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嚣张到什么程度 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

2018-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语:一个是大清国的忠臣,一个大清国的功臣,孙嘉撑和年羹尧为啥水火不容呢!最后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这到底什么怎么回事?这些不合理的礼制安排让百官见识了年羹尧的目空一切,嚣张跋扈,年羹尧自己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丝毫不觉的越了界限.这就把百官都给得罪光了.即使雍正念在年羹尧的功劳上不追究他,但是百官却是不断地参他.参他,逼得雍正动他,直到把年羹尧参死了.年羹尧嚣张到什么程度 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杀人本要偿命,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却念及战功,不认将其杀之.但膨胀依旧的年羹尧怎能体会雍正

导语:一个是大清国的忠臣,一个大清国的功臣,孙嘉撑和年羹尧为啥水火不容呢!最后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这到底什么怎么回事?这些不合理的礼制安排让百官见识了年羹尧的目空一切,嚣张跋扈,年羹尧自己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丝毫不觉的越了界限。这就把百官都给得罪光了。即使雍正念在年羹尧的功劳上不追究他,但是百官却是不断地参他、参他,逼得雍正动他,直到把年羹尧参死了。

年羹尧嚣张到什么程度 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

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

杀人本要偿命,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却念及战功,不认将其杀之。但膨胀依旧的年羹尧怎能体会雍正的良苦用心。在被贬为城门看守时,其身着黄马褂,招摇过市,妄想让雍正和天下百姓记起他平定西北的功劳。然而,在文官陆续的奏折中,列出了年羹尧历年来的种种罪行,最后,雍正再也没有耐心为其滔天的罪行寻找让其活命的借口。

一道圣旨,年羹尧这轰轰烈烈的一生便结束了。为官之道,是要懂得天威难测。年羹尧虽然有赫赫战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更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在权势和欲望的染缸中浸染太久,他忘记了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居功自傲、专权跋扈,最终落得命丧黄泉这一结局,实在可惜可叹。

呵呵,小说里面年羹尧杀的是另外一个人,不是孙家成。为了减少人数和人物的复杂程度,电视剧里面把坎儿和高福弄成一个人,把孙嘉淦和谁谁(我记不清了)弄成了孙家成。

第31集

貌似钟馗的孙嘉诚上折参劾年有"不臣之心",雍正暴怒,罚孙嘉诚到午门外跪在太阳下求雨。雍正着手推行新政,并命刘墨林随他出巡。刘借机请求雍正免去苏舜卿的贱籍。

雍正在年羹尧打胜仗后自然很高兴。年羹尧的胜仗无疑使得雍正的皇帝宝座更加稳固,对于江山和万民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要考虑嘉奖他。怎么嘉奖?这是一个难题。在考虑年羹尧的功劳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官员百姓的感受。年羹尧想要什么样的嘉奖呢?当时为了西北战事国库几乎掏空了,没有大量的钱财给年羹尧,只能给其权、官、名誉,这些东西不能小气,只能慷慨。

慷慨到什么程度呢?加官进爵自然是少不了,要给大官,给大权,给大名誉,不然天下人会认为雍正嫉妒有功之人,不是雄主。

雍正岂不知一个有着高权大位威望高的人会对自己的位子产生新的威胁?雍正自然是知道的。但是现在不得不高度的嘉奖年羹尧。西北大胜,天下庆贺,他雍正不能做给天下人泼冷水的事情,此时还要照顾到民心,况且雍正现在也没有想要一下子把年羹尧拉下马的念头,因为年羹尧还没有让他不可忍受,他还在争取年羹尧,但是防备年羹尧的心思已经生成,在年羹尧还没有强烈直接的威胁到他的情况下没有将年羹尧打趴在地的理由反而还要对他进行百般示好,以示恩宠。

以雍正对年羹尧为人的了解,自然明白高权大位对一个虚荣心强的人意味着什么,那会助长他的虚荣心,一个人的虚荣心变大了就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

年羹尧得胜还朝时候,旗帜鲜明、高头大马,人民争先一睹名将风采,屈膝下跪以表年羹尧再造社稷之功,而年羹尧也颇为自得。当年羹尧一干大将来到德胜门的时候,将领侍卫环视身上的铠甲光彩夺目,显示自己的威严。德胜门下,百官早已等候多时,八阿哥站在德胜门正前,百官分列两旁,八阿哥令百官跪迎,但是只有若干个冒失鬼要下跪,其余的都是很不情愿很犹豫,直到八阿哥再次严厉令百官跪迎,百官才算是跪了下来,但是表情不自然,动作僵硬,可见百官对于跪迎年羹尧是极其不认可的。

