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陵墓风水格局

2017-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陵墓建在泰安西溪口东侧,墓为泰山花岗石砌成,依山临涧,庄严.肃穆.墓壁上横镌郭沫若题书"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下为冯先生浮雕头像.上刻冯玉祥先生的自题诗<我>.墓前是大众桥,冯先生于1935年建.桥跨石峡两岸,两边护以红色铁栏,在青山绿树映衬下,庄严雄伟.我想,这座由冯玉祥生前修建的桥--大众桥,彰显了将军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情怀,也见证了后来者行此桥拜谒.敬仰将军的虔诚.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冯玉祥生前深明大义,胸怀救国济民大志,做了不少有利

    陵墓建在泰安西溪口东侧,墓为泰山花岗石砌成,依山临涧,庄严、肃穆。墓壁上横镌郭沫若题书“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下为冯先生浮雕头像。上刻冯玉祥先生的自题诗《我》。

墓前是大众桥,冯先生于1935年建。桥跨石峡两岸,两边护以红色铁栏,在青山绿树映衬下,庄严雄伟。我想,这座由冯玉祥生前修建的桥——大众桥,彰显了将军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情怀,也见证了后来者行此桥拜谒、敬仰将军的虔诚。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冯玉祥生前深明大义,胸怀救国济民大志,做了不少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好事。而泰山是冯玉祥人生历程中重要驿站。这也决定了将军与泰山的不解之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正避居山西的冯玉祥发表通电,表示“誓死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粉身碎骨,义无返顾”,并提出了抗日救亡的十三项主张。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冯玉祥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提出“出兵10万增援19路军”一案。

所有这些爱国举动都遭到蒋介石及亲日派汪精卫的阻挠与破坏,报国无门的冯玉祥愤然于1932年3月23日离开徐州,24日抵达山东泰安,在泰山隐居下来。

    1932年10月,为实现自己的抗日主张,冯玉祥离开住了半年多的泰山,来到地处抗战前线的察哈尔。第二年5月,与共产党员吉鸿昌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率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7月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同盟军的不断壮大,使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大为恐慌,他们联合通电威逼冯玉祥取消同盟军。同时,派15万军队围攻同盟军,日伪军也乘机向察哈尔进攻。8月4日,冯玉祥被迫取消同盟军,再次归隐泰山,直到1935年10月。

    冯玉祥两次隐居泰山的两年零九个月,正是他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同时也是他发奋读书的时候。这期间,他博览群书,增长了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正确轨道。

    对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民族英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1948年9月冯玉祥黑海遇难后,骨灰由夫人李德全带回国内。中共中央决定将其骨灰安葬在泰山。1953年10月15日,在泰山西麓建成的陵墓前,隆重举行了冯玉祥骨灰安放仪式。试问,谁有资格在巍峨泰山寻得一块风水宝地安息?只有冯玉祥这样的民族英雄,才无愧于与巍巍泰山融为一体。

    我恭敬地在冯玉祥墓前三鞠躬,只见来龙和陵墓顶上,栽满了苍松翠柏,银杏冬青,郁郁葱葱, 脚下大众桥水淙淙流响,陵墓坐丑山未向兼艮寅(辛丑分金),水口为丙午,来水为辛戍。

右侧砂高于左砂,申、酉、辛、乾等宫位秀峰高耸,而左砂则不挺秀。冯玉祥有四个子女,为冯洪达、冯理达、冯颖达、冯小达兄弟姐妹四人。其中,以四女冯理达和幼子冯洪达最为著名。前者是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被称为“中华奇女子”。后者幼子冯洪达早年留苏,归国后任大连舰艇学院院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一代骄子长眠于泰山脚下,让后人敬仰不已。人生是过客,谁都难阻挡生老病死的步伐。做一个无愧于天地良心的大写人,才是完善自己人格和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动力!冯玉祥的生命轨迹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要修身正念,心系国家,一身正气,刚健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