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杨宪 明朝官吏杨宪怎么死的 明朝初期成为政治舞台的大红人

2018-04-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宪(?-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人.明朝官吏,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赐名杨宪.他任中书省执政时,罢去旧吏,更用亲信,专决省事,族侍御使刘炳,劾左丞汪广洋,广洋因免官.杨宪后的外甥科考抄袭被朱元璋抓个现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杨宪审理.最后杨宪被胡惟庸查出审理舞弊,后被朱元璋处决.抄家.杨宪

杨宪(?-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人。明朝官吏,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

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赐名杨宪。他任中书省执政时,罢去旧吏,更用亲信,专决省事,族侍御使刘炳,劾左丞汪广洋,广洋因免官。杨宪后的外甥科考抄袭被朱元璋抓个现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杨宪审理。最后杨宪被胡惟庸查出审理舞弊,后被朱元璋处决、抄家。

杨宪是明朝人,他一直都是一个文官,更准确的说是一位皇帝身边的情报人员。无论杨宪是坐到了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他本质上就是一个情报人员。

建明初期,万事待新。朱元璋携刘伯温、杨宪下到扬州了解民情,昔日灯红酒绿的扬州因不堪战事,落魄为十八户人家和二十一棵活着的树,田地荒芜,刘伯温当场举荐杨宪为扬州知府,杨宪也立马立下生死状“一年复耕,两年大丰收,三年重建新扬州”,扬州也就成为当时的试点县。 杨宪,一个翰林院的学子,刘伯温的学生,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从此踏上了政治征程,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杨宪第二年就送来了扬州种出的贡米,还有他自己的责任田里种出的粒粒饱满的稻穗,被朱元璋视为祥瑞之物,把那稻穗挂在了书房,朱元璋大赞杨宪为“干吏”,立为全国的楷模。杨宪的职务随之飙升,成为中书省的左丞,紧跟左丞相一字之差,若加上“相”字,他就真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的权威也就盖过了右丞相李善长了。

杨宪成为当时朝政的大红人,也自然而然地挡住了别人的道,那就是拜在李丞相门下的胡惟庸。李胡串通一气,伸出幕后黑手揪住了杨的小辫子。

杨宪之难,难有其所。杨宪过于太露锋芒,他只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冲锋而已,他火力太足,必定会树敌无数,在他的词典里缺乏“八面玲珑”这四个字。李作为朱元璋争下天下的谋士,自居功高,朱对他既打不得也亲不得,而杨宪却处处把口对准了李这棵根深的大树,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

杨哪里是李的对手,明易躲,暗箭难防,杨就如雨后冒出的春笋,轻轻一拔就断,用李的一句话就是“他就是捏在手里的蚂蚱,随时都可以把他捏死,只是不想捏罢了。作为一代能臣,杨宪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宪所在的组织是叫做检校,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虽说杨宪只是一个文官,还不是最出色的文官,可是在他当官的前期,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朱元璋会看重他也是因为杨宪是一个很能力的人。刘基就认为杨宪他其实是有丞相的才能,可是他不具备丞相应该有的器量。

杨宪他是检校的一员,这件事情对于国初功臣他们来说不是什么秘密。其实要做好一个情报人员,就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力,不会遗漏任何细节,同时也不会放过任何线索。不过情报人员这样的需求就使得他们不需要有什么器量,“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这才应该是情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似乎和杨宪身上的特征重合了,所以他是一个出色的钱情报人员。

杨宪做检校的工作期间,在一开始他向朱元璋报告他收集来的朝中信息的时候还都是有依据的,不过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兄弟杨希圣被罢免的事对他来说打击太大,使得他在面对李善长的时候表面是毕恭毕敬的,可是在私下就一直想扳倒李善长。

所以杨宪就曾多次向朱元璋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可是李善长是什么人啊?在朱元璋的心里面,无论多少个杨宪都比不上一个李善长,杨宪这样冒进的举动,使得朱元璋对他很失望。有了一个契机之后,朱元璋就杀了他。

杨宪怎么死的

杨宪在明朝的历史中可能也就是一个小人物。所以《明史》里面并没有给杨宪单独作传,他的那些事一般都是从别人的传记中看到的,不过因为是别人的传记,里面关于杨宪的记载并不会详细。对于杨宪的死这件事一般是有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