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的中医思想传遍 【河北中医】刘完素阳郁论治思想探析

2018-09-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 笔者通过整理刘完素等古代名家对阳郁思想的论述,阐述了阳郁易致疾病及发病病机,并参考王琦教授以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为基础进行体质分类的方法,依据刘完素阳郁论治的思想,将具有平素极容易"上火",咽喉易红肿疼痛甚则咽唾痛,易口腔溃疡,小便黄赤,舌尖部红赤少苔;容易发热,且一般体温较高,扁桃体现轻度肿大,干咳少痰,眼部干热,胸中烦渴,多梦,睡眠不实,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象数而有力等,具有这一类证候的人群命名为"阳郁体质",以便将其与易混淆有相似

[摘  要] 笔者通过整理刘完素等古代名家对阳郁思想的论述,阐述了阳郁易致疾病及发病病机,并参考王琦教授以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为基础进行体质分类的方法,依据刘完素阳郁论治的思想,将具有平素极容易“上火”,咽喉易红肿疼痛甚则咽唾痛,易口腔溃疡,小便黄赤,舌尖部红赤少苔;容易发热,且一般体温较高,扁桃体现轻度肿大,干咳少痰,眼部干热,胸中烦渴,多梦,睡眠不实,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象数而有力等,具有这一类证候的人群命名为“阳郁体质”,以便将其与易混淆有相似症状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相鉴别。

刘完素的中医思想传遍 【河北中医】刘完素阳郁论治思想探析

[关键词] 刘完素;阳郁;湿热质;阴虚质;辨证论治

阳郁一说历代医家多有所及,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云:“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刘完素的中医思想传遍 【河北中医】刘完素阳郁论治思想探析

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清代王士雄《温热经纬》云:“胃热甚而反恶寒者,阳内郁而表气不通,故无汗而为卫气偏胜,当泄卫以透发其汗,则内热即从表散矣”。

刘完素的中医思想传遍 【河北中医】刘完素阳郁论治思想探析

其中,以刘完素对阳郁的论述最为详尽。吾曾侍诊于李士懋先生,李老亦讲“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

一旦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1]吾亦详察于临床,询大众之生活起居,汗后空调、扎啤冷饮、好食少动及过度使用抗生素、输液等致使阳郁广泛出现。故现总结分析刘完素阳郁论治之思想,以推广应用。

刘完素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后世为赞其对医学的卓越贡献,推崇其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后世医家如张子和“寒凉攻邪”论;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李东垣“阴火”论及温病学说、杂病论治法则等均受其理论的深远影响。

1阳郁导致疾病病名概括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有关阳郁的论述共有80余处,由于阳郁而引起的20余种常见病症有痒证、转筋、结核、衄证、眩晕、耳鸣、肿胀、卒中、阳厥、淋证等,相关原文如下:

①痒证:“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②转筋:“或不因吐泻,但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③结核:“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矣。”④衄证:“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

⑤眩晕、耳鸣:“阳热发则郁甚于上,故多目昏眩,耳聋鸣,上壅癫疾。”⑥肿胀:“肿∶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⑦卒中:“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也,故肥人反劳者,由暴然亡液,损血过极故也,瘦人反中风者,由暴然阳热太甚而郁结不通故也。

”⑧阳厥:“殊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以平为和,而偏为疾。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故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阳气极甚而阴气极衰,则阳气怫郁;阴阳偏倾而不能宣行,则阳气蓄聚于内,而不能营运于四肢,则手足厥冷,谓之阳厥”。⑨淋证:“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

    综上所述,阳气的循行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现象,一旦运行失常,由于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经络、不同的脏腑以及同化或兼化不同的病邪,则会导致多种疾病,即刘氏所指:“交互兴衰,变乱失常,灾害由生”。

2阳郁致病病机论述

    ①由于寒邪导致阳郁:“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②由于粘滑油腻导致阳郁:“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也。

如饮食在器,覆盖,热而自酸也。宜餐食菜蔬,能令气之通利也。”③ 由于阳热太甚导致阳郁:“由阳热太甚而郁结,传化失常,故虽不食而亦不饥。”④ 由于内伤冷物导致阳郁:“或寒热相击,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者;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大汗热泄身凉而愈也,或微而不为他病,止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是也。

法宜温药散之,亦犹解表之义,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和也。”⑤由于湿热导致阳郁:“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气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⑥风、热、燥并郁:“其里热也,是以亢则害,承乃制。而今火热极甚,筋劲急而口噤尔!风热加之,故惊而搐也。

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结也。”⑦由于七情过极导致阳郁:“六欲七情,为道之患。属火故也。如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

    综上所述,多种病因均可导致阳郁,李士懋教授总结郁热的病因病机时指出“一为邪气阻滞,二为七情所伤,三为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升降悖逆,阳郁不达而化热。”[2]结合原文可以看出,李老与刘氏理论相符。

3根据阳郁理论和现代体质学说提出阳郁体质之说

阳郁可由多种病邪引起,又可引起多种疾病,加之现代生活起居不规律,饮食高热量而缺少运动以及过度使用空调、滥用抗生素等原因致使阳郁分布广泛,而又多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干预,久之便形成偏颇体质。

参考王琦教授以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为基础进行体质分类的方法,依据刘完素阳郁论治的思想,笔者将具有平素极容易“上火”,咽喉易红肿疼痛甚则咽唾痛,易口腔溃疡,小便黄赤,舌尖部红赤少苔;容易发热,且一般体温较高,扁桃体现轻度肿大,干咳少痰,眼部干热,胸中烦渴,多梦,睡眠不实,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象数而有力等,具有这一类证候的人群命名为“阳郁体质”,以便将其与易混淆有相似症状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相鉴别。

    刘完素阳郁理论在对“阳郁体质”的成因、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阐述,故对刘完素阳郁论治思想的研究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阳郁体质”理论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士懋,田淑霄.论“火郁发之”[J].天津中医,1985,2(3):25-27.

[2] 田淑霄,李士懋.升降散及临床运用[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8(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