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沪剧人生讲座 【大家讲坛】马莉莉馆员讲述“我的沪剧人生”

2019-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莉莉老师虽然告别舞台已经十多年了,但是依然拥有众多热情的戏迷.距离下午讲座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多功能厅门口就已经挤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市民朋友们,其中还有专程从湖南赶来的戏迷.现场人气爆棚,一位难求,在过道上.走廊间都站满了听众.马莉莉沪剧人生讲座 [大家讲坛]马莉莉馆员讲述"我的沪剧人生"马莉莉老师从学艺在"爱华".花盆到花园.不一样的丁是娥.三台戏和一个专场.另一个舞台等五个章节讲述了她"生正逢时"五十多年精彩的沪剧艺术人生,包含了内容丰富的沪剧

马莉莉老师虽然告别舞台已经十多年了,但是依然拥有众多热情的戏迷。距离下午讲座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多功能厅门口就已经挤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市民朋友们,其中还有专程从湖南赶来的戏迷。现场人气爆棚,一位难求,在过道上、走廊间都站满了听众。

马莉莉沪剧人生讲座 【大家讲坛】马莉莉馆员讲述“我的沪剧人生”

马莉莉老师从学艺在“爱华”、花盆到花园、不一样的丁是娥、三台戏和一个专场、另一个舞台等五个章节讲述了她“生正逢时”五十多年精彩的沪剧艺术人生,包含了内容丰富的沪剧人文知识,使在场所有聆听者领略了不一样的沪剧魅力。

马莉莉沪剧人生讲座 【大家讲坛】马莉莉馆员讲述“我的沪剧人生”

马莉莉从自己的起步开始讲起,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走上沪剧这条道路,1961年,自己的第一个本命年时,她考进了杨浦区的爱华沪剧团,在爱华学习工作了12年之后,1973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合并,她在自己的第二个本命年时,进入了上海沪剧院。

马莉莉沪剧人生讲座 【大家讲坛】马莉莉馆员讲述“我的沪剧人生”

合并后的上海沪剧院,对她来说就像一朵盆栽的鲜花移栽到了一个更大、更美的大花园里,这里广阔的土壤、丰沃的养料,让这个新生代沪剧演员能够尽情地成长。也正是在这一年,24岁的马莉莉挑大梁演出了样板戏《红灯记》,搭档老一辈的艺术家王盘声、韩玉敏,马莉莉所饰演的“李铁梅”的让她一炮走红,彻底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她还与我们分享了沪剧《红灯记》被列为样板戏背后的故事,因为文革前江青曾经亲临剧场观摩过这台戏并大为赞扬,所以后来改编成京剧并走向全国,沪剧原创的六名成员当年也应邀赴京观看了京剧版并与毛泽东、刘少奇等领袖合影,这是沪剧团历史上光荣的一笔。

马莉莉在讲座中回忆起丁是娥老师当年的谆谆教导,以及在她身上所传承的沪剧人执着的敬业精神,向现场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全面、具体、生动的丁是娥老师的形象。1985年,马莉莉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也正是从这年开始,她担任演出团的团长,从此一边做演员一边当领导。

她历任上海沪剧院直属团团长、上海沪剧院浦东分院院长、马莉莉文化工作室总经理,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开辟了另一个舞台。也正是从第三个本命年开始,马莉莉一路拿奖,几乎拿遍了业内所有奖项,1989年的《雾中人》获上海首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角奖,1994年的《风雨同龄人》获中国戏剧第十一届梅花奖,1995年获中国金唱片奖,1999年的《宋庆龄在上海》获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2011年又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

在2007卸任上海沪剧团副团长之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一直致力于沪剧的推广与传承,她担任多项重要戏曲比赛的评委、嘉宾,发现新人、启用新人,继续精彩着自己的沪剧人生路。

在现场互动环节,有观众请教马老师对于沪剧现状的看法。马莉莉说,现在各个剧种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观众越来越少,年轻人对戏曲文化兴趣不浓,其实每一个戏种都有高潮跟低谷期,最终还是会波浪前进,她也一直身体力行,推广弘扬沪剧,弘扬民族文化。

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几乎都是用普通话交流,沪语的缺失让一名小孩的母亲感到很无奈,她请教马老师是否有专门的沪语学习班,以帮助小朋友保留乡音。马莉莉说,乡音的流失不仅是上海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现在很多部门与地方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流失容易恢复很难,所以很多地方已经把“挽留乡音”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扶持,针对沪语的教学,她说最好的课堂就是在家里,最好的老师就是家长自己,因为语言的学习首先需要环境,在大环境的熏陶下才有潜移默化的进步,语言的传承是靠大家口口相传,只要大家都有这个意识,都想要去保留沪语,那沪语就不会流失,它就会像一颗种子一样,逐渐枝繁叶茂。

最后马莉莉用吴祖光大师为其题写的“生正逢时”对自己50多年的艺术生涯做出总结,她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生在这个新时代,虽然人生中一定会有挫折与不如意,马莉莉说只要你认真做人,踏实做事,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讲座散场后,许多戏迷上台献花,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与马莉莉合影留念,珍藏他们心中的美好。馆领导沈飞德出席此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