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台 揭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2019-06-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于丹近段时间可谓是网络红人,报道的消息一波又一波,但大部分都是负面新闻,那么于丹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良消息?这是跟北大被轰事件有关吗?以下是小编搜索到的相关内容,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于丹北大被轰原因吧.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台 揭于丹北大被轰原因文化名人于丹,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遭遇滑铁卢:那是一场昆曲商业演出(被称为"昆曲雅集"),主办方是一家名叫"皇家粮仓"的高级会所,租用的是北大的百年大讲堂,据说演员都是"国宝级"

于丹近段时间可谓是网络红人,报道的消息一波又一波,但大部分都是负面新闻,那么于丹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良消息?这是跟北大被轰事件有关吗?以下是小编搜索到的相关内容,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于丹北大被轰原因吧。

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台 揭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文化名人于丹,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遭遇滑铁卢:那是一场昆曲商业演出(被称为“昆曲雅集”),主办方是一家名叫“皇家粮仓”的高级会所,租用的是北大的百年大讲堂,据说演员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公开售票。

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台 揭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演出过程本身很顺利,戏剧性的情节发生在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不少观众喊着请老艺术家们返场,这时,主持人把台下观众席中的于丹请上了台,大概是事先安排好的“分享感受”,于丹就讲了两句,大意是说“这种场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云云。

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台 揭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不料,这几句话遭逢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反感——最多的是嘘声,也有喊“你代表不了我们”的,据说还有更直接地喊“滚下去”的(但不多)。

于丹北大被嘘事件的多重解读

从还原过来的事件本身来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还是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样的主流大媒体,到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不一而足。不过,人们对此所持的观点显得比较“一地鸡毛”——有谴责北大学子素质差的,有嫌于丹这些话太“得瑟”以致招来这种倒彩的,也有同情于丹的,还有认为主办方操作失误的,等等。

有必要对此事进行一次分块解读。

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先说说北大的这座百年大讲堂。这是个大礼堂,座位很多,声学效果也不错,所以除了举行北大自身的一些会议和典礼之外,其余时间是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租用,买了票就能进去,而且生意一直都挺红火。类似古琴音乐会、昆曲演出、室内乐演奏之类比较小众、比较“高雅”的活动,这里都属于首选场地。

观众当中,北大师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更多的还是社会各界的普通观众。所以,那声“滚下去”到底出自何人之口,无法考证;“你代表不了我们”这句话,虽属于典型的“学生腔”,但也不好肯定是哪个学校的学生。

所以“北大学子素质差”之说站不住脚。倒是那一片嘘声值得注意:多元化的社会,喜好与否是个人的事,你既有鼓掌欢呼的自由,有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保持沉默的自由,甚至也有发出嘘声的自由。

但是,保持沉默,肯定是比发出嘘声或者喝倒彩更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强烈建议观众在遇到不喜欢的东西时,最好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呢。

再说说于丹。几年前“每日新说”就曾发表评论说,于丹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这样的普及者在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需要这样的普及者。于丹遭遇嘘声,深层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一种“不服气”心理的宣泄——不能否认,于丹属于所谓“畅销书文化”的受益者,现代媒体的包装作用不可忽视。

这种文化背景,本身就容易被一些有精英学术背景的同行所轻视,如果这种轻视之外又加上了一层羡慕、嫉妒、恨,那么这嘘声就来得自然而然了。其实,“畅销书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值得人们羡慕、嫉妒、恨,对它眼红也好,鄙视也罢,都是自身气量狭小的体现。

还有不得不说的主办方。现在主办各种活动的人,时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以为名人万能,却不管这个名人与你所搞的活动本身有没有内在联系。相信如果这次他们请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哪怕不是那么知名,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的不愉快。于丹是无辜的,她其实早已被主办方不经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这件事提醒主办活动的人:名人效应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小心,不要取巧。

最后顺便说说昆曲。昆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年也是从民间诞生,后来被皇家所赏识,成为一种官方文化,再后来又随着皇室衰微,蜕变为一种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剧种。它是以“雅”著称的,很早以前就开始“濒危”——新中国成立不久,江苏昆曲剧院排演的昆曲艺术片《十五贯》获得很大成功,被周恩来总理赞许为“一个剧目拯救了一个剧种”。

它虽“濒危”这么久,却一直没有真正地“危”,多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仍然在小众范围内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大众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的转变轨迹。昆曲演员大多默默无闻,跟流行歌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份坚守,不是获得了更大的支持与尊敬吗?

