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张卫健 歌唱家冯健雪:与改革开放“并轨”的艺术人生

2019-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77年,29岁的长安姑娘冯健雪被组织派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随后不久,她通过自己的歌声,声扬全国.40年漫长,却也转瞬即逝,旋律飘荡间,冯健雪在位于西安文艺路上的陕歌大院,从一名普通的民歌新手,成长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历任陕西省歌舞剧院(以下简称陕歌)院长,陕西省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等职.艺术人生张卫健 歌唱家冯健雪:与改革开放"并轨"的艺术人生从感慨一年只有几台晚会展现民歌,到如今每年光群众性的民歌艺术活动都参加不过来;从上级布置什么,大家排演什么,到主动出击,开启本土旅游

1977年,29岁的长安姑娘冯健雪被组织派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随后不久,她通过自己的歌声,声扬全国。

40年漫长,却也转瞬即逝,旋律飘荡间,冯健雪在位于西安文艺路上的陕歌大院,从一名普通的民歌新手,成长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历任陕西省歌舞剧院(以下简称陕歌)院长,陕西省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艺术人生张卫健 歌唱家冯健雪:与改革开放“并轨”的艺术人生

从感慨一年只有几台晚会展现民歌,到如今每年光群众性的民歌艺术活动都参加不过来;从上级布置什么,大家排演什么,到主动出击,开启本土旅游演出市场先河;从外国观众对中国艺术的不甚了解,到如今出国演出行之所至都是"中国热"氛围……冯健雪用歌声记录自己所经历的艺术人生,更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古城艺术领域的巨大变化,以及时代谱写出的动人华章。

艺术人生张卫健 歌唱家冯健雪:与改革开放“并轨”的艺术人生

改革开放给了艺术家更多机遇 "我成了陕歌第一个开个人音乐会的人"

在中国民族声乐的领域里,冯健雪是一个响亮的名字。由她演唱的《走西口》《赶牲灵》等歌曲广为传播,《女儿歌》《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等影视歌曲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回顾一路走来的艺术人生,冯健雪感慨,自己的每一步似乎都走在了时代关键点上,"我最重要的艺术阶段,是和改革开放并轨的。"

艺术人生张卫健 歌唱家冯健雪:与改革开放“并轨”的艺术人生

从小就展露了极大的音乐才华,冯健雪12岁考入陕西乐团,随后进入陕歌主攻声乐。唱着《花儿与少年》《山高水长》《白毛女》《边区生产歌》等歌曲崭露头角,她从乐池唱上高台,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选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文艺汇演,为家乡争光。

1979年从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结束,冯健雪融合民族民间、传统戏曲、美声唱法于一炉,再结合自己独特音质的歌唱风格基本形成。冯健雪回忆:"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院团的领导放手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接受新的东西。"1980年,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她于西安成功举办了首次"冯健雪独唱音乐会",演出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均对此做了报道。

此后,冯健雪在国内外的演出活动日益频繁,"就是从那场个人音乐会起,更多人知道了我。"冯健雪回忆,之后,包括吴天明的电影《人生》,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找到自己唱主题曲,首届中国艺术节等许多国家级艺术盛会演出向她发出邀请,参加的央视晚会更是举不胜举。

冯健雪认为,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给自己的机会,"不是改革开放,我不可能和同事去进行长达两年的声乐系统学习,沉淀与积累;不可能一回来就在西安搞了独唱音乐会——在那个年代,搞独唱音乐会,我在陕歌是头一个;更不可能在独唱音乐会后,接触到如此多的歌唱平台与舞台机会。"

从几年出不了一次国演出到每年在不同国家感受"中国热"

改革开放给了艺术家提升与找到"用武之地"的舞台,也为他们打开了"走出去"面向世界学习与展现的大门。

"1980年前,大家出国海外交流的机会非常非常少,甚至直到80年代初,我作为全国青联代表出国演出,在剧团都是一件相当轰动的大事。"

冯健雪回忆,有次演出,自己去了很多阿拉伯国家,"当时那边的观众对于中国艺术太不了解。我们为此特意编了一首赞颂中国与当地人民友谊,具有中国特色的歌曲。每到一个国家,就用阿拉伯语去演唱,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时至今日,冯健雪笑着说,很多艺术家早已把出国演出看做了家常便饭,"西安乃至陕西的艺术家每年都给世界带去来自长安的高水准特色艺术,所到之处感受到的外国观众热情,是很多不在现场的人难以想象的。"

曾经"冷门"的中国艺术,早已伴随全球"中国热",被世界艺术爱好者追捧,冯健雪对自己在加拿大参加一次演出时的景象记忆犹新——在那场有六十多国艺术家共同参加,每国艺术家只能演唱一首本国歌曲的国际性艺术节上,代表中国演唱的她,因为全场观众高呼"安可(再唱一首)"的强烈要求,成为当场唯一连着唱了两首歌曲的艺术家,"我很惊讶,问一位外国记者,为什么这些外国观众反应会如此热烈,他回答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

