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的文物大全 【国宝档案】黄金铸河!赤峰文物简介

2018-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赤峰博物馆的第四展区,对这一时间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命名为黄金长河,展示的是金代及蒙元以来,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在赤峰大地上创造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因为在这一段时间,赤峰一直是元朝的中央腹地,到了清朝也是常有公主下嫁的贵族地区,所以在当地留下了极为璀璨的历史文化.国宝档案的文物大全 [国宝档案]黄金铸河!赤峰文物简介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迄今800年来,蒙古族一直是赤峰地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元朝,赤峰一直是

在赤峰博物馆的第四展区,对这一时间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命名为黄金长河,展示的是金代及蒙元以来,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在赤峰大地上创造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因为在这一段时间,赤峰一直是元朝的中央腹地,到了清朝也是常有公主下嫁的贵族地区,所以在当地留下了极为璀璨的历史文化。

国宝档案的文物大全 【国宝档案】黄金铸河!赤峰文物简介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迄今800年来,蒙古族一直是赤峰地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元朝,赤峰一直是中央的“腹里”,与元代中央朝廷有着很深的渊源。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把克什克腾封给了其岳父特薛禅及其子孙,巴林封给了其二弟合赤温,翁牛特封给了四杰之首木华黎,喀喇沁封给了四骏之首者勒蔑,赤峰地区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及其后裔们的领地,城邑繁华、经济发展,蒙元文化异彩纷呈。

国宝档案的文物大全 【国宝档案】黄金铸河!赤峰文物简介

元代时,赤峰地区出现了应昌城、大宁城、全宁城、宁昌城等繁华的城市,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盛,应昌城更是元朝政府在北方的粮食收购聚集地之一。

而到了清代,满清政府为了对蒙古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满蒙联姻,公主下嫁的政策。赤峰地区就曾留下七位清公主的身影,她们来到茫茫大漠草原,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加深了满蒙人民的沟通了解,为清代赤峰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宝档案的文物大全 【国宝档案】黄金铸河!赤峰文物简介

满蒙联姻不但使清中央朝廷与蒙古贵族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促进了满蒙文化的融合。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就融入了满、汉的文化因子,保有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内涵。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经》、打猎用具布鲁、生产用具马印、饮食用具奶桶、娱乐游戏蒙古象棋、礼节性用品鼻烟壶,还有传统的蒙古族刺绣技艺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下面,请随渝帆的镜头一起来看看:

进入黄金长河的大厅。

元代彊域图,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域地最广阔的地方了吧,虽然很多说那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但毕竟蒙古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据说要不是蒙哥大汉重庆的钓鱼城战死,导致各个汉国的的首领争相回来争权的话,估计强大的蒙元帝国也不会如此短的消亡。

蒙元时代,赤峰地区成为成吉思汗及其姻亲后裔们的封地,赤峰地区一直是蒙古腹地。元朝初年,政府为了有效行使统治权力,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全国设11个行省,今赤峰地区分别隶属于中书省和辽阳行省的管辖。

金、元时期是我国陶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赤峰地区除缸瓦窑等地烧造本土陶瓷制品外,多为外境传入产品,种类丰富,工艺精湛,对当地陶瓷制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产品主要有瓶、壶、炉、杯、盘罐等,其中玉壶春瓶、青瓷炉以及铁锈花罐、青花瓷、梅瓶、钧窑器等尤为珍贵,烧制精细、品位高雅、纹饰精美。

左上角的钧窑公道杯又称“出水观音杯”,在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出土,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杯身呈上卷荷叶形,敛口,圈足露胎,杯内有一个倒置旋转的底座,并塑六瓣莲花,花瓣变留有六孔,使公道杯底座内外相通,花心中塑一浮动观音像,中心凸起成直口,这正是公道杯的独特之处,如果将酒水徐徐倒入杯内,在水的压力之下,观音像从直口中缓缓上升浮出水面;当酒水减少时,观音像从直口中缓缓降落。

其上升的高度与酒水的多少成正比,此杯之所以取名“公道杯”,也就顾名思义了。

清代时期,赤峰地区蒙古王公受命于中原朝廷,戍守边疆,将满、蒙、汉三种文化融入了一种新境界,使赤峰地区的清代文明具有三者合一的特点。为对蒙古地区实行有效统治,清对蒙古奉行三大国策:一、分封以制其力;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三、崇释以制其生。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其核心内容就是满蒙联姻,公主下嫁。“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清代的封建帝王为拉拢蒙古王公,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便开始了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的和亲通婚。

