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沐海住处 专访著名指挥家汤沐海:跳出来成为你自己(图)

2019-03-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已近耳顺之年的汤沐海,说起话来却还像是刚出道的年轻人般热血沸腾.手舞足蹈,以其艺术家特有的天马行空式的跳跃型思维,越说越起劲,而后又突然醒悟:"我说远了."汤沐海求学上课"吃不饱"汤沐海属于指挥家中非常幸运的,年轻时先后受教于卡拉扬与伯恩斯坦两位风格迥异的指挥大师,在他眼中,两位老师的个性完全不同.卡拉扬拥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冷峻眼神",伯恩斯坦喜欢和人"勾肩搭背""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汤沐海住处 专访著名指

已近耳顺之年的汤沐海,说起话来却还像是刚出道的年轻人般热血沸腾、手舞足蹈,以其艺术家特有的天马行空式的跳跃型思维,越说越起劲,而后又突然醒悟:“我说远了。”

汤沐海

求学上课“吃不饱”

汤沐海属于指挥家中非常幸运的,年轻时先后受教于卡拉扬与伯恩斯坦两位风格迥异的指挥大师,在他眼中,两位老师的个性完全不同。卡拉扬拥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冷峻眼神”,伯恩斯坦喜欢和人“勾肩搭背”“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汤沐海住处 专访著名指挥家汤沐海:跳出来成为你自己(图)

“与大师的相处,最重要的收获是让我认清了自己。我想要找到自我,认清楚他是谁,我是谁。”

汤沐海对自己“冷静”性格的分析大大出乎意料:“小学,中学,我对每个老师的缺点都很清楚。”这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话学生”。“我十岁那年就从家里翻出一张《天鹅湖》总谱,拿起来看着看着,自然而然就都明白了。

汤沐海住处 专访著名指挥家汤沐海:跳出来成为你自己(图)

上音乐学院,还得听老师不厌其烦地从头教起。已经明白了的事情,何必还要再讲一遍呢?”直到他日后到慕尼黑深造,依然存在“上课吃不饱”的状况。“那个时候很穷,但我还是去买了台录像机,把电视上好的指挥家的节目全部录下来,感觉那真是浩瀚的音乐海洋啊。”

汤沐海住处 专访著名指挥家汤沐海:跳出来成为你自己(图)

汤沐海说,指挥职业的特性是,年幼的时候就要成为整个乐队的师长,所以必须汲人之所长,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突然成为你自己”。

轻松听音乐 重视与观众“神交”

虽然工作繁忙常年做“空中飞人”,汤沐海却始终惦念着上海街头偶遇的两位陌生人,一位是的士司机,说大剧院不是他去得了的地方;另一位是没票看演出的乐迷,徘徊于音乐厅门外。汤沐海常常痛心于这无形的屏障,“大家纳了税,大剧院才造得起来,每个人都有权走进来。”

让汤沐海至今难忘的是,1970年代,波士顿交响乐团来华演出,“小泽征尔绕场三周致意,观众掌声雷动!”这股热情被汤沐海称为“第一次海啸”,“即便口袋里并没有太多钱,当时的人仍非常热衷于观看民族歌剧、交响乐等演出。可惜的是,那一场‘巨大海啸’并未稳固成一座山。”

汤沐海特别重视演奏者与观众的“神交”,“演奏者要用魅力征服观众。只有当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感到满足,才是最好的宣传。”指挥在台上背对观众,汤沐海就用耳朵感受观众的反应。“国内听众在音乐厅表现得比较收敛,可能还是有一定羞怯感吧。其实在萨尔斯堡,在乐章中鼓掌也不乏其人。”汤沐海始终保持着轻松听音乐的观点,“大家在假期中听一场音乐会作为享受,听到动情处情不自禁瞎鼓一通掌,又如何呢?”

工作 亲近音乐寻找根

身兼数职的汤沐海现在主要有三重身份。作为艺术总监,他兼顾上海音乐厅和苏黎世室内交响乐团两头;作为指挥,他同时领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昆士兰交响乐团;而作为老师,他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汤沐海笑着说:“其实,这些看似纷纷杂杂的工作,实质都是一样的。”

“现今,交响音乐在我国处于起步与成熟之间。”汤沐海也关注到市场的情况,“国内的演出,再怎么宣传,票价再合理,也难以引起大众兴趣;而外国的团队,稍一宣传,观众认同感就很强。国内是典型的中期徘徊的表现。”“我们一下跳跃式地建立了欧洲用300年才达到的演奏形式,漏掉了交响乐的根。

”而他所谓的根,指的就是由心而发的共鸣。“最早的时候,作曲家曲谱上的钢笔墨水还没干,就拿出来凑上三三两两的人,松散地组合在一起演奏,但却能享受其中。

现在大交响乐队的形式就是从找乐发展而来。西方观众看到舞台上的交响乐演奏,边听边在情感上有种对最早家庭演奏的追溯,他们有自然而然的亲近感。而我们的民族何来这种亲近感?”汤沐海注意到我国现今培养指挥人才面临的困境,为此他设计了“下药方”的教学方法,“指挥一上台,就是领袖,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很难有这种魄力。

我们先让学生去试,肢体不协调的,练习肢体;乐感不够的,练乐感。就像下药方一样,用纠错的方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