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论祢衡之死:可以耍酷但不能没有“底裤”

2018-1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一个人很聪明,本领确实也很大,本职工作完成很出色,但是孤傲放荡不拘小节,这样的人做下属,领导们一般不会太反感,甚至理所当然地觉得有能力的人耍点酷才是真性情.如果一个人很聪明,本领听说也很大,但是现实中却没有什么过人的业绩,却逮着谁怼谁,整天拽得好像全世界就他最行,这样的人做下属,不仅领导头疼,同事们也觉得闹心,其结果自然只能以悲剧收场.很不幸,我们今天要说的三国人物弥衡祢正平就是后者.祢衡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论祢衡之死:可以耍酷但不能没有"底裤"人可以狂,可以傲,可以尽情耍酷,但是一

如果一个人很聪明,本领确实也很大,本职工作完成很出色,但是孤傲放荡不拘小节,这样的人做下属,领导们一般不会太反感,甚至理所当然地觉得有能力的人耍点酷才是真性情。如果一个人很聪明,本领听说也很大,但是现实中却没有什么过人的业绩,却逮着谁怼谁,整天拽得好像全世界就他最行,这样的人做下属,不仅领导头疼,同事们也觉得闹心,其结果自然只能以悲剧收场。很不幸,我们今天要说的三国人物弥衡祢正平就是后者。

祢衡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论祢衡之死:可以耍酷但不能没有“底裤”

人可以狂,可以傲,可以尽情耍酷,但是一定要有“底裤”,这个“底裤”就是既有真本领又有尽职责不妨碍他人的底线和原则。这个弥衡,在《三国演义》中戏份虽不多,出场到结束只有半回书的介绍。尽管如此,但人物的特点、性格和结局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弥衡毒舌的功夫让我印象深刻。

祢衡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论祢衡之死:可以耍酷但不能没有“底裤”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对他被冤杀抱不平,觉得曹操有失雄才大略之主的气度,使出这借刀杀人之太不光明。可反复诵读并结合其他史料,觉得弥衡之死实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何出此言?不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先说他的出场,源自曹操需要一个有名气的文人出使刘表(因为刘表好这一口,喜欢经常举办文会吟诗唱和),以便与他结盟好稳定自己的后方,省得在和袁绍争夺河北时遭受两线作战。原本曹操中意孔融,想让他去。孔融就顺势推荐了弥衡,并对弥衡的才能狠狠地夸奖了一通,把他说成了一朵花。

祢衡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论祢衡之死:可以耍酷但不能没有“底裤”

孔融何许人?那可是孔夫子的传人,自己本人也担任过北海太守,是地地道道的名门之后和朝廷高官。他的推荐自然引起了曹操的兴趣,因为曹操有两大喜好众所周知:一是网络天下名人为他效力,二是看见美女特别是美少妇就迈不动步。

曹操也不是白痴,而是一代枭雄,在想用一个人之前自然也会了解这个人的底细,特别是局势动荡、强敌环伺之下,万一进来的是个间谍或者刺客,就得不偿失。虽然有孔融作保,可这个人对曹操而然是个问题人物,名声虽大本事一般,好空谈而不务实事,经常还顶撞自己,所以他的话也只能参考。

经过调查,曹操发现这个弥衡让他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不是一般的狂,而是狂得没边没沿。信息反馈,弥衡确实聪明,诚如孔融说的那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口气非常大,觉得普天之下他是最强之人,其他的人不过是一介草木,当时之人能入他法眼的就两个人:大儿子孔融,小儿子杨修。

乖乖,那孔融是孔子之后,当时至少也是省部级干部,关键年龄比弥衡要大20多岁,而祢衡在孔融推荐他时只是一介布衣,且年龄也不过24岁,至于出身如何演义上没说,正史上也没提及,估计不是什么名门。那杨修熟知三国的人也知道是个很聪明的人,而且是丞相曹老大的贴身秘书,至少也是办公厅主任这样的厉害人物。

可这样两个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弥衡觉得可以当他们两个的老子,而且觉得这是因为他看得起他们。我不知道杨修对于这样一个莫名奇妙的老子观感如何,毕竟好歹弘农杨家那可是百年世家。但孔融对这样的称呼不仅不反感,还洋洋自得,好像占了很大便宜似的,还逮着机会就一个劲地宣扬弥衡的才华和本领,说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看完收集的信息后,曹操决定进一步考察一下弥衡的心性,看其是否能担大任。如果有真本事那就姑且用之,毕竟曹某人是唯才是主,心胸也很开阔,能容得下不同性格之人,自己身边的郭嘉不也一放荡不羁的浪子嘛。

于是,曹操亲自面试弥衡。本来曹操是很能礼让贤士的,可他决定磨磨这个狂傲的年青人的锐气,在办公室召见弥衡时,既不像对待以前的人才那样笑脸相迎,甚至故意不安排他坐下。弥衡的火爆脾气瞬间点燃,完全不顾忌自己的身份地位,充分开启毒舌功能,对着曹操就发飙。

说曹操手下无一能人,文官们只能帮人看看坟墓、当个保安、做个私塾老师什么的,武官们只能敲敲鼓、打打锣、放放牛、杀杀猪,都是上不了台面。而他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这狂、这拽让当时站在曹操边上的张辽恨不得一刀宰了他。

