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名句 与陶渊明的生活环境相比 他竟然这么“幸福”

2019-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 ,不容履洁怀芳之士 ,世风浇薄 ,邀宠小人得志 ,面对这一 深刻的社会现实,陶渊明终于在晋安帝义熙二年 ( 406 年) 挂冠归隐 ,结束了他那憧迟惶 惑的仕途生涯 ,归隐于泻阳故里 ,开始了他 " 厚志薄身 " 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名句 与陶渊明的生活环境相比 他竟然这么"幸福"" 土地平旷 ,屋舍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叶阳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 外人,黄发垂答 ,并怡然自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 ,不容履洁怀芳之士 ,世风浇薄 ,邀宠小人得志 ,面对这一 深刻的社会现实,陶渊明终于在晋安帝义熙二年 ( 406 年) 挂冠归隐 ,结束了他那憧迟惶 惑的仕途生涯 ,归隐于泻阳故里 ,开始了他 “ 厚志薄身 ” 的田园生活 。

陶渊明的名句 与陶渊明的生活环境相比 他竟然这么“幸福”

“ 土地平旷 ,屋舍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叶阳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 外人,黄发垂答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他用自己的笔墨打造出一片安静祥和 的乐 土,诗意地栖居其中 。

然而 ,就心态来讲 ,陶渊明以清高 、圣洁的品性著称 ,他虽然保持 恬静 、闲适的生活状态 ,却并非心甘情愿的过隐居生活 ,这是他在经过痛苦激烈的内心冲 撞最终选择了放弃仕宦的结果 。

陶渊明的名句 与陶渊明的生活环境相比 他竟然这么“幸福”

在 《乞食》、 《咏贫士》 等作品中 ,对生活也有一些抱怨 和牢骚。但是,他的伟大之处在于 ,他能在躬耕田野间或饮酒交谈的实践中化解这种心理 。 但不管怎样 ,陶渊明的归隐是兴之所至 ,他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最美好的安顿之所 。

陶渊明的名句 与陶渊明的生活环境相比 他竟然这么“幸福”

从生活经历的角度来讲 ,孟浩然没有陶渊明那么辛苦 。他生活于社会上升的盛唐时期, 经济发展 ,国势强盛 ,人民生活安泰 ,多姿多彩的漫游和隐逸生活也使得诗人的诗性大发 。 孟浩然是仕途失意后主动 、自觉地投入到山水自然之中 ,与逼于无奈 、受到政治打压 、看 惯了官场黑暗 、被迫隐居山林的魏晋文人有很大区别 。

用一种诗意的眼光看待自然 ,对待 生命 ,虽然也会偶尔带有浩然茫然 、怅惘 、失落的情绪 ,但是健康 、乐观、活泼的心情占 据了生活的主要部分 ,呈现的是一个恬静闲适 、宁静安逸 、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诗人的 思想、心灵都在诗歌中展现出来 ,演奏了一曲曲理想家园之歌 ,谱写了最动人的篇章 。这 种诗意存在于诗人的心灵深处 ,它赶走了悲伤 、抑郁的噩梦 ,净化了心灵 ,带领人们步入 了自然深处的 “ 人间净土”。

孟浩然的涧南园旧居在凤林山南 ,是一个林木丰茂 、水光宜人的地方 ,久居涧南园的 诗人习惯了乡园生活,就像他说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 山中逢道士云公》) “回 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

” (《西山寻辛 号》) 他的诗尽情地表现了幽居林园 、弄舟湖上的惬 意自适 。在 《田园作》、《家园卧疾毕太祝耀见寻》 以及 《晓入南山》 等诗中 ,对家乡景色 的热爱、眷恋家乡的感情 ,在诗中都得到体现 。“我家南渡头 ,惯习野人舟 。

日夕弄清浅, 林端逆上流” (《送张祥之房陵》) ,“竹露闲夜滴 ,松风请昼吹” (《齿坐呈山南诸隐》〉 ,“涧 影见松竹 ,潭香闻斐荷” (《夏日浮舟过辛大水亭》〉 ,可以说他笔下描摹的这些景物 ,是涧 南园在诗人心中的缩影 ,展现了诗人的美好憧憬和梦想 。

