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结局 如何评价《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2019-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以下是我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白日焰火>的深度解读以及对之前解读的补充,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考方向.正文:<白日焰火>以讲述一件挣人眼球的碎尸案为始,以导演对人类的动物本能--性与暴力的探讨为终.白日焰火结局 如何评价<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象征性贯穿了影片始终--锋利的冰鞋.怪异的舞步.屋内的马.冰冷的真皮外套.冬日的烟火······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里飘零的羽毛,让我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里哗啦啦的风.这注定是一部获奖但不符合大众口

以下是我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白日焰火》的深度解读以及对之前解读的补充,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考方向。

正文:

《白日焰火》以讲述一件挣人眼球的碎尸案为始,以导演对人类的动物本能——性与暴力的探讨为终。

白日焰火结局 如何评价《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象征性贯穿了影片始终——锋利的冰鞋、怪异的舞步、屋内的马、冰冷的真皮外套、冬日的烟火······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里飘零的羽毛,让我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里哗啦啦的风。这注定是一部获奖但不符合大众口味的文艺电影,看到微博上许多人看完后表示“一般”、“也就这样”云云,我略谈一些我对电影的解读,并趁此解读一下@电影白日焰火 中公布的几个问题。

白日焰火结局 如何评价《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白日焰火》?

首先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环境是萧瑟的冬日,人物都是冷冰冰的面部表情,这显然与“火”字极为不谐。但就是这种不谐,却强烈的暗示了剧中每个人内心激烈的爱情渴望。与其说是爱情的渴望,倒不如说是性冲动及性渴望。在这种内在的性冲动与外在冰冷的冲突下,每个人所抱有的强烈的性冲动只能如冬日的焰火般在光天化日之下灼烧片刻而又熄灭。

白日焰火结局 如何评价《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因此,片头的张自力在于前妻分别时企图强暴但终至未遂,宾馆里的吴志贞拒绝了梁志军并最终诱捕梁志军入了公安局,吴志贞与张自力在冰场亲吻片刻又因跟踪的警察被迫终止,吴志贞在张自力那儿获得满足之后又被张自力作为警察进行破案所出卖······其剧中所有的冲动,都被寒冷的现实所熄灭,如冬日白天的焰火。

另外,“白日焰火”又贴合了剧中的“白日焰火夜总会”。夜总会,本身便是一个供世人释放情感及冲动的地方,其《白日焰火》的命名又与剧中的夜总会名称相呼应,进而给观众的思考角度提供了一定的指向性——不是《天注定》般的政治话题,不是《地心引力》中的生命话题,而是一个关于性冲动与压制、暴力的探讨。

在影片最后,当警察带着吴志贞在现场指认犯罪历史的片段中,张自力在楼顶放了大量的烟火,这作为影片结尾的烟火,直接了当的营造了一个“白日焰火”的情景。与其说这是焰火,倒不如说是张自力自己对整个碎尸案及出卖吴志贞的一种呐喊——一方面,他爱着吴志贞,另一方面,他要履行破案的职责。

最终,他选择了破案而压制了自身的人欲,在寒冷的冬日放了大量的烟火,这烟火转瞬即逝,射向没有遮拦的天空,呈现乳白色的烟,燃烧的越多,越发增添这冬日的寒冷,银屏上冷风扑面袭来。电影淡黑,屋内灯光打开,我披上大衣离开。

居委会楼道为什么会出现一匹马?

马,这一意象常常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从徐悲鸿的马,到海子的“以梦为马”,到《天注定》中被鞭策到几斤累死的马,再到解构派流行的“草泥马”,许多人为“马”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白日焰火》中也出现了“马”这一意象,那么欲究“马”之义,须联系上下文。居委会楼道里的马是拾荒人留下来的,当警察调查吴志贞与洗衣店老板的关系时,马出现在电影中。而吴志贞与洗衣店老板仿佛达成了某种约定——应该是满足吴志贞性需求的约定(后面会细扯),这时警察关于二人关系的探讨突然出现了的一匹马,应该是象征着男性的强力。

而马的身份——“拾荒人留下的”,或许是在暗示洗衣店老板的“性拾荒”行为——知道吴志贞是一杀人犯的老婆(后面会细扯),但依旧利用其满足自己。

如果这样解读贴合导演的创作思路的话,那我认为“马”这一意象是导演在影片中准确而又精彩的象征!

王学兵(梁志军)脖子上为什么老是挂着一副冰刀?

