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2019-05-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文主要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战争的主要经过有:(1)宋人被楚所围而向晋国求救;晋争取齐.秦的支持,决心救宋,与楚交战;(2)晋楚在交战前夕楚国君臣不和,意见不一,晋国则拉拢曹.卫以孤立楚国,以避退三舍,占取道义;(3)晋楚交战,晋军士气旺盛,将帅用命,战术运用得当,取得了胜利,楚军则因子玉骄傲轻敌,导致失败.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的主要人物有:晋文公.先轸.子犯.栾贞子.胥臣.狐毛.栾枝.孤偃等

      本文主要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战争的主要经过有:(1)宋人被楚所围而向晋国求救;晋争取齐、秦的支持,决心救宋,与楚交战;(2)晋楚在交战前夕楚国君臣不和,意见不一,晋国则拉拢曹、卫以孤立楚国,以避退三舍,占取道义;(3)晋楚交战,晋军士气旺盛,将帅用命,战术运用得当,取得了胜利,楚军则因子玉骄傲轻敌,导致失败。

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晋军的主要人物有:晋文公、先轸、子犯、栾贞子、胥臣、狐毛、栾枝、孤偃等,楚军的主要人物有:子玉、伯棼、宛春、斗勃等。

编辑本段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是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

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编辑本段作者与《左转》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编辑本段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楚大夫)去谷(齐地),使子玉去宋,曰:“无从(进逼)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音特,播弄是非的人)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广是楚国部队的名称,西广犹言右军)、东宫(太子宫的卫队)与若敖(楚先祖之名,此指楚国的特种部队)之六卒(一百名士兵曰卒)实从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离间)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士气衰落不振为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正义所在为直)为壮,曲(理亏为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三十里为一舍)辟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同“抗”)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四月初三日),晋侯、宋公(宋成公)、齐国(国氏)归父、崔夭(齐贵族)、秦小子慭(秦公子)次于城濮。楚师背酅(音西,地名)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众人)之诵,曰:“原田(高田)每每(茂盛),舍其旧而新是谋。

”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音古,吸取)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柔服)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同“凴(凭)”)轼而观之,得臣(即子玉)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准备)尔车乘,敬(重视)尔君事,诘朝(明天早晨)将见。”

     晋车七百乘(古时每辆战车配备步兵七十五人,七百乗共有兵力五万二千五百人),韅(音显,指马身上的皮甲、繮绳、节约之类,在背曰韅)、靷(音引,在胸曰靷)、鞅(音养,在腹曰鞅)、靽(音半,在足曰靽)。

晋侯登有莘(地名,在今山东曹县)之虚(同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四月初四日),晋师陈于莘北,胥臣(晋下军副帅)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音配,大旗。古军制,中军主帅建二旆,此言狐毛制造中军败退之假象来引诱楚军)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住进敌人的军营,吃敌人的军粮),及癸酉(四月初八日)而还。甲午(四月二十九日),至于衡雍(郑国地名),作王宫(作王宫以迎周王,来提高晋国的声望和地位)于践土(郑国地名)。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候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舻 弓矢千,钜氅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卫候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 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 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 “畀余,余赐女盂诸之糜。”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

是粪土也,而可 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日:“非神败令尹,令尹 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 以为戮。’”及连谷而死。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为吕臣实为令尹,民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宋国被楚包围)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告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如果丢开宋国不管,宋国将与我们绝交;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不会答应。我要是与楚国交战,齐、秦两国不同意,那怎么办呢?”先轸(晋军中的主帅)说:“让宋国不求我们,而把礼物送给齐、秦,通过齐、秦两国向楚国请求退兵。

同时我们扣留曹国君主,把曹、卫的土地赏给宋国,楚国舍不得曹、卫,必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请求而退兵。齐、秦两国喜爱宋国的礼物,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卫国的土地给了宋国。

     楚成王进入申城并住下来,命令申叔撤出穀地,让子玉撤离宋国,说:“不要迫近晋军!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了,而终于得到晋国。险阻艰难,全部都经历体验过了;民情的真假虚实,全都了解了。

上天赐给他高寿,同时除去了他的仇人,这是天意安排好的,难道能够废除吗?兵书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阻挡’。兵书上说的这三句话,就是指晋国的情况。”