清代的首饰

朝珠

据说这是赤峰博物馆的几大镇馆之宝之中的珍珠团龙袍,于1966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尔灯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2004年6月内蒙古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荣宪公主下葬时,珍珠团龙袍罩在公主的最外层,长150厘米,通肩宽190厘米,深黄色,里层衬白地暗花丝绸,圆领马蹄形袖,大摆开叉,袖头和领口均有黑蓝色丝绸包边,并用金丝织出团花图案。

珍珠团龙袍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它的黄色缎面上用金丝线穿缀近十万颗小珍珠缀绣而成的八条祥龙图案。八条祥龙分布在袍服前身、后背、两肩及前后下摆上,前胸后背用珍珠各缀绣一条威武雄壮的正龙,龙角竖起,四足腾空,使人望而生胃。

两肩及前后片下摆稍靠上处各绣一行龙,四足腾跃,似腾云驾雾。每条龙中间都用珍珠缀绣“寿”字,寓意吉祥。龙袍下摆用五彩丝线手绣海水江崖,间以杂宝祥云。绚丽多彩的花纹和象征纯洁高雅的珍珠组成的公主袍服,高贵典雅,巧夺天工。袍服上缀绣的近十万颗珍珠全是小米粒大小,这种珍珠叫“吉珠”,也称“米珠”,是珍珠中的上品,其采集非常不易。

根据《山堂肆考》记载:“采珠者乘舟之(入)池,以长绳系腰,携竹篮入水,拾蚌置篮内,则振绳令舟人汲之,不幸遇恶鱼,有一线之血矣浮水面,则知人已葬鱼腹矣。”采珠之危险可见一斑,不知有多少采珠人为皇家显贵而葬身海底。这件珍珠团龙袍是朝廷赐予公主的“朝服”,为清代纺织工艺精品。

清代的赤峰地区在宗教信仰方面,受到统治者政策的影响,喇嘛教得到迅速发展。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三大国策之一即为“崇释以制其生”,大力推行喇嘛教,制约蒙古地区发展。喇嘛教成为清廷统治蒙古的有力工具之一。为了推行喇嘛教,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大力修建佛教寺庙。据资料显示,赤峰地区到清朝末年共有寺庙150余座,有些寺庙直到今天依然香火很旺,所以遗留下来很多喇嘛寺庙曾经使用过的法器及其它宗教物品。

喇嘛教传入蒙古草原后,由上层宗教的途径渗透到民间,再被民众广泛接受,可以说客观上推动了宗教艺术在草原地区的兴盛发展。

博物馆镇馆之宝:甘珠尔经,这部金粉手书的藏文《甘珠尔经》原藏于青海塔尔寺,1904年,赤峰昭慈寺的主持到西藏青海等地进修佛学,当他回来时带回了这部《甘珠尔经》。这部经书全套共111册,系金粉手写而成,每册150页到300页不等,长达一万五千余页。

内容相当于佛教中的“经”和“律”,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农学、哲学等宗教教义。此经无论装帧、书法都堪称佛教经品,在国内已属孤品,虽经历二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仍不失当年风采。

馆藏精品——红漆楠木骨灰罐

蒙古族饮食器具适应蒙古族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食品结构和游牧生活需要, 所以容积较大,且经久耐用,多铜制、皮制和木制,有木碗、木匙、木桶等。金属器皿制作工艺是蒙古族传统的手工工艺。蒙古人喜爱并擅长制作金银器,其使用范围也很广,有金银酒具,食具,簪、钗、抹额等头饰,服饰上装饰用的金银腰带、金银扣子,腰、襟上的蒙古刀、鼻烟壶、勃勒等佩饰,大汗及贵族用金银装饰的毡帐等,还有的将自己喜爱的武器如弓、矛、剑、盾、箭筒加以装饰。

蒙古族金银器多镶嵌珠宝、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蒙镶工艺。

蒙古族刺绣工艺是蒙古族厚重历史文化中的一朵亮丽奇葩,它以其朴素而鲜明的色彩,活泼的针法,明快的线条,精细而粗犷的绣工为特色,通过不同材料的表现技巧,表达了草原人民的性格和情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2008年,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赤峰博物馆的大门

金、元、明、清以来,赤峰地区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最终成为蒙古民族和平安定生活的家园。千百年来,蒙古民族热爱生活,创造财富,积淀文化,向往未来,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那么,你怎么看蒙古族文化?

外来侵略者,没什么文化,东西都是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