经过面试,曹操心里有了谱,觉得这哥们估计也就是嘴巴厉害,但又觉得还是要给机会,毕竟这年青人还是好苗子,磨去了棱角后也可能是个真人才,于是决定让他先当一个鼓吏检验检验。

有人认为鼓吏是曹操羞辱弥衡故意给他一个不入流的角色,因为演义中曹操自己也是这么对张辽说的。其实我觉得不是,而是曹操对弥衡的有意栽培,让他去掉狂傲,增加耐性。因为每逢大宴或者重要外宾来朝,都要鼓吏出场,他可以旁观各种礼仪,也可以观摩大臣们在宴会上发表关于各种军政民生的意见建议,如能认真学习仔细体会,自然能提高见识很快成长。

可弥衡是一当官就想当部级以上的大官,对从基层干起兴趣不大,对曹老大的良苦用心不能领会,而是感觉受了莫大屈辱,决定找点事恶心一下曹操。

很快,机会来了。一天,曹操大宴宾客,要他挝鼓。按照规矩,挝鼓要穿新衣(其实从这一规矩也可以看出鼓吏并不是不入流,而是很重要)。可弥衡故意穿一身旧衣服,不过也确实在音乐方面有才,能准确掌握击鼓节奏,击打的鼓声音节殊妙,让坐客莫不慷慨流涕。

本来效果挺好,也着实展示自己绝非浪得虚名,如能再好好磨砺,说不得曹老大还是会慢慢给他机会的。可他此时做出了惊人之举,竟然当众脱光衣服,连底裤都不留。在众人掩面的情况下,又慢慢穿上。当曹操说他时,他还大骂曹操是“不识贤愚,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通古今,是身浊;不容诸侯,是腹浊;常怀篡逆,是心浊。”

这话骂得确实够狠,而且完全是颠倒黑白纯属污蔑(因为知晓历史的都知道曹操是文能妙笔写文章,武能安邦定天下。况且此时的曹操还是心向汉廷的,否则也不会在其他诸侯比如袁绍、刘表等不迎接逃亡的汉朝廷情况下,自己主动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来安置就足以表明他的忠心,只是后来曹魏篡汉那也是有各种原因的)。

换做其他心胸不开阔的,早就把他拉出砍了。可曹操毕竟是曹操,心想算了,这娃娃在我这儿是培养不起来了。既然他喜欢文艺表演,那就让他到刘表那去,说不定喜欢文艺范的刘表和他是同道中人,鉴于彼此有共同语言也许能给他个好前程。于是曹老大就让弥衡出使刘表,并承诺他如能劝说刘表结盟,回来能给个公卿之位。

听鼓听声,听话听音。曹操这话既有鼓励又有激将还有嘲讽的意思在里面,如果弥衡真有大智慧且志气高傲的话,那么不蒸馒头争口气也要完成这一使命。可他的傲只是脾气,而非本领,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一到干实事就啥也干不成。这不,到了刘表这里,他不但忘了自己的使命,还表面恭暗里讥讽,惹得有“老好人”之称的刘表也不高兴。

怎么办?还是眼不见为净,赶紧送走完事,就把他送到了自己手下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可能是觉得自己之前玩得确实有点过火,靠一味耍酷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高官厚禄,弥衡开始变得低调起来,认真替黄祖处理的几件事让黄祖很满意,多次公开表扬他。此外,弥衡也知道走关系了,和黄老板的儿子黄射关系很好,天天和黄祖冲壳子,摆玄龙门阵,胡吹海侃让黄射对他佩服得不得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弥衡并没有在内心上真正反思自己屡遭碰壁的经验教训,而是暂时压抑了自己的本性,可压抑的本性终将爆发。这不一天乘着酒兴,在黄祖宴请宾客的时候他又出言不逊,而且是对黄祖发飙,意思是我干得这么好,你却还让我当个小官,太没见识了。

黄祖可不是曹操、刘表这样的好脾气,既然你作死,那你就死去吧。就喊人把他拉出去打板子,可弥衡还是一个劲叫骂,黄祖也是喝多了,就说再骂就杀你。这时,他身边的人早就看不顺眼弥衡,一听黄老大发话了,就立马把弥衡咔嚓了,黄射听说连鞋都被没穿,光着脚跑来救都已经迟了一步。

就这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愤青弥衡在江夏画上了句号,带着满腔的不甘和怨恨离开了人世。也许,至死他都觉得怀才不遇,是世界对他不公,而非自己有致命的性格缺陷。

其实,机会属于每一个有准备有才华又能踏实干活的人。比如弥衡,如果能懂得低调谦虚,能够有大智慧而非小聪明,又岂能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比如郭嘉,也是一浪子,但他在曹操那里就过得有滋有味。可见,有才之人有脾气不是不可以,但任何时代都需要实干家,而不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表演家。

酷要有酷的资本,不能光有傲气没有傲才。特别是在风云动荡的时代,机遇和风险并存,更要谦虚低调做人,老实踏实做事,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才能避免弥衡似的悲剧反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