     子玉派遣伯棼见楚成王要求出战,说:“我不敢说必定能成功,只希望乘此机会来堵说坏话的小人之嘴。”楚成王发怒,少派军队给他,只有西广、东宫两支队伍与子玉的亲兵600人跟从他(若敖:子玉的祖先,指子玉同族人组成的人亲兵)。

     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你们恢复卫侯(卫国君主)的地位,封还曹国的土地,我也就解除对宋国的围攻。”子犯说:“子玉无理啊!做国君的得到一样好处,而做臣子的倒得到两样好处。

不可失去这战机啊(按:这是鼓动晋文公应抓住子玉无礼的机会发动攻势)。”先轸说:“您答应子玉的要求吧。使人家安定就叫做礼。楚国一句话使三个国家(宋、曹、卫)得到安定,我们一句话却把它们断送了,那是我们无礼,我们还凭什么去作战呢?况且,我们不答应楚国的要求,就是背弃宋国,既然我们是来救援宋国的,结果却又背弃它,那怎么对诸侯各国交代呢?楚对曹、卫、宋三国施行恩惠,而我方却对三国结下怨仇,怨仇结多了,又靠什么去作战呢?不如私下应允曹、卫两国同他们联合,把宛春拘留起来激怒楚国,等决战后再来考虑曹、卫复国等问题。

”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宣告同楚国绝交。

     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楚方的统帅是臣子,国君倒要躲避臣子,这是耻辱啊!而且楚军连年在外,疲劳不堪,士气低落,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军队的士气只要理直就会壮盛,理亏就要衰竭,哪里决定于出兵时间的长短呢?我们以前如没有楚国的帮助就到不了今天,现在退后九十里地让他们,这就是我们对楚国的报答。

背弃楚国的恩惠、不讲信用,反而去保护楚国的仇人,这就是我方理亏,楚方理直了。

楚军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说士气衰竭。如果我们退避三舍,楚军也撤回国,我们就达到救宋的目的,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楚军不肯撤退,我方做国君的节节退让,而他们做臣子的倒步步进犯,那就是他们无理了。”晋军退后三十里,楚军想停止前进,子玉却不答应。

     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初夏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国归父、崔夭(二人都是齐国将领)、秦国的小子军背靠酅山扎下营寨,晋文公担心这件事。听到士兵们歌唱:“田野上的草啊,生得多么茂盛;快丢掉那旧根啊,把新的种子来播种(按:这是运用比兴手法,劝说晋文公弃旧图新,下决心一战)。

”晋文公很疑虑(按:晋文公听到士兵们要求快些作战的歌,因无把握,所以疑虑)。

子犯说:“下决心打一仗吧!如果打胜仗,必定能得到各诸侯国的信赖而称霸;如果打败仗,我们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的优越地理环境,也决不会有什么妨害。”晋文公说:“对于楚国的恩惠怎么办?”栾枝说:“汉水以北我们同是姓姬的兄弟国家,都被楚国消灭光了。

怎么能只想到小恩小惠(指楚曾礼遇晋文公)而忘了大耻辱(指楚消灭了姬姓兄弟国),不如下决心打吧。”晋文公梦见和楚王徒手搏斗,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并且用嘴吮[发shun上声]吸自己的脑髓,因此感到害怕。

子犯说:“这是吉兆,你被楚王按在地上,面向天,这是我们得到上天的帮助的兆头;楚王伏在你身上吮你的脑袋,这是他面向地服罪的表现。凡此说明我们已经使他驯服了。”

     子玉派遣斗勃(楚国大夫名)向晋国挑战,说:“请允许我们同你的士兵们游戏一番,你只管靠在车轼上观看,我自己也陪你看看。”晋文公派遣栾枝回答说:“你的话我们国军知道了。

楚君的恩惠,未敢忘之,所以呆在这里(指退后九十里的地方)。我们为了你大夫(包括子玉)尚且退兵九十里,难道敢抵挡你们的国君吗?既然得不到你们的谅解,那么请费心告诉贵国几位将军,准备好你们的战车,重视你们国军的任务,明天早晨我们战场上见吧。

     晋国700辆战车(兵士约5万2千500人),军容齐整(韅、靷、鞅、靽:马身上的缰绳络头之类,借指军容齐整)。晋文公登上莘国旧址的废墟,检阅了军队,说:“士兵懂得礼仪,少壮在前,年长的在后,井然有序,他们可以任用了。