若是年羹尧自己稍有些危机感便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妥,赶紧下马阻止,但是年羹尧并茂没有这么做,反而骑在马上无动于衷,也不肯继续往前走。我们现在也搞不清是谁下令百官跪迎的,也许是八阿哥自己的主意,有意制造年羹尧与百官的矛盾,也许是雍正的安排,其实,雍正在德胜门城头上正在看着年羹尧他们由远而近,心中自是很惊喜,年羹尧的嚣张跋扈也是看在眼里的,对于百官跪迎无论是不是他的主意他都是许可的。

再回到德胜门下,百官跪迎,但是年羹尧还是不愿继续往前走,百官不解,看了又看,目光都聚焦在八阿哥身上,八阿哥自己眼神也飘忽不定,这情形,年羹尧是要八阿哥也跪下来,百官也明白这是年羹尧想要八阿哥也跪下来,八阿哥自己也明白,所以眼神左瞟又瞄,不愿跪下。

正在八阿哥犹豫之际,雍正出来了,给了他挽回颜面的机会。也许,雍正亲自出门迎接才是年羹尧最大的谱,什么百官跪迎,什么八阿哥都不放在眼里。在看到由雍正身边大太监亲自甩鞭子,乐队在城头上吹响凯旋之乐,年羹尧还是不肯下马,在马上睥睨众人,可见这年羹尧确实嚣张自负到了极点。

好了,雍正率领十三阿哥等一班皇族重臣从德胜门里迎了出来,但是我们的年大将军看见了还是坐在马上好好的,一点也不想动。百官看到雍正等人出来了,赶紧低下身来。雍正等人继续往前走,年大将军还是骑在马上不动,雍正看着他,他也看着雍正,一点也没有畏惧得感觉。

雍正身边的张廷玉好涵养,眼神乱动,什么话也没有说;隆科多倒是忍不住地小声骂了声"什么东西";十阿哥脾气不好,正好伸手指向年羹尧冲出来,不幸的是被八阿哥阻止了;十三阿哥表情很复杂,看别的地方;十四阿哥不说话就盯着年羹尧。

年羹尧此时呢,仍旧是安然骑在马上看着众人,并不下马,这还不算,手中的缰绳轻轻一甩,指挥他的座骑直到雍正跟前不远的地方。雍正这时候的心情还好,乐呵呵的,招呼在身后的张五哥拿着赏物亲自来到年羹尧的座骑边。

这时候年羹尧才翻身下马跪在雍正跟前。从张五哥手上接过赏物后,雍正亲自扶起年羹尧,抚着年羹尧的后背亲热地肩并肩朝德胜门走去。而这一切,年羹尧并未谢恩,并未主动拉开与雍正的距离,而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赏物,接受了雍正的亲近。气得孙嘉诚大骂年羹尧并扬言参他。

迎接年羹尧得胜之军的大排场不知道是谁安排的,也许是雍正安排的,也许不是雍正安排的,总之,雍正是默认的。但是这的确是大大满足了年羹尧的虚荣心,着实高高地捧了年羹尧一把。这些不合理的礼制安排让百官见识了年羹尧的目空一切,嚣张跋扈,年羹尧自己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丝毫不觉的越了界限。

这就把百官都给得罪光了。即使雍正念在年羹尧的功劳上不追究他,但是百官却是不断地参他、参他,逼得雍正动他,直到把年羹尧参死了。假如,年羹尧知道收敛,知道淡然,知道急流勇退命运也许会发生改变。但年羹尧的命运在德胜门下已经注定了。

再来看看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吧。

大太监李德全率领一众小太监来到年妃的宫室,只见年妃脸色惨白、嘴唇也是没有血色的,眼镜无神的看着来者。她看起来身体很弱。这可能跟年妃很少出门晒太阳的原因有关。年妃身边只有几个丫鬟。这间宫室呈现出一派沉闷、了无生气的样子,压抑的感觉笼罩着李德全一行人。

李德全端着一个盒子讨好的说:"奴才们恭贺主子册封年贵妃"说完把身子躬下来,再把盒子交给年妃身边的丫鬟。原来盒子里盛着的是册封诏书。年妃还是面无表情,并无半点喜悦之色。为什么年妃不高兴呢?因为年妃是个明白人。

