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京剧 纪念我们的老师李世济先生

2018-10-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四月底.五月初,短短半个月之内,京剧界两大巨擘陨落.为缅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先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程派艺术,5月16日下午,我院召开李世济先生追思会.学院党委书记龚裕.院长巴图,学院老教授赵景勃.蔡英莲.李文才.谯翠荣.张火丁程派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顾玉杰.张火千,学院程派教师.李世济老师的学生张莉莉,京剧系教师王晓燕,教务处副处长张文振.王莹,学籍管理科赵艳荣,学院程派研究生殷婵娟.本科生张白.翟谦等各年级程派在校学生参加了会议.李世济京剧 纪念我们的老师李世济先生李世济先生追思会由教务

在四月底、五月初,短短半个月之内,京剧界两大巨擘陨落。为缅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先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程派艺术,5月16日下午,我院召开李世济先生追思会。学院党委书记龚裕、院长巴图,学院老教授赵景勃、蔡英莲、李文才、谯翠荣、张火丁程派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顾玉杰、张火千,学院程派教师、李世济老师的学生张莉莉,京剧系教师王晓燕,教务处副处长张文振、王莹,学籍管理科赵艳荣,学院程派研究生殷婵娟、本科生张白、翟谦等各年级程派在校学生参加了会议。

李世济京剧 纪念我们的老师李世济先生

李世济先生追思会由教务处处长张尧主持。

张尧处长首先介绍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李世济先生在我校任教,并担任七二班班主任,参与当时的招生和教学等工作。九十年代末,李先生为中国戏曲学院的新校区建设和开办青研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与世济先生的接触中能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敬业与担当,感受到她对学校和对事业的感情,对后辈的提携。

李世济京剧 纪念我们的老师李世济先生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面对诸多打击,仍能坚韧、顽强地传承和弘扬程派艺术。她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开创了“新程派”的局面,撑起了上世纪80至90年代的程派大旗,为程派艺术承上启下、普及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世济京剧 纪念我们的老师李世济先生

在梨园之殇的日子里,我们要做好对先辈前贤的追思及纪念活动。作为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我们有责任、义务做好传承,培养有学有术、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人才,这将是对先辈最好的追思和怀念。

蔡英莲教授回忆起对程派艺术以及对李世济先生的特殊感情。她说,“程派是我崇拜的流派,李老师是我教学道路的引路人”。1961年李世济先生在中国戏曲学院工作时,教学生们《英台抗婚》这出戏,其中“羞嗒嗒,假意儿”一段儿是程派唱腔中经过高难的控制力唱出的特殊的嗓音、声腔、味道,非常震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最后的【哭头】,被誉为是程派的【哭头】大全。1962年李先生移植改编剧目《陈三两爬堂》,这出戏是世济老师汲取地方戏之长,做出的成功尝试。

该剧的声腔为人物而设计,特别符合人物,当时全校都在传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973年跟世济老师学习声乐,她帮助研究解决旦角的真假声结合问题,这对我后来的成长和教学帮助很大。

此外,李世济先生和唐在炘先生的乐队合作和完善特别出色,被誉为是中国京剧最棒的交响乐队,堪称中国京剧乐队的典范。李先生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我们特别怀念她,她的坚强和对事业的毅力,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赵景勃教授说李世济先生是位京剧艺术家,在她和唐在炘先生身上都有着艺术家的气质,更有学者风范。他们都出生于书香门第,一位就读医科大学,一位考入圣约翰大学,高等教育给予了他们的思想和修养,因此,他们对待人生、对待艺术有自己独特态度。

世济老师艺术道路上有起有伏,下过农场,干过农活。“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时当过几年戏曲教师,当教师的她颇有亲和力,在学生中像个妈妈,在教师中又是一位领头人,关心着师生的思想健康和艺术成长。

她和青年教师搞教研,以自己做试验,改变发音位置,以适应当时的样板戏教学。恢复传统戏,她第一个在学院排演场恢复了辍演多年的程派名剧《锁麟囊》。1976年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演出清唱《蝶恋花》。她勇于改革,为程派艺术注入活力,特别是在程派演唱和伴奏关系上,她和唐在炘先生做了引领性的发展。

她对生活的态度,更具有担当和坚韧。生活的打击,没有压垮她,双眼接近失明,她依然关心事业,坚持教学。她对学院开办青研班、京剧流派班,都做出了自己贡献。

她作为京剧电影工程的艺术指导小组成员,每次看戏、看样片,都会认真提出地意见和建议,在会上她坐着轮椅,拿着放大镜的形象,显现出老艺术家的一种责任,一腔热忱,感人至深,激励后人。

