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庄园参考目的 马氏庄园 中州大地上的第一官宅

2019-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住宅三路皆由4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又因每路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而称"九门相照".庄园无论正房还是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则前后带廊,形成"廊廊环绕,院院相通"的景象,即便是在雨雪天,也同样行走方便.马氏庄园参考目的 马氏庄园 中州大地上的第一官宅在风起云涌动的时代,从庄园走出的马青霞投身革命,从一品诰命成为民主革命家,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安阳,历史亘古流长.远有殷墟,可窥商周;中有永济渠,可见盛世隋唐;而中

住宅三路皆由4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又因每路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而称“九门相照”。

庄园无论正房还是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则前后带廊,形成“廊廊环绕,院院相通”的景象,即便是在雨雪天,也同样行走方便。

马氏庄园参考目的 马氏庄园 中州大地上的第一官宅

在风起云涌动的时代,从庄园走出的马青霞投身革命,从一品诰命成为民主革命家,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安阳,历史亘古流长。远有殷墟,可窥商周;中有永济渠,可见盛世隋唐;而中国近代史同样在这里着墨不少,沧桑百年的马氏庄园就是见证。

马氏庄园参考目的 马氏庄园 中州大地上的第一官宅

马氏庄园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向西20多公里的西蒋村,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马氏庄园最辉煌的是曾作为慈溪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行宫;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进入豫北地区,司令部也设在这里。

马氏庄园参考目的 马氏庄园 中州大地上的第一官宅

庄园由当时的顶级建筑专家按《大清会典》的规定所设计,规模宏大,格局严谨,是目前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清代官僚府第。

三区六路,九门相照中州大地上的第一官宅

马氏庄园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北靠寿安山,南有珠泉河环绕,可谓一方风水宝地。庄园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后又屡有翻修、增建,整个修建史长达半个世纪。目前庄园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庄园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北区位于中街路北,坐北朝南,前后两个四合院,后院东西两侧又各建一跨院,谓之“亚元扁宅”。北区原为马丕瑶祖上旧宅,民国初年,马丕瑶次子马吉樟对其进行了翻修和改建。

中区在三区中规模最大,是整个庄园的主体,由家庙一路和住宅三路组成。其中家庙居东,住宅居西。

家庙最南边为门楼,下层辟三道拱券门,上为读书楼,凡马家近支子孙都要在此读书学习,原来门楼是没有固定楼梯的,学生上楼读书后,族人就把梯子抽走。由门楼向北依次为东西厢房、正厅、后院,以及用来祭祀的正殿。

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异,每路皆由4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又因每路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而称“九门相照”。在建筑规格上,中路最高,东路次之,西路又次之。

在古代,有长子居东的习俗,故而住宅东路为马丕瑶长子马吉森故居。中路后院为马丕瑶故居,1902年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返京途经安阳时,下榻之处也位于中路。西路为马丕瑶幼子马吉枢故居,在第三进的院子里,有一处“龙抱槐”,1947年,刘邓大军进入豫北地区时,司令部就设在这里,邓小平居西厢,刘伯承居东厢,他们在这里召开了“鲁西南作战会议”,开启了挺进大别山的征程。

南区与中区隔街相望,原设计也为三路,后因时局变化,仅有东路建成,不过没有了封建社会的规定限制,南区的建筑规格要高于北、中二区。

就整体而言,马氏庄园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的建筑风格,又有晋商大院深邃富丽的建筑艺术,故而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

“廊廊环绕,院院相通”匾额和楹联的世界

马氏庄园规模宏大,内部装饰十分丰富。庄园的设计为砖木结合的框架结构,木质的柱、梁、枋、檩、椽承重,山墙和窗下墙为砖墙,隔断多为木质门窗,是典型的“墙倒屋不塌”结构形式。因为木材是庄园的主要建筑材料,所以无论是在选材还是装饰上都别具匠心。