明白她不是无缘无故就被晋封为贵妃的。只有一种情况,和她被雍正纳为妃子一样,都是为了笼络年羹尧而做出的政治抉择。要知道,雍正已经很久没有到过年妃这儿来了,一年之中见上几次面都很难,哪还来得及培养感情呢,哪有什么理由将一个和自己没有多少感情的平时都不容易记起的妃子晋封为贵妃呢?除了政治上的理由都站不住脚。

政治上又是什么理由呢?那就是年羹尧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为雍正、为大清打了大胜仗。晋封为贵妃是对年羹尧的感谢、褒奖,以示恩宠,以示皇恩浩荡,也是为了将年羹尧笼络住,为他雍正继续效力,为大清效力,和爱情无关。

但是在浩荡的皇恩之下年妃却是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年妃不高兴已经很久了。只是现在更加不高兴。

她隐约已经意识到巨大的危机。想想这些年她年妃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吧!她主动疏远自己的哥哥,主动疏远雍正,主动疏远这世界,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宫室里。为什么这么辛苦?只因为她的的爱情已经死去,她只是一颗棋子。

她宁愿自己被人遗忘。她知道自己的哥哥,杀戮、凶狠、好大喜功、有野心,雍正要他出征打仗,打输了,其实没多大的事情,因为只有他才能打好仗,打赢了反而危险,危险来自于不知收敛,最后导致不堪设想的结局。年妃疏远年羹尧是在警醒他,是在为年家争取一个比较好的名声,她主动囚禁自己是为了不与人树敌,不张扬是为了将来有人能为她年家说上几句好话。

这觉悟,也许是年妃自己,也许是邬思道以前教的。年妃愿意呆在这宫室一辈子,没有人来,因为这代表她哥哥是安全的,年家是安全的,有人来反而不祥。

无事不登三宝殿,李公公他们来了,自己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哥哥啊,年羹尧啊,哥哥啊,年羹尧啊,唉……

交了盒子,李德全一行人左甩一个袖右甩一个袖再左右同时甩一个袖然后习惯性地跪下来。周围的丫鬟见状也都跪了下来。只见到年贵妃用若有若无的语气面无表情淡淡地说:"起来吧。"李德全一行人站了起来,李德全顿了顿,嘿嘿开口笑了起来,说:"您还不知道吧,都是咱们国舅爷在西北打了大胜仗,为咱大清立了大功呀……"李德全还想多恭维几句,没想被年贵妃一句"行了行了"给噎住了,年贵妃转向右手边的丫鬟,说道:"你去看看箱子里还有多少钱,全都拿出来给他们吧。

"此时,来的小太监们都很期待,哇,都拿出来啊,这位主子可真大方,她现在是贵妃,她的积蓄一定很多,她的赏物一定很丰厚,还全都拿出来给我们,嘻嘻,发财了。

可是让他们大失所望了,丫鬟端出来一一包只是很小的一包,丫鬟说出来的话更加令他们大失所望"全在这了,一共八十两"。八十两?八十两?开玩笑的吧?你怎么当贵妃的?八十两,我们这么多人怎么分?我们可是来报喜的,这贵妃也太小气了吧?骗我们的吧?装穷的吧?众小太监惊叹之余也是很尴尬的。

年贵妃其实也是挺不好意思的,赶紧说:"不要嫌少,拿去给大家喝杯酒吧。"丫鬟把赏钱端到小太监们面前,其中一个小太监眼睛转了好几圈,终于下定决心亲手接过了赏钱麻利地揣进兜里,旁边的一个太监看了他一眼。

年妃见小太监收了钱,看了一下众人,眼睛上翻,然后垂了下来,有些不自然,不说话。李德全看了看收钱的小太监,也很尴尬,眼睛也是乱动,定了定神,说:"皇贵妃的赏,奴才们心领了,奴才们这句告退。"这气氛不对啊,赶紧撤了。

出了年贵妃的宫室,李德全斥责小太监不该把年贵妃仅剩的钱拿走,小太监不服气,说:"我就不信,她年家那么有钱。"可见,年家有钱是大家心中认定的,不拿白不拿,小太监还嫌拿少了呢。李德全发飙了,大声斥责道:"闭上你的臭嘴!咱们这位主子,可不象其他的主子,从来也不要娘家的一文钱,知道了吗?"听完李公公的话,众太监们齐声"嗻"了一声,表示认同。李德全说的是真相。