谯翠荣教授回忆起与李世济先生相处的感人瞬间更是唏嘘不已。在与李老师同住学校集体宿舍的日子里,世济老师平易近人,与她在一起相处,心里十分温暖。李老师的文化水平特别高,经常给她讲名著和外国电影,知识面特别广。

她还经常嘱咐说:“人生的道路很长,一定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作上”。谯翠荣老师动情地说:“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促使我不断地学习、努力,非常感谢李老师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帮我指引了方向”。“这些话语在做人、在工作中时刻影响着我,成为我一生的指路明灯”。

“她一直关注着我,通过各种渠道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后来,李老师在给青研班上课的时期,还特别让我给她的学生说说武戏,以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听闻李老师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永远不会忘记李世济老师。”

李文才教授认为李世济先生在程派艺术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她的新创剧目《英台抗婚》、《陈三两爬堂》这两出戏有这几段唱是大家耳熟能详,业内外都是印象深刻。我们的老校长史若虚先生曾经说过,“唐在炘的乐队,在风格的引领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对乐队的规范起了很大的贡献。

李老师在程派艺术的推进和发展上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文才教授动情的说:“李世济老师是我人生道路的恩人,感谢老师”。她的言行体现了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让人崇敬,打从心里十分尊重,希望李世济老师一路走好。

顾玉杰教授介绍到,自己曾荣幸为李世济先生演出伴奏过京二胡,像世济老师这样大师级的艺术家都十分谦和,发自内心的阳光,与她相处没有压力,平易近人。在对腔的过程中,李老师特别爱她的乐队,并且与乐队不断地磨合,乐队整齐划一,齐整规范。

现在给张火丁老师伴奏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火丁老师也遵循了老艺术家的传统,不断地跟乐队磨合、对唱,打磨精品艺术奉献给观众。从接触程派之后,对程派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世济老师说过,艺术要走长远,一定要做好人。

“做好人、演好戏,做好人、拉好琴,活到老学到老,一定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文化底蕴,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我们永远怀念李世济老师。

赵艳荣老师作为文革期间李世济老师招收的学生,深深地怀念李老师。她回忆起在朱辛庄校址生活和学习的情景,“李老师每天晚上坐在楼道里看着我们睡觉,像母亲一样给学生们盖被子”。她以学生为本,不仅在艺术上对学生们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对学生们倍加照顾,关心贫困的学生,李老师用自己的津贴为贫困生买衣服,让同学们都十分感动。

2010年去家中见到了李老师,也是最后一次与她面对面的交谈。李老师在教学上毫无保留地把艺术都奉献给了学生,希望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程派艺术。李老师对待艺术,对待教学,对待学生的态度,值得现在年轻老师来学习。努力工作将是对李老师最好的怀念。

张火千副教授谈到跟李世济先生接触已有十几年的时间,每年过年都会和火丁去世济老师家,聊的都是程派艺术。2001年张火丁《江姐》演出,李老师观看了演出,非常高兴。2015年得知火丁去美国演出非常高兴,她说:“火丁的程派艺术能在美国演出,了却了程砚秋先生想让程派艺术走出国门的愿望”。

李世济老师十分关心火丁的艺术之路。以前,世济老师的乐队一个礼拜三次说腔,每天都在磨合戏,如今,张火丁程派艺术传承中心也要把好的传统传承下来,火丁也是一周三次跟乐队在一起合练,把精品、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观众。

记得李老师住院的前一个月,我们去李老师家,也是最后一次见李老师,李老师与火丁相视5分钟谁都没有说话,最后李老师说:“火丁,回去吧,等我好一点儿你再来”。希望世济老师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她。

张莉莉回忆起与世济老师相识到跟李老师学戏的经历,非常感慨。1982年李世济老师到江苏戏校看望新艳秋老师,学校安排我演出了《红鬃烈马》,她看了十分高兴,并给我很多鼓励和指导。1998年考上研究生班后才真正到世济先生身边学戏,第一出戏就学了《锁麟囊》,而这个戏之前已经向其他老师学了三遍了。

但是和世济老师学了以后,完全不一样,李老师从声音处理,人物分寸的把握等方面特别注重,她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有独特的理解和表现。

我真正感觉到,李老师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有创新,她的“新程派”更强调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对声音与人物相统一的处理,所有的表演手段都要从人物出发。她说:“你要用你自己的声音条件来唱,要结合自己的条件来学习流派”。

这句话对我后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不仅要学习程派的“形”,更重要的是要学程派的“神”。她经常说:“我是有使命的,我要对得起我的老师,我要传承和发展”。 李老师以戏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她在艺术上的思考和创新,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观众。同时,也把所有的东西都教授给学生。希望我们发展程派艺术,好好努力工作,传承程派艺术。李老师无论从做人上还是学艺上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一定好好努力,把程派艺术继承和发扬下去。

