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读史笔记——“春秋五霸”的故事

2019-0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诸侯们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于是群雄争霸,斗得你死我活,都希望自己成为天下的共主.话说乱世出英雄,在此期间出现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今天我们先来讲讲"春秋五霸"的故事.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读史笔记--"春秋五霸"的故事关于"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有很多版本.<史记>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荀子>的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诸侯们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于是群雄争霸,斗得你死我活,都希望自己成为天下的共主。

话说乱世出英雄,在此期间出现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今天我们先来讲讲“春秋五霸”的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读史笔记——“春秋五霸”的故事

关于“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有很多版本。《史记》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荀子》的版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

有人说这个“五霸”其实是虚指,“霸主”不止这五个,我们把《史记》和《荀子》记载的加在一起,一共有七位。今天让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下这七位人物,看看谁才是名副其实的“霸主”。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读史笔记——“春秋五霸”的故事

齐桓公虽然是春秋五霸之首,却有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小白,人称公子小白。齐国的开国国君是姜子牙 —— 对,就是那个《封神榜》里的姜子牙,小白则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

故事要从王位争夺说起:

齐襄公和公孙无知死后,有王位继承资格的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 ——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当时两位公子都在国外避难,谁先回到齐国,谁就可以当上国君。公子小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身处离齐国更近的莒国,可公子纠岂会那么容易就让他当上国君?于是纠的谋士——管仲率领一支队伍去刺杀小白,可人算不如天算,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倒地装死。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读史笔记——“春秋五霸”的故事

管仲被骗,以为无后顾之忧,待他和纠到达齐国时,姜小白已经成为齐国国君了。

尽管管仲是小白的仇人,可小白却没有杀管仲,反而拜他为相,利用他的才能对齐国进行改革。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强国。

管仲有一句话很知名:“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说:老百姓只有先吃饱了,穿暖了,才会有礼节和荣辱观。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民为天”的政治家。

从逃难装死,到任用仇家,直至最终成为霸主,齐桓公的胸怀和气量绝对有使他成为五霸之首的资格。当然,也有人说齐桓公称霸多亏了管仲,但若齐桓公不知人善用,管仲也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只可惜管仲死后,齐桓公晚年任用小人,最终死得很惨,可谓是晚节不保。

宋襄公“仁义”的“美名”主要体现在这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让贤太子之位。

宋桓公病重,当时是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宋襄公继位,结果他却恳求父亲,要让他的哥哥目夷来做国君。然而,目夷却很有“德”,不肯做太子,逃走了。国君最后还是宋襄公自己做了,目夷被封为相。

第二件事:泓水之战

与楚君交战,对方渡河之际,目夷建议发动攻击,一举拿下楚军。可宋襄公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可以在别人渡河的时候进攻呢?”。待楚军过了河,开始排兵列阵时,目夷说该进攻了,但宋襄公却说要等敌军列好阵之后再打。等楚军列完阵攻过来的时候,宋军一下子就被冲散了,宋襄公自己也负伤了。

宋襄公自称“仁义”,殊不知他的“仁义”已经到了迂腐和愚蠢的境界。让贤太子之位时,他的理由是:哥哥比我贤能。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若目夷继位,他就是破坏了嫡长子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度要是乱了,以后会为未来继承人争夺国君之位埋下祸根,到时候造成国家内乱,消耗国力不说,如果还有外患,那整个国家将面临覆灭的威胁。

泓水之战中,不知道宋襄公是太过自信还是太愚蠢,竟错失两次大好的灭敌之机。他“仁义”地放过了敌军,却没有考虑到这将为自己的国家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难道敌军就需要被善待,而自己国家的百姓就不用了吗?如此这般愚蠢的“仁义”还不如心狠手辣点好。

我想,在目夷的眼里,宋襄公就是“猪一样的队友”吧,他该后悔当初没有接受太子之位了吧?

