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航天 党代会报告解读|李小平:实现空间学院跨越发展

2018-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实现空间学院跨越发展■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小平2018年1月19日,党委书记郑晓静院士在学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新时代 绘写新篇章 奋力开启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大会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七年来各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阐明了新时代西电发展的使命担当,提出了追赶超越"三步走"中长期战略设想,明确了未来五年加速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任务.李小平航天 党代会报告解读|李小平:实现空间学院跨越发展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实现空间学院跨越发展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小平

2018年1月19日,党委书记郑晓静院士在学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新时代 绘写新篇章 奋力开启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大会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七年来各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阐明了新时代西电发展的使命担当,提出了追赶超越“三步走”中长期战略设想,明确了未来五年加速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任务。

李小平航天 党代会报告解读|李小平:实现空间学院跨越发展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汇聚人才队伍优势资源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聚焦国家战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推进开放国际化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汇聚建设正能量等工作任务,学院积极谋划布局、认真对标对表,制定学院发展规划。

李小平航天 党代会报告解读|李小平:实现空间学院跨越发展

空间学院成立近五年,教学、科研、学科、文化成绩显著发展迅速,规章制度健全,人员规模逐步稳定,正迈向第一个发展成熟期。在新的发展时期,学院要切实做到学术科研体系化、教学专业特色化、人才队伍团队化、规章制度完善化,超前谋划紧抓机遇,将学院建设成为在空间科学和航天电子信息领域牵引学校发展并具有自身蓬勃发展活力的、国内有影响力的一流学院。

一、增强空间电子信息专业特色,培养钱学森创新拔尖人才

1.面向国防需求的“探测导航与控制技术”省一流专业建设,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和OBE教育理念进行内涵建设,以“新工科”理念打造“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建设,面向国家空间科学发展需求,设计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建设具有空间科学特点的专业主导课程群、特色专业课程群、系统实践教学训练内涵,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

2.以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为示范,继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动态评估进出机制、个性化培养、名师授课小班翻转、跨专业课程认证、系统工程理念的实践培养体系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模式。建设科教一体“先进微纳卫星工程” 亮点实验室,发挥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专业指导小组和创新俱乐部作用,与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及航天研究所联合实施“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3.课堂改革,打造特色课程群和示范性教学改革,根据课程内容、教育手段分类推进教学3.0模式,启动课程倍增计划,新增专业先导或专业特色课程。促进教学团队“信号与系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 中国MOOC网课程建设。进一步利用三校联盟、总师课堂拓展知识能力。强化课程育人作用,注重渗透航天精神和爱国信念,绘好课程思政同心圆。

4.通过岗位职责设立激励教师教育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设立平台课程首席教授、一流专业负责教授和课程群负责人,做好教师创新教学的优秀案例宣传示范和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申报工作。

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问题导向的创新研究和领域团队

1.空间高超平台的信息系统和应用领域。通过973项目研究使等离子鞘套环境下的电磁科学与可靠通信理论体系有创新,抗黑障通信关键技术有突破,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学仪器项目研究,提供跨学科交叉研究实验平台,产出不可替代、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发展高超飞行器大气层内空间控制、信息对抗、探测预警、高速运输等时空运用能力,扩展于载人航天、天地往返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争创国内领先地位。力争国家级科技奖的突破。

2.航天智能探测、计算与协同控制领域。面向新型航天器发展、智能感知及空间科学战略需求,开展空间飞行器对环境和状态的智能感知、信息智能处理、协同控制等研究,探索航天智能新概念新方法、推动智能传感与探测、深度与机械学习、智能协同与控制在智慧火箭、智能导弹中的应用。

3.打造测控通信、制导控制和探测感知有影响力的领域创新团队,与学校的大平台大团队体制机制同步,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考核体系,发挥院士的引领作用,建立跨系、院、校联合团队,培育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建立大项目有机协作模式,争取“觅音计划”、“鸿雁计划”的主动实施。

三、凝练一流学科方向,提升学科质量推动内涵发展

1.依据“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基础、探索前沿”的学科建设方针,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打造空间科学仪器与电磁实验技术、飞行器测控与导航制导、智能检测与新型传感器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方向,争取仪器学科下一次评估从B跃升A-。

2.结合国家战略和新形势新要求,按照一流标准建设新获批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装备效能研究”,开展极端环境下多物理场耦合机理、装备电子信息系统失效行为、物理结构失效行为研究,进行效能检测评估及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从电子信息、物理、力学、材料、仪器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中激发原始创新。

3.发挥“三一流”建设项目引领作用,建设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并拓展仪器科学、力学、信息通信一流学科研究范围,营造跨学科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打造一流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

四、存量增效增量提质,坚持人才队伍育引并举

1.完成新一轮教师岗位聘任和岗位聘任考核办法制定、绩效分配体制完善、教师招聘办法修订等任务,分类引导、科学评估、强化激励、动态调整,根据教师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充分实现学校及学院事业发展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2.探索团队岗位聘任制,发挥带头人在队伍凝聚、方向引导、任务完成等统筹协调和管理作用,通过建立科研教学、教学科研、专职科研、实验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和提升教师参与和推动事业建设的内生动力,完善有利于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支撑条件,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实现存量增效。

3.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发现、跟进、引进优秀人才,扩大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实行形式多样的学院推介和宣传,加强与相关院所的人才互聘机制探索,实现增量提质。

五、加强信念教育和文化引领,汇聚力量共同奋斗

将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学院特色活动、强化党政一体基层组织建设等具体举措着手,凝心聚力,改革创新。

1.“讲述钱学森故事,践行钱学森精神”培养师生爱国奉献、刻苦攻关的优良品质,“一流大学与一流学院” 目标讨论会激励师生达成共识为一流建设建言献策,定期开展创新理念研讨、创新思维辨析让创新扎根于心,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成就发展,我与学院同行”的理想信念,每名教师都成为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的主动实践者。

2.以系列活动为抓手,开展第二届“航天文化节”、“航天专家面对面”系列学术论坛和丰富多彩的学生航天体验活动等,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宣传航天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营建包容、大气、积极向上的发展软环境。

3.以党政一体为核心,落实党代会提出的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用具体工作激发责任意识,建设强有力的各党支部与各系所一体的基层骨干组织,系主任和支部书记共担职责,分解任务,联合攻关。

六、联合内外各界力量,构建学院发展大平台

1.更广泛而深入地联合国内外力量共同构建学院发展大平台。打造航天五院共建的“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师挂职、博士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校外毕设等多种形式密切联系,协同发展;实质推进与航天九院704所、航天一院10所的联合实验室,在更为宽广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联合人工智能学院和航天一院12所成立“航天智能感知与控制创新中心”,共同推进航天智能创新研究。

2.揭牌航天院士工作站,开拓院士引领、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带动人才成长的发展途径。成立航天校友会,开展各种形式活动和宣传,汇集资源,凝聚人心,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开展航天学院院长专家的专业和学术论坛,集思广益,扩大影响,促进学院上台阶。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发展目标。学院将完成111基地调研、材料准备、申报工作;继续做好“CDIO新世读”系列科技创新训练营项目,加大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力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落实研究生长短期交流和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通过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交流讲学,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拓展海外联合办学和海外课程引进,与新加坡国立、英国曼彻斯特、香港大学等友好合作院校进一步协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弄潮儿向涛头立,砥砺奋进才有新作为。空间学院师生将不惧艰苦,勇于奋斗,立志贯彻落实校党代会精神和各项工作任务,抢抓机遇、锐意改革、鼓足干劲、务实进取,努力实现学院、学校一流建设事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