年妃确实是个另类的主子。从不仗势欺人,从不要娘家的一文钱,从不索贿,从不轻易抛头露面,她的人品也好。世上的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她年妃必定有很多钱,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她实际上很穷。李德全知道宫里的很多事情很多人。

他的了解是真实的看,所以他刚才的尴尬不是因为年妃,而是他手下的太监接了年妃的钱,他是真的从心里尊重这位年妃的。这位年妃,与他的哥哥年羹尧相差太多了。年羹尧嚣张跋扈,年贵妃却是带人和善;年羹尧贪财浪费,年贵妃却是如此简单。

如果世上的人能够多了解年贵妃多好,可惜了解她的人不多,能为她说上话的几乎没有。反观,年羹尧,要参他斗倒他的人却很多。可惜年羹尧不理解年贵妃。可惜年贵妃最后也被年羹尧给连累了。

金銮殿上,满汉大臣分列两旁,只见隆科多满脸堆笑地跪下来看着坐在龙椅上一身轻松的雍正说道:"年大将军肯把长子年熙过继给我佟家,真让隆某深感荣幸。"说完这一句,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示深深的感谢。 隆科多继续说:"隆某虽然现在已经有两个儿子,但是始终不能如愿。

因为有仙人曾经指点我,说我命中该有三子,今天能够得到皇上的恩赐,就如同得到上天的恩赐一样。"说完又鞠了一个躬。隆科多又说:"皇上,隆某已经把年熙改名为得柱,隆得柱,并且已经在宗人府造册入典了。隆某在此叩恩谢过皇上。"说完又深深鞠了一个躬。

不愧为隆科多,好了,我们看看这位隆某是怎么谢恩和拍马屁的。先不管隆某他自己无缘无故多了一个儿子高不高兴,关键是看皇上高不高兴,从雍正的坐姿随意,手上摆弄佛珠,一脸微笑可以看出此时的皇上心情很好,所以隆某也要堆出一脸的笑容来烘托渲染着喜庆的氛围。

恭维也要讲究从实际出发啊,顺着皇上的心意去说一定不会坏事,他隆某也必须讲出高兴的、感恩的话来证明他的笑容不是假的。第一句话,年大将军把他的长子过继给了他佟家,他很高兴。

说明什么?说明隆某很欢迎这个新儿子,很高兴,那大家都很高兴了,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二句话,隆某已经有两个儿子了,但是还是不能如愿。这句话给大家制造了悬念。大家会想,你隆某已经有两个儿子了不能如愿带地是为什么?谜底揭晓,原来是有仙人指点说他隆某命中该有三子,那这个第三子又是怎么来的?又是谁?谜底又揭晓了。

原来是皇上把第三个儿子,就是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赏给他的,后面还加上一句,这是最后的谜底,就如同上天的恩赐一样。

这是最有分量的谜底。说明了几个情况:一,隆科多以前只有两个儿子是上天不让他继续生的,上天的安排没办法;二,隆科多的这个新儿子不是隆科多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没有那么贱,年羹尧也没有主动把自己的大儿子拿去送人,他也不那么贱,那到底是谁贱呢?是雍正。

雍正为什么那么贱,把别人的大儿子当做一份赏物一样赏给另外一个人?因为这是一种交易,是一种捆绑。雍正,隆科多,年羹尧,这是一个三角,隆科多和年羹尧现在都是雍正的肱骨之臣,都是自己所能依赖的力量,但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之间并不太和谐,为了加强三股力量的联系,巩固自己的皇位,雍正必须将三人之间的利益捆绑起来,怎么捆绑?不能拿皇上自己的绑,而是要拿两位大臣的去绑,为什么?只有这样隆科多、年羹尧的力量才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需要别的力量把这二人的力量拧在一起,那就联姻呗。

联姻?不一定是说哪家把女儿嫁给哪家儿子然后两家紧密联系。过继儿子也是一种联姻的方式。

为什么雍正要求把年羹尧的儿子过继到隆科多家呢?因为年羹尧有四个儿子,分给隆科多一个正好三比三,说明两家旗鼓相当,也说明雍正对两家公平些。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是过继年羹尧的长子年熙呢?长子,特别是嫡长子,是继承家庭的正统位子的人,在家庭里有着重要的地位,雍正把这么贵重的赏物赏给隆科多,说明雍正很重视隆科多、年羹尧的联系,可是年羹尧居然同意了,这也值得玩味。