王晓燕副教授谈到,世济老师把艺术放在最高位置,“戏比天大”,在她及很多老艺术家的身上都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她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要教学生如何念字,字念好了才去教唱。作为学院的年轻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承老艺术家们的艺术,更要学习前辈对艺术、对学生爱护的精神,把我们的艺术发扬光大。

《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封杰回忆起当年为李世济先生和唐在炘先生做访谈的经历。他说,李世济老师在上海时得到了程砚秋先生的亲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李老师支撑起了程派艺术的大旗,才有了程派艺术的今天。她对艺术精益求精,不仅继承了程派,而且完善了程派。

《锁麟囊》这出程派的代表性剧目,有很多的演员没有达到老师演出的境界。李老师的老伴、艺术上的亲密合作者唐在炘老师对京剧乐队的指挥和统领、对丰富完善程派艺术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香港曾称赞唐老师的乐队是“皇家的交响乐队”。李老师和唐老师为程派艺术呕心沥血,希望程派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研究生代表、程派学生殷婵娟说,在读研究生期间,曾有幸听过李老师的讲座,受到很多的启发。此次听了各位老师的介绍后,对先生更加敬佩。李世济先生在艺术上成就辉煌,是程派的光辉旗帜。她为人处事的品德和追求艺术的精神都堪称为典范,我们要学习老师做人的态度,学习老师对于艺术的使命感,把程派继承下来,为程派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程派学生张白和翟谦分别表示,听到老先生们求艺的经历,受到很大感染。李世济先生对艺术崇高的爱是我们继承京剧艺术中最应该学习的东西,作为年轻的程派艺术传承者,我们要学习大师对艺术的敬业精神,要下苦功,要认真钻研,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艺术负责。

张文振副处长回忆起听过李世济先生的两次讲座,特别佩服李先生在学生时代对待学习的态度,她的刻苦精神值得今天的戏曲学生学习,对于我们学院的学风建设很有借鉴意义;此外,李先生在学生时代还转益多师,不仅向程先生学习,还博采众长,这为她后来撑起程派的大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有创新和发展的根本。

在“专”的基础上,注意学习的“广”和“博”,这是很多艺术家成功的秘诀。李世济老师到京剧院工作后,通过与名家合作演出的机会,虚心求教,不停地学习。

做了教师后的李世济先生,又能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和青年老师在专业和人生道路进行指引。“做好人,演好戏”,这是李老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告诫,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作为艺术家的李世济老师,对程派艺术继承、改革、发扬,她呼吁程派艺术要跟上时代,路才能越走越宽。

程派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改革。李先生的学习、从艺、提携后进以及对程派艺术继承和创新的经历,对我院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最后,巴图院长介绍他与世济老师近十年的工作接触,感慨万分。李世济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让我震撼的话语:“我是程派艺术忠实的传承者,我也是程派艺术忠实的叛逆者”。我们一直在研究传承戏曲艺术中,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继承先贤和因应时代的关系;对于李世济老师的研究,将成为我们的重要案例,值得认真地研讨和学习。

记得第一次在纪念四位老校长的会议时与李先生坐在一起,她的发言条例清晰、逻辑严谨,看问题非常敏锐和深刻。在文化部召开的张火丁赴美演出总结会上,思路清晰、表达利索。在文联召开的张火丁程派艺术研讨会中,李先生当时眼睛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但是仍然保持一贯的思路和认真的态度。

去年青研班举办了李世济老师的讲座,她全面梳理了自己的艺术历程,给学生以非常全面的启迪。这也是李老师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最后一课。世济先生是一位有着特殊气质的老人,对艺术,对做人、做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在传承和弘扬程派艺术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程派艺术。

作为以传承为主的戏曲教育最高学府,我们要把研究老先生的嘉言懿行作为戏曲教育传承的重要渠道,并旗帜鲜明地进行研究传播。

在程派艺术的传承中看到了很多让人欣喜的状况,也是世济先生矢志不移追求的理想。赵荣琛先生、李世济先生、新艳秋先生、王吟秋先生的程派弟子互相尊重,转益多师,共同为人民的程派艺术承担责任。戏曲的前辈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在大师逝去的无奈时代,戏曲流派将何去何从。

基于替祖师爷传道的理念,学校教育、院团教育、师徒传承的教育,需要相互合作,互相欣赏,取长补短。在此过程中,中国戏曲学院将以新中国戏曲教育66周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依托学校教育特有的优势,发挥流派传承的主渠道作用,希望我们师生以理性和自觉对待前辈艺术家,主动承担起艺术传承的历史责任,这将是对我们逝去的先生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