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是什么刀 斩断绣春刀的 是什么刀?

2018-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正在热映的<绣春刀2·修罗战场>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几场经典的武打场面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密林中张震(饰沈炼)对战辛芷蕾(饰丁白缨)时,一向战无不胜的沈炼却瞬间溃败,锦衣卫的绣春刀败于戚家刀之下,这把斩断绣春刀的戚家刀有什么来历?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近戚家刀的前世与今生.绣春刀是什么刀 斩断绣春刀的 是什么刀?绣春刀遇到戚家刀武侠电影新突破冷兵器中有大乾坤作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片,武侠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伴随着香港电影的没落,武侠片也开始式微,记忆中的<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

正在热映的《绣春刀2·修罗战场》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几场经典的武打场面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密林中张震(饰沈炼)对战辛芷蕾(饰丁白缨)时,一向战无不胜的沈炼却瞬间溃败,锦衣卫的绣春刀败于戚家刀之下,这把斩断绣春刀的戚家刀有什么来历?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近戚家刀的前世与今生。

绣春刀是什么刀 斩断绣春刀的 是什么刀?

绣春刀遇到戚家刀

武侠电影新突破

冷兵器中有大乾坤

作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片,武侠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伴随着香港电影的没落,武侠片也开始式微,记忆中的《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经典。近年来,武侠片在电影市场上的表现不佳,《三少爷的剑》《卧虎藏龙之青冥宝剑》等电影均票房惨淡。

绣春刀是什么刀 斩断绣春刀的 是什么刀?

在传统武侠没落的同时,新派武侠开始崭露头角。新导演们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现实主义武侠”的新道路。从徐皓峰导演作品《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中的“硬派武侠”,到王家卫用《一代宗师》塑造出一幅民国武侠的浮世绘,再到路阳用《绣春刀》一二部展现动荡年代小人物的穷途末路。

绣春刀是什么刀 斩断绣春刀的 是什么刀?

一代宗师 咏春拳起手式“膀手”

一代宗师 八卦掌 起手式

在这些新武侠作品中,飞檐走壁的轻功不见了踪影,“内力”“真气”也不复存在,代之以拳拳到肉的实战格斗术。同样,对武功、武林、兵器的还原和考据是导演们共同的着眼点。武侠电影中“武”的元素被放大,武侠与历史的结合更为紧密,武侠由天上回到了地上。

卧虎藏龙 玉娇龙与李慕白的经典竹林打斗

箭士柳白猿 柳白猿的弓箭与匡一民的长枪最终对决

从《卧虎藏龙》到《箭士柳白猿》,剑与竹的“软”和弓与枪的“硬”对比鲜明,写意江湖正被写实江湖一点点取代。

怎样表现一种新的武学思路呢?在《绣春刀》中,除了对武打动作的精心设计外,导演路阳在武器的多样化上大做文章。张震的绣春刀、三连弩被继续沿用,郑掌班的流星锤、丁白缨的戚家刀这些新出场的冷兵器成为了本片的一大亮点。其中丁白缨只用了一招就战胜了沈炼,她的武器与刀法有何特别?本文就将为您深入解开“戚家刀”之谜。

“居合”出手一击绝杀!

居合术也称拔刀术,是从坐姿静态中,或立姿动态中,拔击、斩切对方于瞬间获胜之招术,不像剑道拔刀交剑后才争取胜败,而是交剑前已决胜负。

在冷兵器时代,一般来说面对敌人时要事先将刀从刀鞘中拔出,用来迎击敌人,居合术恰恰与之相反,以刀不出鞘的姿态来应对敌人。这种突然拔刀的招式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利用拔刀的弧度与刀鞘产生的摩擦力制造一种瞬间的爆发力,以便力求一刀致命。

丁白缨的反手挥刀

丁白缨与沈炼的这场打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片中唯一不是“回合制”的打斗场面。丁白缨在沈炼提刀砍来时不动声色,千钧一发之际突然拔刀出鞘,反手挥刀,一招将沈炼的刀断为两截。戚家刀是戚继光根据日本倭刀改良的新式武器,丁白缨的这一招式也是由日本剑道中的居合术演化而来,这一招式被传承到今天。