那这个贵重的赏物只是拿来欣赏的吗?正因为贵重,所以又收藏价值。

年羹尧的长子在隆科多家里放着,不管他年羹尧喜不喜欢这个长子,就这么放在别人家被当做赏物供着,他总是还是会有一些顾忌的,顾忌什么,顾忌年家与隆家翻脸作对的后果,那就是年熙的危险。

因此,这个年熙,既可以当做一件贵重的赏物来看待,也可以当做一件贵重的抵押品来看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质。雍正到底是不是把年熙当成一件贵重的抵押品放在隆科多哪里呢?如果是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选择皇族或是其他的人笼络年羹尧、隆科多二人呢?为什么有是偏偏选中这对组合联姻呢?隆科多是满人,年羹尧是汉人,雍正为了体现满汉一体需要满汉配。

这是做给天下人看的。隆科多、年羹尧现在都是有权有势的,如果给他们再配上皇族那就更加牛了,不行,况且年羹尧曾经是雍正自己的奴才,他已经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了,隆科多本来就是属于满族大族佟家的,也不能再配给皇族,而且隆科多、年羹尧两人以前有矛盾,现在撮合他们正好可以体现他驾驭大臣的能力和手腕,显示出自己对于年羹尧的恩宠,抬高了年羹尧的地位,况且两家的恩怨不是过继一个儿子就能够一笔勾销的,至少不会特别的亲密,但是分裂也难。

对于隆科多、年羹尧两家而言,联姻确实对两家的实力有了提升,这也是事实。

通过如此的政治捆绑,雍正的皇位确实稳固了许多。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三,隆科多把雍正真正当成了天子,那说明雍正是正统的啊。皇帝本来就是天子,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具体啊。

这样,隆科多之前的梦,仙人的指点,皇上的赏赐,上天的赏赐,这几个事情就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了,也就具体鲜明了,雍正听了能不高兴?第三句话,隆科多说他已经为这个新儿子改名了,叫做隆得柱,并且已经在宗人府造册入典。

这说明了隆科多行动的效率和政治头脑,皇帝要办的就马上把它给办好,雍正要给他新儿子他隆科多就马上接受下来并通过改名、造册入典来证明自己很重视这个新儿子,现在已经完全把他当做自家人、自家的儿子来看待,也向雍正、年羹尧和朝臣们表示自己愿意与年羹尧和解团结,无论如何都是要感谢皇上的恩赐,所以又感谢了雍正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隆科多在拍马屁的时候不是光说而已,还配合着表情动作,以便让自己说得更有说服力,从他说了几层意思到了关键的节点上然后鞠躬谢恩上可以看出隆科多的拍马屁能力是一流的,也是相当有城府的。

拍了皇上,可不能忽略了现在皇上的红人兼自己现在的亲家年羹尧啊,于是隆科多又堆着笑脸说道:"年大将军,以前多有得罪,看在咱们儿子的份上就请年大将军多多见谅。"此时的隆科多是站起来同年羹尧说话的,虽然在道歉的时候还向年羹尧打了一个揖但也就说明他隆科多是和你年羹尧平起平坐的,我可以向皇上下跪,却不可能对你年羹尧屈膝。

隆科多对年羹尧的得势并不感冒,但碍于皇上与群臣的面子才做出如此的和解姿态,同时趁机把球踢给了年羹尧。

年羹尧是这样回应隆科多的:"哪里,哪里,咱们今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好了,此言一出,震惊群臣。连一向城府颇深不轻易表露内心感情的八阿哥胤禩也不禁冷笑起来。这个冷笑耐人寻味。更耐人寻味的是群臣也或是冷笑或是轻轻摇头不以为然。何也?因为年羹尧太不懂事。

为什么说年羹尧太不懂事呢?什么叫做"咱们今后就是一家人"?什么叫做"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隆科多是正宗的旗人,是显赫的佟氏家族的人,在大清也算是真正的贵族,可以说是满人统治阶级中核心力量,与爱新觉罗皇族有着深层次的关系,在朝野中的实力也是相当大的并且也同样是当今皇上所倚重的力量。

年羹尧自称与隆科多是一家人,明显的是将年家当成是真正的皇亲国戚,真正的满人一体。可实际上即使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子为贵妃也仅仅是为了笼络住年羹尧而已,让年羹尧更好的为他卖命。

