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张永平 经学博士|张永平:《日本lt;诗经gt;传播史》(山东大学2014)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日本<诗经>传播史>,以实证的精神,从"史"的角度还原<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本貌.本文的切入点为"文学传播".以"传播学"这一新视角探讨文学问题,是21世纪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传播学理论自身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需要.时下学界对于"文学传播"相关讨论热烈,研究成果颇丰,对于国内文学作品传播的个案考察也多有涉及,但是海外中国文学传播个案观照较少,甚至是缺失.而<诗经>作为具有

《日本<诗经>传播史》,以实证的精神,从“史”的角度还原《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本貌。本文的切入点为“文学传播”。以“传播学”这一新视角探讨文学问题,是21世纪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传播学理论自身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需要。

时下学界对于“文学传播”相关讨论热烈,研究成果颇丰,对于国内文学作品传播的个案考察也多有涉及,但是海外中国文学传播个案观照较少,甚至是缺失。而《诗经》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经典,其在海外的传播关注较少,系统专论少,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诗经》传播学同时又是诗经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诗经》自从成书以来,学习者、运用者、研究者层出不穷,相关著作蔚为大观,其中传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文学离不开传播,传播的多样性、有效性使得中国文学积淀深厚,样式众多,日益繁荣,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只有通过对《诗经》的传播进行研究,将其放在具体的时空网络中,才能对《诗经》的形成、演变、影响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本文的理论支点为“文学系统论”。探讨中将文学“创作、传播、接受、再加工”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本研究有别于传统诗经学的微观考证,而是将《诗经》作为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一环,进行宏观社会学视域中的新思考。

作为文学个体存在的《诗经》,当其传入日本社会这一独特的系统后,厘清其在日本文学史、思想史、文明史中价值体现;探明其与列岛汉诗人、歌人、俳人的文学生命互动过程;追索《诗经》内含的中国文化在扶桑的流播演变、影响与互动,对于发掘中国传统经典的内在价值,弘扬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无疑具备较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讨论的场域为日本。日本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典型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受大陆文化影响较深。

兼具“经学”与“文学”双重特性的《诗经》在日本的传播更具代表性,它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日本流播与广布的一个缩影,同时又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异域文化中接受的一个典型。

通过《诗经》的传播,考察日本这一典型国度,管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传播规律,以文学关涉的社会体系为考察点,以文献研究、文本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播史钩沉为轴心,以文化社会学为指向的跨国《诗经》研究新探索,是论文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的价值归宿。

本文针对《诗经》传入日本之后,在各个时代被引用、抄写、刊刻等各种传播情形加以考察与整理,论证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新发现,对《诗经》在日本社会系统的具体传播现象进行了梳理,还原了《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本貌。

内容上,按照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顺序,分析了日本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诗经》传播的特点,总结了《诗经》传播由公家、禅家、儒家等“小众”传播到民间“大众”传播演变的规律。

对于传播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证考索,得出了一些新见解和基本结论。1.渡海而来的归化人留下了最早的用《诗》记录。(478年,雄略天皇表)2.百济派遣的“五经”博士是一种轮替制,三年一更替,大致轮换13次。

3.遣唐使带来了古文经学《毛诗》注本与唐朝传诗学制。4.法师圆尔于1241年入宋,携朱子学相关书目返日,其中《吕氏家塾读诗记》与朱熹《诗集传》关系密切。

5.1599年,在退溪学者姜沆协助下,藤原惺窝完成《四书五经倭训》,为日本最早用朱子学观点解释《四书五经》的著作。6.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与东京、京都两所帝国大学的学术思潮有密切关系。

7.《毛诗》大序对和歌歌论影响较大,和歌研究学者在提出自己的歌论时,多比照《诗经》。8.《诗经》乐教精神影响了《源氏物语》的音乐观。9.《诗经》创作模式、解诗体例、诗篇解释法在日本文学中均有投影,并以《伊势物语》、《闲吟集》、《古今和歌集》为例进行了分析。

10.江户“雅俗文化”形成过程中,《诗经》的“劝善惩恶观”与“人情说”参与了当时文艺思潮的讨论,影响较大。11.《诗经》的传播方式有“口承”、“书承”、“物承”、“体承”多种。

此外作为明治时代开辟的学术研究新领域,汉学史、儒学史、经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均会有《诗经》相关篇章或纲目,笔者认为这也应该看做《诗经》传播的载体之一。尤其是作为授课教材而使用的中国文学史,其本身就是传授的内容,属于传播体系。

虽然中国文学史也属于“书承”,但因其是以单章或者单节,或以专题讲授,并不是全本讲授的特殊性,应该单列为“史承”。作为宏观社会系统的一分子,《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与社会运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仅仅从美学、艺术学等文学范畴来考察《诗经》的传播是不全面的。通观从古代到近代的《诗经》传播,《诗经》在日本社会体系的不同场域均展示着自己的存在。个人空间、公共领域,商业行为、公益行动,职业活动、余暇休闲,《诗经》在各个场域均有或深或浅的投影。

通过写本、印本、报纸、杂志、电子书等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体,《诗经》参与社会各个场域的互动,并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日本《诗经》现象。

《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传者、媒介、读者、文艺批评家等连锁活动而展开,其广泛、深入而持久的传播是社会行为各个环节互相作用的结果。这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诗经》在日本的传播,此前尚未有过系统的专著或者专论,本文是从传播角度系统探讨《诗经》在日本流布、演变情况的新尝试,是文学研究新方法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丰富现代诗经学研究体系也具有贡献意义。

论述基于存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于日本《诗经》传播史上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若干新论,发现了很多新课题,为今后继续研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