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掉林徽因原文 《别丢掉》林徽因

2018-07-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初读之下,感觉这似乎是一首"朦胧诗":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对某种人生际遇的怀念?是对某种人生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是对纯洁、真诚的人际关系的期望?是对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的呼唤--好像都说得通。这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这几句中可以得到一些暗示。但是,"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可以让我们"热情",可以称之为"热情"的东西太多了

初读之下,感觉这似乎是一首“朦胧诗”: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对某种人生际遇的怀念?是对某种人生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是对纯洁、真诚的人际关系的期望?是对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的呼唤……好像都说得通。这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这几句中可以得到一些暗示。但是,“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可以让我们“热情”,可以称之为“热情”的东西太多了!

别丢掉林徽因原文 《别丢掉》林徽因

至于“真”,含义也是极为广泛:是“真善美”意义上的“真”?是“童真”意义上的“真”?还是与“假”相对的“真”?那么,诗人是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在感叹韶华已逝,童真不再?是在批判“假大空”?“相信”呢?需要相信的是“什么”?诗人同样没有明说。那么,我们就用细读法,一句一句地来破解这首诗罢!

别丢掉林徽因原文 《别丢掉》林徽因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这表明诗人是在怀念,或者说是在回忆过去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热情”,“热情”可以指称的对象很广,可以指对“人”的热情,比如爱情、友情、同情等;也可以指对“事”和“物”的热情,比如某种兴趣、爱好与理想、追求。再往下求解:“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这几句是说过去这种“热情”已经像“流水似”的流走了,或者是说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子像流水一样)而黯淡下去了,如今已“渺茫”难寻,只剩下了叹息。“渺茫”可以用来形容抽象物,如“希望渺茫”,也可以用来形容实在物,如“人迹渺茫”“音讯渺茫”。究竟何所指?需要进一步求解。“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这两句看来是指那种失去的东西现在的所“在”。既然是一个具体的环境与处所,那么看来,这个东西乃是一种“实在物”而不是抽象物。这样,“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中的“真”应当是“真诚”与“真情”意义上的有具体的指涉物的“真”,而不是“童真”“真理”等抽象意义上的“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给了我们答案:“只使人不见”。显然,失去的那种东西是“人”!

别丢掉林徽因原文 《别丢掉》林徽因

这人已经不在诗人的身边了,诗人只能“梦似的挂起”,常常在梦中牵挂。那么,这个诗人牵挂的人到哪里去了呢?出门远行,音讯全无,还是……再返回前几行:“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什么人会居住在“山泉底”?似乎只有死人才可能“在黄泉路上”“在九泉之下”。似乎只有坟墓才会“在黑夜”“在松林”。看来,这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这个死者与诗人又是何种关系呢?“亲人”?“友人”?“情人”?“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什么样的关系才会用“要回”“那一句话”?“那一句话”是什么样的话?诗人用一个破折号,轻轻掩过去了。这是一个隐语。似乎只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才用得着。再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一般而言似乎只有情人、恋人之间的关系才用得着“热情”这个字眼形容。“要回”的“那一句话”是什么样的话?很像是男女恋人之间的某种“誓言”或“承诺”。“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这一句中的“回音”倒不如理解为“回应”,恋人之间的那种承诺与回应。那么,这是恋人、情人关系无疑了。到这里,我们可以恍然大悟:这首诗是在悼念一位死去的恋人(或曾有过恋爱关系),这是一首“情诗”兼“悼亡诗”!

诗的主旨与大意被我们破解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诗人写得这么“朦胧”?正常而言,情诗与悼亡诗似乎不必写得那么隐晦。那么,这是因为某种忌讳?这就得从诗人的现实生活入手才能理解了。这首诗是现代著名女诗人林徽因为了悼念徐志摩而写的。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乘飞机赶赴北平参加林徽因当晚的学术报告会,飞机遇大雾,不幸失事。一九三二年夏林徽因写下这首诗,作为悼念。这首诗表现的含蓄与委婉就得从林、徐二人的关系说起。林、徐二人于一九二零年在伦敦相识。由于互相欣赏于对方的才情,以及共同的文学爱好,两人相互倾心。但此时林才十六岁,而徐已二十四岁而且已婚。而且,林的父亲已与梁启超达成默契,将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梁、林、徐三家都是名门望族,这更增添了其间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一九二一年十月林随父回国,以回避徐的狂热追求。徐志摩不死心,于一九二二年六月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并回国追踪林徽因。但此时林已渐渐接受梁思成。一九二四年六月梁思成携林徽因赴美留学。一九二六年十月徐志摩和陆小曼成婚,一九二八年林、梁成婚,回国。此后徐志摩以好朋友的身份与梁、林往来甚密,关系甚笃。显然,林、徐之间确有一段恋情。由于三方的家世背景与名望,确实不愿因“三角恋爱”的名声而受损,因而采用委婉、朦胧的方式也确有必要。然而,林、徐之间又确乎不仅仅只是恋情,也还有深厚的友情甚至是亲情!

甚至连当事人——诗人自己也未必分辨得清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在作于一九三一年的《仍然》这首诗中,林徽因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林徽因在几十年后向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①这都表明,林对徐志摩的爱情表白也还并不确信。

对照林、徐的关系,我们可对《别丢掉》这首诗作进一步的领会。《别丢掉》作于一九三二年夏,但迟至一九三六年才发表。延迟发表,一是可能因为内容关系,当时觉得不宜发表,二是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徐志摩已渐渐被人遗忘,因此有拿出来发表以提醒自己,抚慰亡灵的意思。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林又作《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也还是这一意图的反映。林徽因还作过一首名《那一晚》的诗,诗的开头有这样几句:“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一晚的景象“星”“夜”、手挽手的“人”也正可作为《别丢掉》中“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这句话的背景。至于“松林”和“山谷”当是实有之物,指北京香山。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一年林徽因患肺病,曾长住香山养病,徐曾多次前往探望。一九三二年夏写作此诗时,林就住在香山。

一九三一年七月七日,徐志摩在送别林之后,曾写过一首题为《你去》的诗,连同一封信寄给林,“请教女诗人”,其中有诗句:“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这里的“我爱——你”正可以视作“那一句话”的同类语。而林徽因则于一九三一年九月发表了《仍然》这首诗,作了如下“答复”:“……/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这一“问”一“答”正可以作为“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的注解。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林徽因有这样一段话:“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②人生的这“一串疑问”既可能是指对两人之间关系的性质的疑问,也可能是指诗人对当年自己的选择之对错的疑问。这个“疑问”与《别丢掉》中的“你仍得相信”可以视作是“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