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故事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 第715期 中医名家李景泉

2019-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景泉(1891-1966),原名李澜,武清县徐官屯乡沙古堆村人.幼年在本村和宝坻县大口屯读私垫.19岁随父亲李香龄(字锡九)在津京两地开办茶楼.餐馆和球房.20岁后长期患病,多年到处求医,未能治愈.最后,遇到名医陆仲安,经几次诊治,竟霍然康复.中医名家故事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 第715期 中医名家李景泉由此,他便开始追求人生济世之道,立志作一良医.随即恳求陆仲安收为弟子.陆师念其意志诚笃,思辨敏捷,慨然应允.遂带在身旁,随同应诊,相机指教,故而得了陆师真传.1920年,李景泉在北京独立挂牌行医.

李景泉(1891—1966),原名李澜,武清县徐官屯乡沙古堆村人。幼年在本村和宝坻县大口屯读私垫。19岁随父亲李香龄(字锡九)在津京两地开办茶楼、餐馆和球房。20岁后长期患病,多年到处求医,未能治愈。最后,遇到名医陆仲安,经几次诊治,竟霍然康复。

中医名家故事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 第715期 中医名家李景泉

由此,他便开始追求人生济世之道,立志作一良医。随即恳求陆仲安收为弟子。陆师念其意志诚笃,思辨敏捷,慨然应允。遂带在身旁,随同应诊,相机指教,故而得了陆师真传。

1920年,李景泉在北京独立挂牌行医。虽然熟读了医学经典,又有名家传授和临床经验,已具一定医术水平,但经受了十来年的病家考验,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当时有些新文化运动人物认为中医不科学,不信或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反对、诋毁。

中医名家故事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 第715期 中医名家李景泉

可是他们家属甚至自己罹患西医棘手的病症,有时也试求中医挽救,而往往取得意外效果。在这方面,李景泉以其精湛医求,为胡适、钱玄同、马衡等家庭应诊,解除病痛,使学术文化界很多人士认识到中医的存在价值,从而也对维护祖国医学遗产的存在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医名家故事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 第715期 中医名家李景泉

李景泉发扬社国传统医学还表现在医德方面。为人治病时,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样热情,尽心竭力诊治。对于贫穷患者,不收诊费,自定“施诊”制度,坚持执行。尤其对平民中的鳏寡孤独病人,有时还主动访问治疗,即使起死回生,也拒收报酬。

此外,在旧社会,北京劳动人民每到冬天常有煤气熏死事故发生。李景泉研制出解煤气药,任人索取,不收分文。夏季施舒暑药,无偿供给时刻受到中暑威胁的劳动群众。李景泉也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信赖,在40年代被推选为北平市中医同业公会会长。

解放后,李景泉响应党的中西医结合的号召,于1954年应聘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部主持工作。该院内科10张病床专供疑难患者试用中医方法检查、诊断和治疗,西医专家随诊观察。最令人惊奇的是若干例经西医治疗无效的肾炎病人,经中医李景泉治疗后,竟在短期内有了显著疗效,如水肿消退、血压下降、尿蛋白降低、肾功能改善。

1955年第10期《中华医学杂志》(中外文版),刊载了李景泉治疗肾炎的论文,影响了国外医学界。

通过卫生部到北大医学院中医部就医的各地肾炎患者,又多了一些外国人。这些事实,其意义又不仅限于医学本身范畴,同时也对当时少数人岐视中医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为实行中西医结合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的正确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1966年7月7日,李景泉在睡眠中,突发心肌梗塞,带着祖国医学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经验离开了人间。闻者无不痛悼,尤其是那些住在医院等候李大夫治疗的疑难病患者。但是,在随即掀起的“文化大革命”中,李景泉竟被称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虽死犹存”的批判。1979年拨乱反正,才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