在以前的日子里,在天下人眼里,年羹尧虽然掌握了天下大部分兵马仍然是雍正的奴才,一个奴才能升为大将军,成为雍正的亲戚已经是很大的荣耀了,况且年羹尧身为汉人的身份特别突出,尽管大清的皇帝总是在强调满汉一体,在国家的决策的主体还是满人。

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区分。或许年羹尧在私下里对隆科多这般说辞肯定会没问题,但是在一个处处讲政治、讲斗争的地方,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说出这番话就太幼稚了。

至少年羹尧的这番话得罪了满汉两个群体。满人不接受一个昔日狗奴才且为汉人的人加入他们的群体,汉人觉得年羹尧像条真正的狗一样的奴才像,抛弃了汉人,连汉人都鄙视,这点从张廷玉和马齐两人的态度中可以看出。

所以,年羹尧的那番话可以说是爽了自己,也是苦了自己。倒不是群臣嫉妒他,而是年羹尧太把自己当回事。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就容易不把别人当回事。大伙儿或多或少嫉妒年羹尧的战功,年羹尧如此不把群臣当回事,就是与群臣为敌,与群臣为敌的后果有多么可怕,从后面年羹尧的经历中可以得出答案。年羹尧为自己树立了一大帮敌人,这就是他的不懂事。

那年羹尧该怎么表现才算是比较高明呢?

好了。如果年羹尧还能保持一丝冷静的话坐在皇帝赐给的座位上应该停止一切动作。电视中有几个镜头,显示了年羹尧在皇帝说话的时候摇动手上的扇子为自己吹风。这是一个相当傲慢和嚣张的举动。想一想,现在是在什么地方?金銮殿上。

金銮殿又是什么地方?国家行政中心。在国家行政中心里面工作的时候不应该是举止得当,端庄严肃的吗?而年羹尧竟然在金銮殿上扇扇子而且是在皇上的眼皮底下做这种事情,皇上自己手上都没拿扇子呢!你年羹尧凭什么在朝廷之上、在皇上的眼皮底下扇扇子?可以说年羹尧得意忘了形,他的扇扇子的举动可以说是藐视皇帝、藐视群臣、藐视朝廷,简直是嚣张至极,目中无人、无制度!

再说年羹尧是一个武夫,平时都是哪剑的,现在却拿着把扇子,你在装什么文人,装什么儒将啊?给人一种虚伪做作之感。

所以年羹尧应该停止手上的一切动作认真倾听,让自己的举动更符合朝堂的气氛会更好,这样群臣才不会觉得年羹尧气焰太嚣张,觉得年羹尧还算把他们放在眼里,,从而减少对立情绪。

年羹尧在朝廷上应该适当表现出畏惧拘束的样子甚至是坐立不安。刚才也说到了,年羹尧在座位上并没有停止自己手上的动作,表现出一副悠闲自得、理所当然的样子。没错,年羹尧打了大胜仗,为大清、为朝廷、为雍正立了大功,他应该高兴。

但是他如果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的话他就不会那么做了。历史上手握重兵的武将打消帝王猜忌的办法就是要向帝王表现出自己毫无眷恋权位的打算,并主动将兵权交还给帝王,或者主动将自己的把柄递给帝王。

王翦出征楚国向秦王寻求大量良田美宅,李靖急流勇退等都是名将自我保全之策。对于帝王的恩宠,要谨慎小心的接受,对于帝王的亲近,应该自己有意拉开距离。年羹尧并没有做到。雍正在朝堂之上特意为年羹尧安排了显赫的位子,这既是帝王的恩宠也是帝王的亲近,作为臣子则是要小心谨慎而且有意拉开距离。

比如说应该坚持不接受皇帝的安排的座位并跪在殿前大哭不止,声泪俱下表示自己不敢接受这样的殊荣,希望皇上能够收回成命,允许自己跟在众大臣后面站着;假如还是拗不过皇上的话,那就再三推辞,在推辞不过的情况下又声泪俱下大声谢恩然后颤颤巍巍地坐到帝王安排的座位上去,为了表现自己刚才的推辞不假有表明自己哭得真实可以夸张地用自己的袖子抹眼泪,视线模糊地坐到座位上却没有坐稳差点儿摔下来,试了几次才坐好;在坐好了之后要表现得很紧张的样子,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在说话的时候尽量长话短说,把话头交还给帝王,在朝臣恭维的时候表现出一副不敢当的样子。

这样的一套表演会在帝王及朝臣中留下懦弱的印象,但是这个印象有助于减少大伙对他的敌意,对于保全自身来说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