因在于艺术的人文本性.教育的本义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教育就是让儿童去学习,从而让人实现由自然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转化.要成为文明的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艺术的教育在这里尤其重要.蔡元培美育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艺术教育在人性的培育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我们也反对

艺术的审美教育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这种能力也可表述为对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

作为审美教育,艺术对于人性的培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艺术之所以能担当起人性培育的重任,原因在于艺术的人文本性。教育的本义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教育就是让儿童去学习,从而让人实现由自然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转化。要成为文明的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艺术的教育在这里尤其重要。

蔡元培美育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艺术教育在人性的培育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我们也反对与抛弃那些颓废的、堕落的艺术,因为它们不利于人性的养成与道德的提升。在人的培养问题上,好的艺术着重于人的心灵的培育,它旨在促成人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与审美的人,进而成为身心合一的完整的人,最终成为真正的、有人性的人。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罗斯 巡回画派

大卫《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法国 新古典主义

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品并不是只有进入博物馆才能够成就为一件艺术品。很多人过分迷恋那些所谓成为经典的东西,而忽略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事物。但是实际上,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语言。

人类早期具有的简单的造型能力,使得儿童在没有进入人类的符号化的文字系统之前就已经能够用绘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艺术的语言性的特征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与各个时代,它除了是一件让人欣赏的物品之外,还是对某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

既然艺术是一种语言,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件艺术品在成为历史之前,它都是具有当代性的,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每一个艺术作品首先是从那个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一种存在方式。

罗中立 《父亲》

人们通过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形成了关于他们的美得观念。再来欣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就能感受到这幅作品的深刻性和巨大的震撼力,对这幅作品的审美感情也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很显然,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包括审美教育的小孩,在这幅作品面前是不会感受到它的美的。

不可否认,具备与作品有关的知识,如作品所描写的对象的知识,作品自身的有关知识是审美把握作品形式的基本条件,但只有把这些知识与作品的形式,如它的构图、色彩、线条、明暗、风格样式联系起来整体的感受和领悟,这些知识才能转换为一整审美体验。

艺术的审美教育也就是使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梵高《鸢尾花系列》荷兰 后印象派

梵高《麦田的乌鸦》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等人通过研究证明,只有九-十三岁的儿童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艺术作品。当然,这里所包含的前提条件则是必须有正常的审美教育,即有接触、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和条件,在学校有相应的美育课程。

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被某种形式限制住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时期对绘画技术的严格要求,使得只有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被称之为“画家”,因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方法。

由于成为一位专业的画家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枯燥的技巧训练,因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技术与非技术的问题实际上也成为进入艺术世界的一道很高的门槛。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某些改变。复制客观世界的工作由照相机、DV等工具承担了大部分。这使得人们可以从单纯的技巧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现代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艺术的堕落,而是并不背离当代艺术教育宗旨和技术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变化——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享受的权利。

克里姆特《吻》奥地利 表现主义

克里姆特《山毛榉》

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他们发现,一旦想象力之门被打开,那么个体所存在的潜力是无限的。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其目的是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提出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和90年代的综合艺术课程都强调了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批评的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这就比较符合美育教学的初衷——发现,了解,审美,批判,怀疑,创造。

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美的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