电影《浪客剑心》中的居合术,也称拔刀斩

在采访中路阳导演曾多次指出自己受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影响,他还是漫画《JOJO大冒险》、《浪人剑客》的忠实读者。日式因素是他在《绣春刀》一二部中持续保留的风格符号。

绣春刀日式风格海报

《绣春刀》中日本浪人形象的丁修,《绣春刀2》中手持由倭刀演化而来的戚家刀的丁白缨,二人是导演十分偏爱的角色,他们武功超群,是路阳电影中日式符号的化身。 期待在日后的丁修外传里我们看到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电影中张震的绣春刀败在丁白缨的一击之下,导演则借用张震的口吻着重介绍了丁白缨所用的特别武器——戚家刀,并点明了她的身份——戚家军后人。她的戚家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威力?戚家刀与倭刀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带着问题访问了北京宝刀衡第八代传人,民俗专家衡起通先生。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学霸模式,跟着小编一起涨知识!

戚家刀钩沉

戚家刀脱胎于倭刀,并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许多改良。衡先生指出,倭刀是指倭寇所用之刀,由于日本人身材较为矮小,因此得为“倭”。

倭刀受到了我国古代唐刀的直接影响,唐刀为直把直鞘,刀头有两层坡刃,传到日本后,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带弧度的刀形。

在明朝时期东南沿海的抗倭活动中,由于倭刀刀身很长,作为战场上士兵所用的兵器,在与持短兵器的中国士兵的对战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因此,戚继光决定“师夷长技”,对中国传统兵器进行了一场“戚氏改革”。

倭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登州戚氏军刀,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

戚继光的“师夷长技”

戚继光在其十二卷本《纪效新书》中指出:

“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

可见,倭刀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刀身弯曲,质量轻薄。日本刀以劈砍术见长,攻守兼备,刀身的弧度使倭刀具有了用于劈砍的理想形状。倭刀刀身较窄,因此重量轻,使用起来更加得手、灵活。刀身的长度也使其杀伤范围扩大。

双手持刀,力量增强。衡先生指出,日本刀多以双手握刀方式使用,这种双手持刀的方法源自于我国太极刀的“双手带”,这种持刀方式使劈砍的力量增强,杀伤力更大。

丁白缨双手持刀

刀身较长,短器难接。日本倭刀“身长五尺”,倭寇在作战中好腾跃,也使得中国的短兵器在对战中处于下风。

因此,面对战斗力极强的倭刀,戚继光决定对戚家军士兵的武器进行改良,吸收倭刀的长处,将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宽度缩小,使其在外形上形近日本刀,这样的改良大大增强了戚家军的战斗力。

刀尖上的文化密码

中国有南剑北刀之说,南剑指“龙泉剑”,北刀则指“宝刀衡”。衡家祖辈在清朝曾是民间制刀高手,作为京城百年老字号“宝刀衡”的第八代传人,衡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刀与东洋刀在制作工艺的不同。

衡先生指出,两国刀在制作上的不同反映了两国刀剑文化的不同,日本刀大多开刃,而中国的宝刀都是不开刃的,而是采用斧刃,这是因为,日本刀的招式主要是劈和刺,而中国的刀以搪和磕为主,日本的刀以攻击为目的,中国的刀重视防御功能,但不开刃不代表中国的刀剑没有攻击力,面对敌人的攻击,中国人以搪和磕作为礼敬的防御,真正的攻击方式是“旋”,借用重力的最大化把力量推出去,这种方式可以伤及人的骨头,而不是皮肉,得到最大化的杀伤效果。

这种刀文化的传统也反映在戚家刀对倭刀的改良中,对于戚家刀刀尖的处理, 戚家刀根据中国士兵的作战特点,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并未学习日本刀尖的尖锐和锋利。

另外,戚家刀的弧度流畅,整体呈一个圆弧的形状,这样的形态适合砍与削,而倭刀刀尖部分比较直,是因为日本刀技法中需要刺击的需要。在刀的制作上,明军不像日本刀一样注重刀的研磨,而是采取中国传统的身软刃硬的嵌钢结构,节省了制造成本,在装饰上也沿用中国传统的装饰方法,这一方面符合中国士兵在战斗中的作战习惯,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悠久武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