说起晋文公重耳,我想表达深深地同情和敬佩。他在外颠沛流离19年,回到晋国当上国君的时候已经63岁高龄了,他的逃亡生涯是由“骊姬之乱”开始的。

其父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杀害了原太子申生,重耳和弟弟夷吾被迫逃亡。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最终夷吾当上国君,但他却也想杀死重耳,于是重耳19年间辗转了8个诸侯国,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争得国君之位。

继位后,晋文公对国家进行了改革,他大力提拔人才,并论才和论功行赏。在城濮大战中,晋国打败了以楚国为首的敌军,奠定了晋文公霸主的地位。

晋文公一生坎坷,大器晚成。相信他在流亡的19年间也在各诸侯国看到、学到了不少,为他继位后的宏图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死了以后,晋国的强盛仍然延续了150年之久。

秦国一开始的土地是从彪悍的游牧民族身上抢来的,可见秦国人民也不是省油的灯。

后来秦穆公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张,吞并了戎人的很多领土,人口也大量增加。秦穆公野心勃勃,他知道光靠蛮力强土地是不够的,还需要广纳贤才。于是,他招了很多外来的人才,比较知名的有百里奚,蹇叔和伯乐。

秦穆公本想往东发展,称霸中原,可惜被晋国所阻,于是只好往西发展,结果一举“称霸西戎”,为秦国后来的宏图伟业打下深厚根基。

秦穆公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对外积极开辟疆土,对内提拔人才。使秦国从不受天子重视的小国成为一方霸主,这样“逆袭”的秦穆公绝对称得上“春秋五霸”。

楚庄王这个人也挺有意思,我们一般用“昏君”或“明君”来称呼一位国君,但他却又是“昏君”又是“明君”。

他刚继位便开始醉生梦死,酒池肉林,不问政事,还不让人进谏,否则“杀无赦”,但仍有几个不怕死的大臣“冒死”进谏,他们都不知道,其实楚庄王不是真傻,只是在装傻。他当时虽贵为国君,贵族们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国家的实际政权是捏在国相——若熬氏的斗越椒手中的。

楚庄王一直在等一个时机。

有一次,楚庄王远征戎族回来之后,发现斗越椒叛乱了,于是用计终于铲除了斗越椒,从那以后楚庄王终于开始亲政。之后,他任用孙叔敖,楚国大治,并凭借“邲(bì)之战”战胜老对手晋国,称霸中原。

当时很多国家都不是国君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贵族有的比诸侯还狠,比如之后的“三家分晋” —— 三个家族就把晋国给分裂了。因此一个无能的诸侯是斗不过众多贵族的,楚庄王深知这一点,于是在前几年“昏聩(kuì)闭塞,贪图酒色”,以此来弱化贵族对他的防范并在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势力。如此一位能去能伸,雄才大略的诸侯,“春秋五霸”的称号名副其实。

阖闾(hé lǘ)的位子是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弑兄夺来的。

一次,吴国兴兵伐楚,国内空虚。阖闾趁机请吴王僚吃饭,席间,专诸用藏在鱼腹中的匕首杀死了吴王僚,于是阖闾变成了新的国君。

阖闾任命伍子胥为相,孙武(对,就是写《孙子兵法》的那位)为将军,使得国力日渐强盛。后来吴国军队出师楚国时,越国又派兵攻打吴国,于是越国成为阖闾的眼中刺肉中钉。不过,吴王也因为把楚国打得迁都而声名大噪,成为一霸。

不久,阖闾兴师伐越,不幸的是吴军战败,阖闾后来重伤而亡。临死前他叮嘱儿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夫差时刻谨记父王教诲,之后吴国伐越,越国求和,并献上美女西施。勾践在吴国为奴为仆受尽屈辱三年后,取得夫差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终于在18年后把强盛的吴国给灭了,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霸。

春秋时期,兄弟是用来互相残杀的,阖闾够狠,所以当上了国君。辅佐他的伍子胥和孙武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吴国的强盛是必然的。然而吴国却断送在夫差的手中,他替父报仇时,不够狠心,被美色财宝所迷惑,不杀勾践,反而把劝诫的伍子胥给杀了,这便为吴国的灭亡奠定了第一步,之后又被勾践的隐忍所迷惑,竟把他放回越国,最终导致灭国。

相较之下,勾践忍辱负重,据说还亲口尝了吴王的大便......这个不是一般人做得出来的,可见勾践要灭吴的决心之大,回国后,他也没有因为安逸的生活放弃复仇,反而时刻提醒自己要励精图治,称勾践为霸主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朝代可以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然而当他们化作历史跃然纸上时,却只是短短数行字而已。

在了解了那么多“霸主”的故事后,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广纳贤才,圣君、霸主是离不开贤臣的辅佐的。

我不禁也对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心生敬佩,他们要应对不间断的内忧外患,这需要绝佳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所以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期,值得大家细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