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开门迎客!

2018-08-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书画史上,董其昌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然而以他为主角的展览并不多见.12月7日,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大陆举办规模最大的董其昌艺术大展.为期三月的展览以上博馆藏为主,同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 件(组).董其昌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开门迎客!清 张琦 项圣谟<尚友图轴>,是图张琦写像,项圣谟补景并题,系项氏回忆四十岁时

在中国书画史上,董其昌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然而以他为主角的展览并不多见。12月7日,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大陆举办规模最大的董其昌艺术大展。为期三月的展览以上博馆藏为主,同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 件(组)。

董其昌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开门迎客!

清 张琦 项圣谟《尚友图轴》,是图张琦写像,项圣谟补景并题,系项氏回忆四十岁时与五老游于艺林之情景。

“画史两文敏”

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思翁,原籍上海县(今上海闵行区马桥),后徙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赵孟頫、董其昌并称‘画史两文敏’,他们引领了身后的画坛,可以让后世艺术家,乘着他的艺术理念,开出自己的花朵。

董其昌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开门迎客!

”上博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这是展览名为“宝筏”的含义所在。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一代书画大师,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以禅喻画,及时明智地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并在实践上充分加以印证,创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又一高峰。

董其昌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开门迎客!

本次展览由“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个部分组成,系统梳理董其昌及其时代的书画艺术成就与意义。展厅中,除董其昌书画作品外,同时呈现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以及对他的艺术、人生与画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的晋唐宋元等大家名迹,如王羲之《行穰帖》卷、怀素《苦笋帖》卷、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倪瓒《六君子图》轴等。

受董其昌画学思想影响的后代书画家,如八大山人、王原祁、恽寿平、吴历、龚贤等的画作也一并亮相。

左图为董期昌《林和靖诗意图轴》,右图为董期昌《疏树遥岑图轴〉。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此次大展为一个“研究型”的展览,是一个突破董其昌艺术创作范畴的展览,“目的在于呈现董其昌艺术创作的来龙去脉、时代土壤,展现他这一套江南文化的学术观点,进而确立董其昌在艺术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整个策展的思路、脉络背后是上博多年来对董其昌的学术研究成果。”

作品跨度48年,含董其昌82岁“绝笔”

明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更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其后,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之下而成,形成了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董氏创作可分早、中、盛、晚四个时期,展览以时间为序,呈现董其昌汲取传统期(50岁前)、兼融并蓄风格形成期(51-62岁)、成熟期(63-72岁)、人书俱老天真烂漫期(73-82 岁)四阶段的艺术创作。凌利中透露,展览时间跨度长达48年,展品包括传世所见最早画作《山居图》扇至绝笔《细琐宋法山水图》卷。

早期的《燕吴八景图》册,中期的《昼锦堂书画合》卷,盛期的《秋兴八景图》册、《栖霞寺诗意图》轴,以及晚期的《行书裴将军诗》卷、《关山雪霁图》卷均亮相,涵盖其各时期的代表作。

上博所藏《秋兴八景图》册设色八景,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思纵横,参乎造化。题句录有杜甫、陆游、白朴等人名篇。作此册时,董其昌时年66岁,参合唐宋元各大家,设色尤其受赵孟頫影响。册前附曾鲸、项圣谟合作《董文敏小像图》页。

《栖霞寺诗意图》轴是董其昌72岁时的精意之作,题唐代宰相、文学家权德舆《栖霞寺云居室》诗补空,并称此诗是“诗中画”,意境高逸。但此画既非专为此诗而作画,也不是对栖霞寺的纪游写生。画中主要以董、巨披麻皴画山石肌理,又杂以王蒙细密的牛毛皴笔意。对山石侧面构造的描绘,远景的倒悬式山岩,莹润的墨色与清晰的体积感,参考了王维画风。此轴构图繁复,层层递进,在生拙秀逸中体现出苍润老劲的特点。

为全面呈现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与创作,上博向国内外15家机构借展多件藏品,其中不乏“镇馆之宝”。董其昌的书法创作受“二王”和颜体的影响较大,此番展出王羲之《行穰帖》卷、颜真卿《楷书自书告身》等难得一见的珍品。

《行穰帖》卷为唐代双钩摹本,由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作为王羲之书法的忠实追随者,董其昌在卷后释文并作三跋,后将此帖换得李唐《江山小景图》卷。董其昌友人吴廷收得此帖,并刻入《余清斋法帖》。董其昌在1609年的跋文中提及他曾与吴廷、陈继儒一起观读此帖。

“展览有多个‘最’与“唯一”,如最大的字、传世最长的作品、最大的册页以及唯一传世的诗文手稿、唯一董其昌原装册页等,等待参观者去发掘。”凌利中说。

《烟江叠嶂图》“双包”案

由于董其昌的特殊地位,明末清初之画坛,大都离不开对其画学思想的继承,造就了以八大、王原祁、石涛、恽寿平、吴历、龚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可谓画派林立、群星璀璨。随之产生的,便是董其昌赝品空前泛滥的现象,世称“烂董”,系古书画鉴定中又一个绕不开的重点与难点。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不仅展示了受董其昌影响的主要画派、画家之作;且关注与董氏书画代笔、作伪相关的艺术家,如常莹、赵左、沈士充、陈廉、刘上延、叶有年、吴振等。同时也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公案之呈现。展览中可见董其昌于1604年所作《烟江叠嶂图》卷。

此卷画崇峦叠嶂,隐天蔽日;川平麓断,绝壁泉飞;烟岚浮江,素湍绿潭。山体结构繁密,因势造型,随态生发;用笔繁而不乱,细腻柔和,皴染结合,水晕墨章。体现了董其昌出入宋元、吞吐造化的深厚功力,为其中年代表作之一。

该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董氏《烟江叠嶂图》 卷系“双包”。经比较研究,古书画鉴定家钟银兰认为上博本真,台北本虽为清内府、高江村收藏并著录但系伪品。

为了丰富参观体验,上海博物馆在展厅内推出了“董其昌数字人文”专题,从年表、行旅、交游、作品等角度,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图景。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十余场专家讲座,深度解析董其昌的书画艺术以及他所处的晚明社会。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明年1月21日至23日在上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