庄园的木料多选北方硬木,如榆木、松木、樟木等,而屋檐下、门窗上的雕刻则花样繁多,花鸟走兽,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马丕瑶故居,其二层栏杆花格采用了冰裂纹,与里面门窗的拐子锦窗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建筑的装饰丰富而又有层次。庄园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无论正房还是配房,大多都有前廊,有的则前后带廊,形成“廊廊环绕,院院相通”的景象,即便是在雨雪天,也同样行走方便。

室外的走廊、栏杆、门窗皆兼具功能与审美,室内罩也同样如此。“罩”是用于室内的隔断与装饰,而马氏庄园的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民俗,也体现庄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在中区,有一特设的新婚洞房,房内的飞罩上饰有龙凤呈祥纹,新人要在婚房内住9天9夜,才能搬离回到自己的院落,这寓意“长长久久”。

如果说精巧的门窗、室罩是高官、富户的标配,那马氏庄园的匾额、楹联则凸显了它非同一般的格调。

马氏庄园内匾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他人赏赠,马丕瑶因举进士而获“进士第”匾,其子马吉樟举进士,又因修国史,而被赐“太史第”匾。马丕瑶为官政绩卓著,慈禧太后亲赐“寿”“、福”二字,以示嘉奖,其中“寿”字轴长2.87米,宽1.08米,正中为行书的“寿”字,字首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朱红御印。

第二类则是马氏自家人书写,以示训示、警醒。住宅区中路二门内设有木屏门一道,门扇刻有马吉樟所书的马氏家训(真品已被国家文物仓库收藏保存),马氏家训取自《易经》,大意为:女主内,男主外,老幼有序……不过最让人回味的,还是马丕瑶亲自撰写一副对联:“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

庄园里走出的传奇人物从一品诰命到民主革命家

先后生活在马氏庄园的主人们充满了“正能量”。马丕瑶靠勤学苦读中进士而入仕途,从知县做到封疆大吏,着头品顶戴花翎,这样的人生可谓科举时代读书人的奋斗榜样。

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马丕瑶膝下四子三女,亦多远见卓识。长子马吉森,先为清廷翰林院侍诏,后开办安阳六河沟煤矿,首创安阳广益纱厂,成立安阳矿业总公司,开创河南民族工业之先河。次子马吉樟,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湖北按察使等职。辛亥革命后,先后出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

不过让人感慨万千的,还是庄园里走出的那位奇女子——马丕瑶的小女儿马青霞。最初,马青霞和当时的众多女性一样,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中州首富、河南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结婚7年后,刘耀德因病去世,此后,马青霞虽深受夫家责难,可她终究还是成了刘家实际权利的控制人。在风起云涌动的时代,财富给了马青霞投身社会的机会,她从此也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在家庭内部,马青霞重建刘氏祠堂,平复家庭矛盾,兴建刘氏义学、刘氏义庄、师古堂、孤贫院,让刘氏子弟可免费上学,让族中老弱妇孺有所依;对外,她施舍粥饭,以御灾荒,同时出资修建贾鲁河歇马营大桥,清政府为表彰马青霞的善举而封其为“一品诰命夫人”。不过这仅仅是马青霞传奇人生的开始。

1905年,马青霞出资捐建豫学堂,投身教育事业。后来,她随二兄马吉樟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革命志士。正是因为马青霞慷慨解囊,《河南》杂志才得以出刊,这本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鲁迅曾赞马青霞“才貌双全”。马青霞还资助了燕斌主编的《中国新女界》,积极宣传妇女解放。

马青霞归国后,投资创办华英女校,同时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浪潮,她先创办“大河书社”,作为《河南》等革命出版物的创作基地,又捐资资助革命武装起义。当得知孙中山担任全国铁路督办时,马青霞期望捐献自己的所有财产来支持铁路建设。为此孙中山题匾“天下为公”、“巾帼英雄”赐予马青霞。遗憾的是,因为各方阻拦,这次捐赠并未成功,马青霞还为此遭受牢狱之灾。

在马青霞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依然执着于教育和慈善事业,李大钊所创办的《每周评论》亦获其捐助。最后,马青霞将全部家产都捐赠给冯玉祥代表的地方国民政府。如此,马青霞可谓中国“裸捐”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