我认为“冰鞋”在电影中也是一个十分隐喻的象征意象。

波罗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发现,如果让调查者选择情人身体的哪个部位给他们的性暗示最大时,47%的人选择了脚;而让调查者选择情人身上穿戴的什么东西最让他们兴奋时,64%的人选择了鞋子。

印象里,鞋子通常作为“性”的象征出现在许多当代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借其揭示对“性”的观念看法。姜文也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借“一双绣着鱼的鞋子”表达女主人公对性的渴望。

扯远了,回来。而在影片《白日焰火》中,“冰鞋”是“作为穿戴的鞋子”与“作为杀人兵器的冰刀”的结合,这种结合也象征着“性与暴力”的结合。王学兵将这具有“性与暴力的结合”的象征意象的冰鞋常常挂在身上时,表明了对吴志贞的性渴望、因性而起的暴力——杀害与吴志贞相爱的人等的一系列扭曲的心理。

为什么洗衣店老板没被干掉?

吴志贞交代说,梁志军杀害了“我爱的并且也爱我的人”。而影片也交代了洗衣店老板猥亵吴志贞的镜头。那么,为什么梁志军没有杀害洗衣店老板呢?

当张自力与洗衣店老板对话时,老板说,吴志贞特可怜了,当时因为丈夫死了哭着闹着求着老板把她留在洗衣店,而后来她把别人的皮衣给洗坏了,老板都没有撵她走。但当整个案件水落石出时,真相却是“吴志贞先是烫坏了皮衣,而后她的丈夫才假死”。

排除可能出现的剧情破绽的因素外,显而易见,在老板的话和真相事件中,“梁志军的死”和“皮衣是否烫坏”的时间先后发生了倒置,而这个先后顺序是破案的关键。

因此我们不难推断洗衣店老板其实知道整个案件的真相,他故意在保护吴志贞——为什么要保护吴志贞呢?如上文所言,老板是一个“拾荒者”。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他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顾吴志贞是否是杀人犯,和梁志军达成了一种妥协——老板保护吴志贞,梁志军不去干掉老板,老板能在吴志贞身上得到满足。

等等,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影片交代的“老板在卡车里买春”的情节,或许这有另一种解释。

当这一卖春的妓女被警察抓住后坦言道,她什么也没干,只是为顾客不停地换裙子。或许这暗示了老板的无能或是扭曲的癖好。由于这种无能或癖好,使得梁志军认识到老板对吴志贞不会构成实质性的侵犯,因此为了保护吴志贞,且将她委身于这一老板这里,没有干掉老板。如果这一推断成立的话,前面所言的“事件顺序倒置”或可成为影片的剧情破绽。

探讨完了这几个有趣的问题之后,我想再随便谈谈这部电影给我最大触动的两处。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的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当我看灯光下吴志贞溜冰的身躯时,沉重而又轻盈,伛偻着身躯但又如羽化登仙。她喜欢滑冰,当她滑冰时,她身上所有的沉重都随之散去。斯坦尼康同时给这轻盈的动作赋予悬浮感,这是最能打动我的一个镜头。

廖凡饰演的张自力在将吴志贞绳之以法之后,他走到了交际舞的练习厅里。当所有人在和谐地练习着交际舞的时候,放荡的音乐响起,他跑到了大厅中央跳了一段笨拙又狂放的舞蹈,这舞蹈一看就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瞎跳。这种瞎跳,使得爱欲与职责间抉择的矛盾的他,完成了自我的一次释放,虽然狂放又笨拙,但是人类本能最现实的表达,比琴弦和谐的交际舞要真实。

导演使用一段很长很长的固定镜头拍摄他的这种释放,我在银幕面前注视着,悲风扑面席卷而来。

最终,无论这部片子褒贬如何,它能够问鼎柏林,摘得双熊,往小处说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理想主义式的剧组的胜利,往大处说是中国独立电影的胜利。作为后生,很乐于见到这种胜利,其意义自无需多言。

以电影的这句台词结尾吧——“你还想赢得世界啊?”“不,我只想输得慢一点。”

第二天我又写了一篇补充说明:

开放的微博上,信息流动足够透明,看到昨晚写的关于电影《白日焰火》的一些解读给人以思考方向,并能引发一些关于电影的一些探讨,我表示很高兴。还有一些关于解读的补充,以及对网友的评论引发的一些观点看法,我想在这里做一些补充。