冯健雪因此认为,如今世界范围的"中国热",绝不是一种跟风,"在和很多外国观众的交流中,我感到这种热度,是建立在外国观众对中国越来越了解的基础上——中国国力与地位的不断提高,让他们对这个国家产生钦佩,继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好奇。

艺术走出国门,频繁地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在异国百姓心里有了认知,让外国观众感受到其魅力。所以,这是一种自然生发的热情。如今很多外国人在学写中国字,学说中国话,是一样的道理。"

"吃大锅饭"的艺术走向了市场 见证《仿唐乐舞》成为"长安新一景"

"现在想想,40年沧海桑田间,生活发生了太多曾经想也不敢想的变化——说是歌唱家,但我们其实也是普通人,靠劳动赚钱,靠工资和演出费积累家庭积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一个月的工资是50块钱,在当时的西安,这已经算高工资,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攒200块钱,买辆自行车。

现在呢,不止自行车,我能攒钱在西安买一套商品房了。我想,很多普通老百姓的经历,和我是一样的。"

冯健雪认为,个人收入的上涨,无法和市场的被打开脱离关系,"曾经很多艺术院团都吃大锅饭——安排任务了才演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但面向市场以后不一样了,你干得好,干得多,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收入。"

改革开放后,眼光敏锐的陕歌在1982年9月,推出了精心创作的《仿唐乐舞》,这是我国第一台古典宫廷乐舞。演出一经面世立刻引发轰动效应,大受欢迎。它成为很多外地游客来古城后必看的演出项目,也作为古城旅游的名牌产品,被西安百姓称为"长安新一景"。

艺术院团与市场的对接,不仅丰富了西安市民与外地游客的生活,更实实在在丰盈了院团自身的"造血能力"——在成为陕歌的管理者后,冯健雪见证了1998年宏伟的陕歌大剧院在文艺路的落成,以此为平台,陕歌将"仿唐乐舞"的表演进一步扩展开发,作为一个本土响亮的文化品牌推向国内外,并在期间打造了大量面向市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台演出精品。

看到了由艺术而生的市场潜力。一时间,西安诸多旅游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另有特色的歌舞演出,逐渐在古城形成百家争鸣的旅游演出市场格局。

"对于院团来说,大剧院开放承包经营,一年保证演出300多场,让演职人员有了参演积极性,让陕歌每年有了固定的收入。对于西安城市来说,旅游与文艺相互支撑的局面开始成为城市特色——游客与市民在西安的休闲生活,再不只是‘白天逛街,晚上睡觉’,而是开始享受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冯健雪说。

精品演出与西安老百姓离得更近 群众艺术展现勃勃生机

伴随艺术走向市场,精品艺术与群众艺术在40年间与西安百姓生活越来越近。如今,每年各类艺术节、惠民演出季、群众性歌咏、舞蹈大赛,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艺术精品汇聚古城,也开启了西安群众艺术蓬勃发展的春天,一大批优秀的本土音乐人、歌手脱颖而出。

冯健雪认为,这除了与演出单位的"主动出击"有关,也与国家、省、市各级主管部门越来越完善的,针对艺术舞台和精品项目的扶持政策紧密相连,"来自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帮助艺术团体不仅排出精品,更让精品走向基层,激发出了深层活力,更助力城市,成为一片艺术热土。"

这些年,冯健雪每年随团参加各类下乡演出、惠民演出、巡演……忙得不亦乐乎。和许多艺术工作者一样,慨叹着市场越来越宽广,演出市场越来越繁荣,但40年间,冯健雪说,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演,"一脉相传,这是所有艺术工作者始终在践行的准则。"

虽然已是高龄,冯健雪如今依然每年坚持要到陕北演出、调研,跑遍了榆林、绥德、米脂、延安等陕北各处,"我是唱着民歌出来的,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时候,老师跟我说,冯健雪,你是陕西的冯健雪,一定要唱好自己的东西——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我的理解是,咱是为老百姓唱歌的人,所以不管创作还是表演也好,必须要有老百姓的生活。扎根土壤,来源民间的音乐素材,是我永远用不完的最宝贵的财富。"

40年间,歌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前行,回荡着时代的新征程之音。

40年间,艺术之轮驶入崭新而宽广的天地,搭建起多元化的缤纷舞台。

40年间,当年风华正茂的冯健雪已是霜染两鬓,她见证着自己的成长,更见证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西安阔步向前迈进,古城音乐歌舞市场从一片静寂的沉睡到喧嚣鼎沸的热烈。

今年已70岁的冯健雪说,自己还会继续唱下去,为古城人民而唱,更为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歌唱,"艺术家正迎来最好的时代,我在这样的时代里,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