评论员韩晓波

北大“滚!”事——真相比谣言更令人担忧

近日,一场没有发生的于丹“滚!”事,再次把世人的目光聚焦北大。

根据媒体披露事件信息以及当事人于丹教授的回应,这件事有三个看点。

一是昨天即10月18日凌晨,《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发表微博,称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北大学子们轰下台,高呼让其下台,并称于丹不能代表广大的昆曲爱好者。于丹教授在昆曲演出现场闹个不愉快,确有其事。

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二是根据在场人士称,于丹出席的此次活动,并不是北大举办,属于商演。在场观众也不单单是北大学生,更多是戏迷。也就是说,于丹出席的不是一次学术活动,而是一次商业演出。

三是据现场人士透露,他没有听到有人骂脏话,只是说于丹没资格代表广大昆曲爱好者。一位现场听众的说法也印证了整个事件的细节:“昨晚,北大百年大讲堂举行昆曲演出,谢幕时邀请于丹上台,却被热情的北大学子用嘘声隆重地轰了下去。有工作人员证实,当于丹表示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时,台下有观众喊:‘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随后,不断地有人要求于丹下台,但没有人骂滚。”

因此,于丹的北大“滚!”事是好事者杜撰的。起码从表面上看,北大“滚!”事并没有真实地发生。

谣言得到澄清,真相得到还原,我们似乎应当感到高兴。但我实在高兴不起来。我认为,这件事情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昆曲本来是个好东西,于丹也是一位好教师。一个曲高和寡,自娱自乐,甘之如饴;一个心灵鸡汤,场场爆满,大受欢迎。两者相去甚远,各有活法,相安无事。但是当两个“好”通过一场商演“偶然”凑到一起,竟产生出乎意料的结果:好东西毁了好教师。昆曲,而且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上演的昆曲,把好端端的于丹教授给毁了。

第二,于丹的北大“滚!”事,虽然没有在北大真实上演,却在虚拟网络已经真实上演无数次。虽然于丹借微博连续发表澄清意见,但是“滚!”事给于丹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时难以消除。这件事重伤了于丹。事发之后,助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于丹在18日一大早就已出国,不知所终。

记者多方查找,仍然联系不上这位昔日媒体红人。现在,虽然一些事实真相已经得到还原,但是,谁来抚慰于丹受伤的心灵?这既表现了网络和微博的力量,更揭示了网络和微博的暴力。

第三,于丹出事,不是她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而是她一再出现在了不应当出现的场合,以至于让一些熟悉她但不喜爱她的听众或观众实在忍无可忍。因此,需要认真反省的是于丹和像于丹一样的明星学者。她们或他们频繁出没于各种社会活动或商业演讲,把学院讲堂当作商场,只是普通商店出卖各种商品,而于丹们出卖各种思想。

毕竟,学术研究是学者的工作基础,大学教学是教师的基础任务。频繁商业活动或社会服务必定挤压宝贵的学术与教学时间,使教授们无心学术和教学。

第四,学院毕竟不是精神病院,北大百年在讲堂毕竟不是心理诊所。于丹有她合适的去处,但那天去北大讲堂恐怕不太合适,尤其是在晚上10点钟,在美好的昆曲记忆之上,硬要扯些无关痛痒的大话,这是对听众权利的侵害,更是对听众智力的羞辱,无论他们是否北大师生。李泽厚称赞“于丹是沟通学术与大众的桥梁”,我希望这座桥梁搭在适当的地方。

就在前几天,媒体还在讨论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关于“有钱买不到什么”的问题。桑德尔担心,“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但是现在,用钱买不来的东西已经为数不多。今天,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可以待价而沽”。我不得不说,教授、学者或任何一个普通公民的声誉,不是靠金钱或媒体包装能够长期维持的。

学院要做学院的事,学者要做学者的分内工作,学术要离金钱远一点。然而,今日的中国,举目四望,随处可见的是学院的高度商业化,学术的高度金钱化,学者的高度物质化。这是我从于丹的北大“滚!”事中看到的最大忧虑。

以上是小编搜索到关于于丹北大被轰原因的相关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对想要了解的朋友人有所帮助,更多关于于丹的相关消息请继续登录浏览我们网站的相关消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