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 魏延子午谷奇谋忽视了一个重要角色

2019-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魏延子午谷奇谋忽视了一个重要角色魏延有一个子午谷奇谋,由于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而这次北伐又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失败,所以有人总是以此为依据,认为诸葛亮若不是过于谨慎,也许第一次北伐也就真的成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没有可能成功呢?总感觉魏延的这番奇谋有点儿过多地依恃于两个字--侥幸,而却忽视了魏国一个重要的人物--雍州刺史郭淮.子午谷奇谋 魏延子午谷奇谋忽视了一个重要角色(魏延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先来看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坐镇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部下计议进兵事宜.魏

魏延子午谷奇谋忽视了一个重要角色

魏延有一个子午谷奇谋,由于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而这次北伐又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失败,所以有人总是以此为依据,认为诸葛亮若不是过于谨慎,也许第一次北伐也就真的成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没有可能成功呢?总感觉魏延的这番奇谋有点儿过多地依恃于两个字——侥幸,而却忽视了魏国一个重要的人物——雍州刺史郭淮。

子午谷奇谋 魏延子午谷奇谋忽视了一个重要角色

(魏延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先来看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坐镇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部下计议进兵事宜。魏延说:“听说夏侯楙年少,是魏国皇帝的女婿,胆怯而没有谋略。今天给我精兵五千,运粮食的兵士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了子午谷向北,不过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

子午谷奇谋 魏延子午谷奇谋忽视了一个重要角色

夏侯楙听说我突然间来到,必然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官吏,横门的邸阁当中与老百姓家中有足可以供给军队所需的粮食。等到在东方会师,差不多需要二十日左右的时间,丞相您从斜谷进兵,这个时间也完全可以到达。这样一来,就可以一战夺取咸阳以西。”

这番计谋,诸葛亮认为太危险,没有采纳。从魏延这方面来说,则是太过依恃于侥幸,而这番侥幸存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兵走子午谷道,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而走不通的概率非常高,走得通则全靠侥幸。冷兵器时代,几乎没有军队能够走得通,尤其是此后不几年的曹真,就因为大雨把栈道冲毁而只好撤兵。所以说,无论是大雨、大雪或者是一把火都可能阻止魏延的进兵。即便是没有这些天灾,这样的险道,只要有一个哨所足够了,这就是第一个侥幸。

二是侥幸夏侯楙会临阵逃脱。夏侯楙是夏侯惇的中子,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按辈分是魏明帝的姑父。这个人“无武略”,也就是没什么军事才能,但没有军事才能就一定能够临阵逃脱吗?即便是夏侯楙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的身份弃城而去,那留下的京兆太守就一定也是一个废物,守不住长安城吗?假如他自己逃走把守城任务交给京兆太守,魏延将如何对待?魏国规定,守城不到百天主官失城全家都将被处死,这个太守敢投降还是敢逃走?就是这次魏蜀交战,魏国收复陇上各郡县,弃城而走的太守县令全部被杀,而坚守不降的陇西郡官员都受到了奖励,太守游楚还被魏明帝破例在大殿上接见。

要知道,陇上各郡可是远离都城,又处在大军包围之中,而长安可是西北大本营!

再说了,在军事上来说,守城相对简单,决心要重于谋略,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即可。除了以上陇西郡的例子,还有陈仓城守将郝昭一千人抵挡了诸葛亮数万人二十几天的进攻、合肥新城守将张特四千人守住了吴国诸葛恪十万大军九十多天的进攻,这就是守城意志的重要性。魏延区区五千人的攻城部队,凭什么就会把人吓走?要知道,三国时期的县令太守,都是掌军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行政官员,也同时为将军。

三是粮食问题。魏延认为横门的邸阁当中和老百姓家中的粮食足可以为自己所用,难道“邸阁当中的”粮食搬不走还不能烧掉吗?当年曹操奇袭乌巢,那儿的粮食也是烧掉并没有搬走。至于老百姓家中的粮食,哪里有军队靠四处抢粮维持战役需求的?如果此法可行,诸葛亮后边三次北伐皆因缺粮而撤兵,岂不是早就被他人指出来了?再说了,整个三辅地区及长安城中经过三辅之乱、关中叛乱,就没有多少人口。

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前,魏国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蜀国会在此时用兵,这儿根本就没有多少兵员和军需物资贮备!

四是诸葛亮必须在二十日之内到达。诸葛亮出陈仓,要经过郿县、武功,然后才能到达长安,这一路上要打仗,并不仅仅是走路,不管在哪一个点上要是出现一个郝昭,不要说二十天到达不了长安,恐怕是回去回不去都成了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所依恃只有两个字——侥幸。

还有一个问题被忽略,那就是郭淮的存在。郭淮当时为雍州刺史,在西北地区及其羌人胡人当中很有威望,陈仓及其以西的陇上四郡正是他的管辖范围。不仅如此,此人冷静果敢,非常善于危机的处理,如夏侯渊被杀后,是他及时提议让张郃主持全军,并赶紧在水边列阵,既稳定了军心,又迫使刘备不敢进一步进攻。有了这样一个人的存在,诸葛亮想顺利的进军长安,实在是一厢情愿。

军事上不能四平八稳,用奇弄险当然是常态,但用奇在于出其不意,弄险不是胜负各半的赌博。这种建立在侥幸基础上,不考虑敌方因素的冒险行动,想成功恐怕真的很难。

三国时期有几个用奇突袭攻其一点的例子,如曹操奇袭乌巢、当阳长坂击败刘备、司马懿迅速出兵上庸等等,但这三个战例不同于子午谷奇谋之处在于:他们的目的单一,都有退路或者是补救方案。曹操奇袭乌巢粮仓,只要烧掉乌巢的粮食即可,能不能消灭淳于琼的军队并不重要。

即便是烧不了粮食,曹操退回来还是可以另想办法坚持。曹操当阳追击刘备,目的是赶在刘备之前到达江陵城,只要刘备不进入江陵城,曹操不和刘备交战也是胜利。司马懿奇袭上庸,也是赶在蜀国军队之前来到上庸即可,因为司马懿先一步到达上庸城下,魏国的官员就不可能和孟达一道反叛。

反过来说,只要司马懿的大军先到,孟达就必定失败,事实也正是如此。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处处都是险境,他这边走通了,那边诸葛亮将陷于有后顾之忧的作战;走不通,诸葛亮将陷于进退两难的险境,成不成都难说是一步好棋。

很多赞成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人都把诸葛亮的失败作为比照,认为既然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又何必不实行魏延的子午谷智谋呢?其实,不能因为诸葛亮策略的不成功来反证魏延就一定能成功。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既有用人不当的己方失策,也有魏国的强大所致,比如说赵云的失败以及高详被郭淮打败的原因。

诸葛亮失败,除了马谡所部,大军基本上安全退回到了汉中,同时还迁徙了西县千余家人口到了蜀国,可以看出此计的稳妥。反过来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则奇矣,却难见取胜的希望。魏延临阵打仗是一员难得的大将,一直为刘备和诸葛亮所依重,但要说到谋略,则实在不是他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