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手下谋士的悲剧

2018-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着亡.这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战争中更是如此,两方势力之间的较量,首先是谋士之间的较量,因为战争的胜利与否,首先是战略方向的正确与否,方向错了,走的再远也没有用.那么袁绍手下的谋士都是怎么样的呢?袁绍手下谋士的悲剧首先,孔融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融曰:"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但荀彧却对孔融的看法不以为然:"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

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着亡。这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战争中更是如此,两方势力之间的较量,首先是谋士之间的较量,因为战争的胜利与否,首先是战略方向的正确与否,方向错了,走的再远也没有用。那么袁绍手下的谋士都是怎么样的呢?

袁绍手下谋士的悲剧

首先,孔融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融曰:“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但荀彧却对孔融的看法不以为然:“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袁绍手下谋士的悲剧

孔融和荀彧说的谁对谁错?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他们各自只说出了一部分,把他们两个的说法合起来才是袁绍集团谋士的全部面目,即,袁绍手下的谋士个个都是人才,但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但这其实也没什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往今来,哪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这样的人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只要是人,或多或少肯定有问题,太完美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袁绍手下谋士的悲剧

太远的不说,就说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数量也不比袁绍的少,就都没有问题吗?首先就说刚刚提到的荀彧。

荀彧自从同他的侄子荀攸一起投奔曹操以来,马上受到了重用,可以说是曹操的首先谋士。这里说句题外话,荀攸虽然是荀彧的侄子,但却比荀彧大五岁,这点比较有趣。言归正传,荀彧虽然是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但他也有自身的问题,荀彧这个人比较直,与人相处时候容易得罪人,因此人缘不是太好。

但也没听说曹操为了搞好群众关系,把荀彧革职晾在一边了。曹操另外的一个谋士郭嘉,个人生活比较不检点,容易或多或少的出一些个人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就不太清楚了。

陈群没少因为郭嘉的个人作风问题而向曹操举报他。但曹操一方面奖励陈群,因为他执法严明。另一方面继续重用郭嘉。因为曹操用人才的准则是为才是举,其他方面的问题曹操总是可以用这样那样的方法去协调,把自己的谋士集团的问题解决,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为己所用。可见,谋士有问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一个去协调谋士关系的主公。

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辛评等人也许在别人手下可以发挥作用,可是偏偏他们的主公是。。。。。。。。。。袁绍。

首先说田丰的悲剧。如果把谋士比喻成打工者,那么田丰最大的失败就是选错了老板,相信田丰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在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中有这么一段:却说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别驾贺喜!

”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狱吏未信。忽使者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

。。。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事后诸葛亮,是来到袁绍身边才意识到这一点的,这和赵云不同,赵云在之前就意识到袁绍非用人之主,所以袁绍屡次招赵云,赵云都没有去投奔袁绍。但既然这样,田丰对袁绍的为人和自己的结局都意识的很清楚,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想,也许只能理解成忠诚,正如孔融对田丰的评价一样。

田丰和王累相似,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的主公非用人之主,但都由于自身的一腔热血,也要竭尽忠诚,虽然这样的忠诚有一点愚忠的味道,因为袁绍不值得田丰这样去做。袁绍只能顺毛摸,要是逆着来,非毛不可。可田丰偏是个“刚而犯上”的人,所以他的结局只有一个字-----死。

再说沮授的悲剧。其实沮授有很多地方和田丰相似,都是忠诚智谋之士。对自己的命运也都有着清醒的认识,沮授在田丰下狱时曾说过:“吾随军而去,胜则威无不加,败则一身难保矣!”但他同样为袁绍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沮授由于顶撞袁绍被囚之时,看到星象剧变,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袁军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身家,拼将一死也要向袁绍进谏。

就是被曹操擒后,荣华富贵也不能令沮授动心,首先想到的还是如何回归袁绍。其实,用鞠躬尽瘁来形容田丰,沮授这两位忠臣,又何尝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