渊默不语的山水田园 ,是诗人理 想中宁静安逸的世界 ,在这里诗人远离官场世俗的黑暗 ,感受到的是它的单纯 、质朴,却 又永恒 、自在。我们从孟浩然的诗集中也可以看到 ,他曾多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中那片祥和世界的向往和对隐士的赞许,其中直接引入或用典涉及最多的古人就是陶渊明 。

许多诗句都表现了 他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归隐田园的深情赞美,甚至在他亦仕亦隐的一生中也隐 约效法:尝读高士传 ,最嘉陶征君 。日睹田园趣,自谓羔皇人。(《仲夏归南园寄京邑 旧游》) 我爱向家趣 ,林园元俗情 。

( 《李氏园卧疾》 )歌逢彭泽令 ,归赏故园间 。( 《秋登张明府海亭》) 直与南山对 ,非关选地偏 。(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孟浩然的诗歌县不以田 园诗居多,但诗中日常生活的田 园特色,使他在生活形式上 , 都更接近于陶渊明 。渊明般清高绝俗的情趣、恬淡潇洒的风度 ,蕴藉于孟诗字里行间 ,便 成为一种生活理想 ,“垂钓坐磐石 ,水清心亦闲” (《万山潭作》) 。

“余意在山水 ,闻之谐凤 心” (《昕郑五倍弹琴》),“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忘” (《寻香山湛上人》) ,“ 弦歌既多暇 , 山水思弥清” (《和张明府登鹿门山》) ,在这种清景真情水乳交融 ,天与人、物与我早已浑 然一体 ,完全合一的诗境里 ,诗人的身心都得到了真正的放松 。

在现实的庄园生活中 ,孟 浩然或许对隐逸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也曾试图说服自己放弃功名的诱惑 ,找寻精神 的安顿之所 ,不断追求自身人格的纯洁 。《武陵泛舟》 中,诗人就描绘了这样一个精神之 旅:武陵川路狭 ,前拌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 ,仙家信几深 。 水回青峙合 ,云渡绿溪阴 。坐听闲猿啸 ,弥清尘外心 。

诗中的世外桃源是指武陵挑源 ,这一美丽的圣地在多位诗人的诗歌中有所提及 ,将美 好、理想的寓意展现出来 。旅行的所见 、所闻在诗的前四句得到了描述 ,,诗人也被仙家 的美景所折服 ,如此深邃 、悠远,望不到尽头 。

诗人的情感主要在诗的后四句 :从视觉的 角度 ,通过 “ 水回” “ 青崎” 用动态的手法描绘了静态的事物 ,将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用 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 ,跃然于纸上 ,仿佛一切都动了起来 。从听觉的角度 ,通过 u坐昕” 二字将猿啼的声音带到人们耳畔 ,在宁静、祥和的自然景物中 ,增添了动态的声音 ,瞬间 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尘俗之念和抑郁之情荡然无存 。

和谐的景象并不是孟浩然一时兴起而 有意为之 ,而是经过缤密的计划和安排 ,以理想的状态为基准 ,将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展现 出来。如此美好的自然环境 ,如此理想的生活状态 ,又有何人能够不向往 、留恋?在这个 世外桃源之中 ,没有烦恼和忧愁 ,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没有其他因素的制约和束 缚,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融为一体,自己的愿望和追求都能在是一个理想化的国度里实现 。

这些符合道家所描绘的 “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的世界,这也是与现代生态理想社会 的愿望相→致的 。

诗意地栖居不只要在现实世界在找寻 片净土,还要在精神上领悟如何放下身心去享 受这片净土 。所以 ,为了消解求仕无门 的郁闷心情,诗人转向对佛家志趣的探寻 。

因为他 认同佛理佛法能解众生苦怨 ,有意将自己的烦恼失意泯灭于佛教的 “净土” 中。老庄和佛 教禅宗的哲学都主张悟道必须 “心斋”、“ 静悟”、“坐忘”。这就要求人们要持有摒除一切世俗杂念的态度 ,忘记形骸的存在 ,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统一并融合入自然和 “道”。

因 此,孟浩然在游览山水的 同时,也喜好游览佛寺 。寺庙因林是佛教描绘西方净土的典型建 筑,诗人在佛教诗歌创作时 ,时常从视觉 、嗅觉、听觉等角度进行描述 ,将宗教理论升华 到更高的境界 ,顺应、点染并升华自然 ,并以此为思想圣地 ,修养身心 ,陶冶情操。这也 显示出孟浩然在寻找诗意地栖居中充满了生活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