在上篇文章中,我写道:“象征性贯穿了影片始终——锋利的冰鞋、怪异的舞步、屋内的马、冰冷的真皮外套、冬日的烟火······” 并在后文中分别对冰鞋、舞步、马等意象做了解读,晚而忘记写下真皮的衣服在电影中存在的意义,无奈昨晚文章已发,故在此补充。

在《白日焰火》中,吴志贞、张自力等人物都穿戴皮质的衣着,包括引发吴志贞杀人的物品也是一件皮衣,因此皮衣在电影中是一件重要的线索。张自力穿着皮衣似黑熊般伛偻在黑夜中,警察断案时身着的反光的皮衣······而在整部电影中对皮质衣物最好的表现,就是在吴志贞与梁志军在夜路上行走的片段中。

回味一下,在这段片段中,梁志军想要牵吴志贞的手,这时吴志贞她那戴着真皮手套的双手交叉在一起做取暖状。而当梁志军想要揽起吴志贞的腰时,也被吴志贞的皮包所隔开,最终没能揽成(what a loser !╮(╯▽╰)╭)

皮质衣物,反光,在硬光的布置下显得冷冰冰的,这在电影中也具有充分的象征意义。

《白日焰火》中人物内心的性、暴力冲动与外部冰冷的现实发生冲突,而皮质衣物对于冲突来说则象征着一个缓冲带,保护着人物内心燃烧的焰火。它就像是火苗的边缘,保护着焰火的灼烧,不被外部破坏,而当这火苗外部的保护一旦破灭后,火苗也随之熄灭。

梁志军碰到吴志贞的皮质衣物,最终没能将吴志贞揽在怀中;张自力和前妻离婚后身穿皮质外套,保持着自己对前妻的那份情感和躁动;吴志贞去指证现场时身上没有一件皮质衣物;就连被害人——夜总会老板,当他将皮衣交给洗衣店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作为影片重要的意象,使我想到现实中,当人心抵御冰冷的外部世界时,常常寄予一种物件作为保护壳的现象(比如人们总喜欢有事没事玩手机)。

有人说,哪有那么多的象征意义,PO主想多了,不就是一起凶杀案吗?

电影之所以成为第七艺术,盖因其具有极大的艺术表现力。

120分钟的电影,每一秒都是不容浪费的,每一帧的画面都蕴含着导演关于这一镜头的思考,是导演深思熟虑的结果。从《立春》里熄灭的那一缕盘香,到《地心引力》中状如胚胎的女主人公的姿势,再到《天注定》里的飞禽走兽,象征性贯穿着电影创作的历史。

我并不喜欢在影片解读中拽许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生僻的词语,但是确实有一种象征性的电影手法为创作人所乐于使用——隐喻蒙太奇。因此有兴趣的网友想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去网上搜一下。

但象征性本身没有确定的意义,按照“接受美学”来说,观众对象征意义的解读往往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来自于导演自身对作品的构造,另一方面还来源于观众自身的经验。当然,我对《白日焰火》象征意象的解读也是如此。

另外,有人抱怨说,虽然这是一部悬疑的电影,但“剧情一般,顶多算是个三流编剧写的”。

对此我并不敢苟同。“本质常常隐藏于表象之外”,这是许多影评吓唬人时甩出来的话。话是没错,只是把简单的事儿说得高深了。仔细想想,《白日焰火》作为一部摘得双熊奖的影片,仅仅是停留在讲述一个悬疑案件那么简单吗?或者说,为什么剧情构造精巧的影片并未曾获得牛逼的世界大奖呢?

当人在吃饱喝足之后抬头仰望星空时,便有了形而上的念想,因此电影除了具有商业片娱乐消遣的作用之外,也应该要有引人思考的作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过是一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阿甘正传》也不过是一个美国傻逼变成美国牛逼的故事,《太阳照常升起》根本就没有多少故事······但它们却常常作为典范为电影发烧友津津乐道,盖因其简单的叙事背后有导演通过戏剧而传达的观念思考或是情、意。

而《白日焰火》,正是导演借一个简单的谋杀案来展开的关于性与暴力以及人之本能的探讨。

当然,《白日焰火》自有他的风格,并非完美无缺——艺术的词典中本身就没有完美这一概念。虽然如此,但不能否定它作为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的存在。我相信,它只是一个起点,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精神复兴的起点,中国独立电影复兴的起点。

“你还想赢得世界啊?” “我只是想输得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