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人民的名义 阳澄湖畔的皇罗禅寺 阿庆嫂的原型竟然在这里

2019-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小就是听着样板戏<沙家浜>长大的,那场经典的"智斗"对唱,到现在好多人都能哼上几句.可是你知道戏剧中的阿庆嫂,她的原型到底是谁?在苏州相城区的阳澄湖畔,很多人愿意说:阿庆嫂的原型来自我们这边.不信的话,可以去湖边的皇罗禅寺看看.阿庆嫂人民的名义 阳澄湖畔的皇罗禅寺 阿庆嫂的原型竟然在这里皇罗禅寺,地处江苏苏州市的相城区阳澄湖镇,禅寺的三面被阳澄湖的水域包围住,一面通向阳澄湖镇.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禅寺更显宁静与安逸.对于阳澄湖,人们自然不会陌生.每年秋天的阳澄湖大闸蟹,

从小就是听着样板戏《沙家浜》长大的,那场经典的“智斗”对唱,到现在好多人都能哼上几句。可是你知道戏剧中的阿庆嫂,她的原型到底是谁?

在苏州相城区的阳澄湖畔,很多人愿意说:阿庆嫂的原型来自我们这边。不信的话,可以去湖边的皇罗禅寺看看。

阿庆嫂人民的名义 阳澄湖畔的皇罗禅寺 阿庆嫂的原型竟然在这里

皇罗禅寺,地处江苏苏州市的相城区阳澄湖镇,禅寺的三面被阳澄湖的水域包围住,一面通向阳澄湖镇。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禅寺更显宁静与安逸。

对于阳澄湖,人们自然不会陌生。每年秋天的阳澄湖大闸蟹,那是家喻户晓,吃到真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成为秋季的一种奢望。而对于同样是在阳澄湖的皇罗禅寺,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阿庆嫂人民的名义 阳澄湖畔的皇罗禅寺 阿庆嫂的原型竟然在这里

始建于唐朝的皇罗禅寺,在阳澄湖的地段,算是一座最古老的寺院。寺院创建初,其名字叫“积善庵”。在江南地区,称作“庵”的寺院有很多,庵原来是指圆形的茅草屋,或者小庙,所以民间也往往把有和尚或者比丘尼居住的地方称作“庵”。

阿庆嫂人民的名义 阳澄湖畔的皇罗禅寺 阿庆嫂的原型竟然在这里

清朝的时候,“积善庵”更名为“王路庵”。后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各地的寺院里去寻找生父,路过“王路庵”时,曾经在庵里小住一日。因为是皇帝住过了,“王路庵”就又改名为“皇罗庵”。上世纪末,在重建“皇罗庵”时,才正式更名为“皇罗禅寺”。

通常江南地区的禅院,其外墙都是用素净的明黄色来涂抹,以区分普通的民宅。而皇罗禅寺却很特别,其外墙是用了透着暗红的杏黄色,并且很多墙面上还配有蓝白的彩绘,风格如同北京颐和园内的皇家御用彩绘。第一次到皇罗禅寺的人,会以为进入了一座皇家园林。

皇罗禅寺的门前,有一条五米来宽的小河,类似于过去城墙外的“护城河”。进入禅院的人,必须从架设在河上的三座白石拱桥上跨过,当中一座修着台级的拱桥,正对着禅寺的拱门,门前还有四尊同样是汉白玉的石狮把守。这一切,颇有北方皇家宫殿之气势。

进入禅院的内部,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建筑,就更具皇家风范了。坐落于禅院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基座和台阶均为汉白玉石材,台阶正中的“七龙蟠翔”的汉白玉巨型雕版,栩栩如生,让整个大殿显得无比的庄严。

有人说:在江南地区,皇罗禅寺是最具有北方皇家风范的寺院,也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座北方建筑的寺院。此话真的一点不假,但就看看寺院内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便能让人觉得重修过的禅院,定是出自高人之手。

回头来说说阿庆嫂的原型。京剧《沙家浜》中有这样一句唱腔:“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这句唱词很贴切地描绘了阳澄湖的美景。阳澄湖,是个仅有120平方公里水域的淡水湖泊,其水域面积大部分集中于江苏的苏州市区与昆山市,与常熟那个著名的沙家浜风景区相距甚远。

阳澄湖水域河流密布,是一处著名的鱼米之乡。河边、湖畔原生的芦苇荡,连绵不断。如是不熟悉地形的人,误入其间,基本难以找到走出来的路。因而在抗战时期,阳澄湖的芦苇荡,便成为一处理想的战略掩护场所。

阿庆嫂的原型,是阳澄湖边上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名叫沈菊英,她跟自己的儿子、媳妇一起,长期为当地的抗日力量传递情报,掩护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夏季的时候,他们把情报藏在自己的发髻中,冬季的时候,就把情报缝在衣襟中。

据说当年的皇罗庵,也是一处抗日的联络点,庵内的两位比丘尼,也曾积极配合我党的地下抗战力量。根据苏州相城区的《相城镇志》记载,1940年,因遭出卖,沈菊英在皇罗庵内遭伪军的逮捕,同年英雄就义,年仅39岁。

沈菊英的儿子陆义,因参加地下抗日力量,也在一年之后因负伤遭逮捕,壮烈牺牲。家中仅剩下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孩子。为此在解放后,当时的苏州军区特别授予沈菊英母子为“母子英烈”的称号。

1957年,新华社记者崔左夫,在苏州、无锡、常熟和太仓等地采访当年新四军抗日的故事,后来他写了一篇《血染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文章,再后来,上海沪剧团就根据这篇文章,编了一出沪剧《芦荡火种》。沙家浜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这部沪剧之中,而当时在阳澄湖的周边,还没有一个叫“沙家浜”的地方。沪剧中的阿庆嫂形象,其实就是阳澄湖周边那些抗日英烈的缩影。

后来的故事,就是《芦荡火种》再次被改编成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成为那个时代舞台和银幕上最受欢迎的人,她的“春来茶馆”,也名震一时。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临近苏州的常熟市的横泾乡,首先将自己的乡的名称改名为“芦荡乡”。到九十年代时,芦荡乡再次改名为“沙家浜镇”,直到现在人们看到的沙家浜风景区。而在苏州的阳澄湖,知道沈菊英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

据沈菊英的儿媳石雪珍回忆,婆婆就义时年仅39岁,丈夫就义时才20岁。在他们牺牲后,石雪珍还坚持做地下工作,为抗战的胜利尽了一份力。解放后,石雪珍还将自家的房子贡献出来,用于设立“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并义务为到访的客人讲解当年的故事。石雪珍也被当地称之为是现代活着的“阿庆嫂”。

晚年的石雪珍,曾就住皇罗禅院内的“弥陀村”,安享晚年。每每有来访的客人,想要了解当年抗战的故事,石雪珍老人还很乐意出面接待。2013年的3月,老人去世,沙家浜的故事却还在流传。

皇罗禅院内的“弥陀村”,是一处有着园林式天井,四周回廊,以及北方明清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场所,专供老年居士修身养心、安养晚年。这样的建筑布局,在江南一带的寺院内很少见到。

一座禅院,也是一段历史,如果你有机会去阳澄湖,不妨到皇罗禅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