”于是砍伐树木,用来增添武器。四月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胥臣统领部下去抵挡陈、蔡联军。子玉以600亲兵率领中军(按:春秋时大国军队一般设上中下三军,中军地位较高,统帅每居中军),说:“今天必定叫晋军完蛋。

”子西(楚国司马,名斗宜申)率领左军,子上(名斗勃)率领右军。胥臣用虎皮蒙在战马身上,先进攻陈、蔡两军。陈、蔡两军逃跑,楚军的右翼部队溃散。

狐毛(晋上军统帅)虚设两面大旗(只有中军主帅可立两面大旗)以撤退来迷惑敌人派,中军统帅栾枝让车子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假装逃走,楚军驱马挥师追赶之,原轸(即先轸)、郤溱(晋军中军副帅)指挥中军精锐拦腰攻击楚军左军(公族:国军同姓贵族组成的部队,由国君亲自率领)。狐毛、狐偃率领上军夹攻子西,楚国的左翼部队溃散。楚军大败。只有子玉收兵不动,所以不败,没有全军覆没。

     晋军歇兵三天,吃楚军留下来的粮食,到四月初八才回去。四月二十九日到达衡雍,在践土建造饿一座周天子的行宫。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 以晋国取胜而告终,众多的诸侯国都卷入了这场两强相争。

     这种乱哄哄你方斗罢我登台的局面,不禁使人想到,尽管大 家都在表面上推崇周天子,实际上都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天子 的旗号,拼命扩展自己的实力,捞取自己的好处。王权早已衰败 到徒有虚名,谁愿意就可以用来谋私利。因此,权威和偶像已经 坍塌了。

     同时,神的权威和祖先的权威也坍塌了。在一场决定命运的 大战之前,人们不再祭祝神灵和祖先,所谓的“梦”,不过是一种 虚伪的附会而已,恐怕连做“梦”的人也没有把他们的“梦”当 回事,只把自己的成败得失当回事。

     莫非这种状况真像古人说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一合?

     合,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凝聚力,它以 强大的力量把四方八面、形形色色的人等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 绳。这种凝聚力不应当只是精神上的,还应当有实力的威慑。

单 纯精神的力量——神灵,祖先,天子等等,在现实中不足以同利 益、私欲想抗衡,信念和现实利益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精 神力量加上制约和惩罚的措施、手段,以及实力的威慑,才可能 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中心。

     分,当中心的凝聚力衰退,中心之外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之 时,中心便会瓦解,或者有名无实,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诸侯割据,军阀混战,便是中心崩溃分化的结果。

     分裂时间久了,强者在不断蚕食弱者中日益强大,弱者一个 接一个被蚕食和吞并,然后再凭实力统一起来。可以设想,仅仅 凭实力建立霸权的确可以成功,事实上也有过例证,比如秦始皇, 但是这样做很难持久,很难形成真正稳固的凝聚力。

     权威不可能没有,但不应当是形同虚设的。晋文公重耳,可 以称雄一时,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本身也表明他还不具有真正的权威。不过,他在一定范围内的成功,还是表明他不愧为一代豪杰,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年轻时的流亡生活的磨炼,为晋文公重耳的称雄作了远铺垫。 城濮之战的获胜,与重耳严政教民,君臣上下团结一心,运用外 交手段拉拢盟国,在战场上讲究战术和谋略等做法有直接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见出,战争到了春秋时代已经变成了一门复杂 的艺术,远古时代的打仗办法已经大大地落后了。战争的环节更多,涉及的方面更广,对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有勇有谋已不足以取胜,还要善于搞外交,搞“统一战线”, 还要善于笼络民心,保证“后院”不会起火,还要善于把各种不 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总而言之,仗是越打越精了。

     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统治者的确不那么容易。对他的要求, 几乎是对一个全才的要求:他必须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 优秀的外交家、军事家、鼓动家、谋咯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要懂得处世为人,礼仪制度,要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应付各种 繁杂的事情。这种统治者离孔子所理想的统治者相去实在太远,在这时讲“克己复礼”,是多么不合时宜!

     《晋楚城濮之战》主旨: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故能经过讨论取得一致。

不像楚国楚成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二是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的地位。

三是晋国在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四是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到了作用,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子犯等人克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

特色: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斗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作者还借人物之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师直则壮,曲为老”、“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益。

在具体描写战斗过程时,则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代交战的过程。2、文中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也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