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高血压 颜德馨:气血正平 长有天命

2019-04-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93岁的颜德馨是上海唯一一位健在的国医大师.作为上海唯一一位健在的国医大师,颜德馨最为人称道的是创立了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为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开拓出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这一法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应用于"淤血与衰老"的研究,揭示了人体衰老的奥秘.颜德馨高血压 颜德馨:气血正平 长有天命颜德馨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93岁的颜德馨是上海唯一一位健在的国医大师。

作为上海唯一一位健在的国医大师,颜德馨最为人称道的是创立了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为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开拓出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这一法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应用于“淤血与衰老”的研究,揭示了人体衰老的奥秘。

颜德馨高血压 颜德馨:气血正平 长有天命

颜德馨

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历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长春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及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等职。

颜德馨高血压 颜德馨:气血正平 长有天命

现任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历年来获得“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第三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称号。

“拜师仪式开始,叩首……敬茶……”10月28日上午,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会议大厅里,举行了一场全国中医界瞩目的授徒仪式。一位银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徒弟的搀扶下端坐太师椅,他就是93岁的国医大师颜德馨。

颜德馨高血压 颜德馨:气血正平 长有天命

2009年颜德馨被授予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称号,是上海唯一一位健在的国医大师。在中医界,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创立了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为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开拓出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这一法则在上世纪80年代还应用于“淤血与衰老”的研究,揭示了人体衰老的奥秘。对于有志于活血化淤之道的研究者来说,颜德馨是这一领域的高峰,被业界称为“衡法之父”。

从医70多年的颜德馨并没有停下脚步,他领衔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医心病学已成功入选“十二五”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今后,还将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方面开展重点临床科研研究。

他鼓励年轻的后辈,“每看好一个病人,就是守住中医一方阵地”。

调整气血延缓衰老

“你要超过我,才能真正算我的继承人。”作为颜氏内科的第二代传人,颜德馨牢牢记住了父亲颜亦鲁的教诲,在气血学说的深入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

颜氏内科创派人、颜德馨的父亲颜亦鲁师从孟河马氏学生贺季衡,江苏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出于江苏常州孟河以费、马、巢、丁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相传已有400余年,影响扩展至全国。

颜德馨传承了家族流派的特点,临床善用“脾统四脏”的学说。但是,他师古而不泥古,在后来的行医生涯中发现,诸多疑难杂症源于淤血,凡是那些久病、怪病患者,都有舌质发紫、角膜有丝、眼底有色素沉淀、夜间多梦等表现。为了寻找充足的理据,他对病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实这些病人果然都有淤血反应。

于是,颜德馨大胆提出了“久病必有淤,怪病必有淤”的新观点。他认为,淤血形成的根本是阴阳失调,气血不平衡,通过平衡气血,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临床中,他积极运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并进行了多年潜心研究。

中医治病讲究“阴平阳秘”,根据病人的阴阳消长的过程立方用药,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但在临床上又确实存在着局限性。颜德馨通过临床总结和实践验证,提出了人体的健康与长寿在于“调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衡法论。

所谓衡法,具有平衡和权衡的意义。衡法的组成,以活血化淤药为主,配以行气、益气的药组合而成,能够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多种疾病。

衡法分为升降气机法、降气平逆法、补气升阳法、理气活血法等十余种治则与方法。冠心病、中风、红斑狼疮、眩晕、水肿等难病、疑病,都适用于颜德馨的妙手衡法。

由此出发,颜德馨在随后的研究中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就在于气血失调,内环境失衡,而内环境失衡则是由于淤血的存在。他明确地以调整气血法延缓衰老,与过去补肾、健脾等方法抗衰老的理论截然不同。

对于血淤证的诊断,颜德馨强调当以四诊为主,实验室检查为辅,并结合病史,从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此即“颜氏血淤证诊断法”。在治疗上则将衡法融会其中,用于治疗各种老年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疗效非常显著。

1989年,他主持的课题“淤血与衰老的关系——衡法II号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淤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新观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课题列入国家“973”计划专项之中。颜德馨研究出的以益气活血为宗旨的“衡法圣方”系列中成药,是抗衰老研究的一大成果,服用后可促进机体的气化作用,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液的流速,使机体主要内脏器官得到正常的供血,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综合医院建中医楼

颜德馨对中医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成就。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里有一座五层老楼,那是颜德馨奋斗了几十年的中医楼。综合医院里建有独立的中医楼,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颜德馨祖籍山东,系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后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父亲为其取名德馨,就是希望其继承诗礼传家之风。

早年颜亦鲁曾在上海海宁路、延安东路开业行医,行医六十余载,对脾胃学术之研究造诣尤深,善用苍白二术,人称“苍白术先生”。颜德馨幼承家学,7岁开始读书习字,12岁开始学习中医学著作,年稍长便随父出诊。

颜德馨16岁时考取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向海派名医郭柏良、秦伯未、盛心如、许半龙、吴克潜等学习,使学业跃升到一个新境界。在近两年的临床实习期间,他先后跟随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单养和、费通甫、祝味菊等中医大家抄方和搜集、整理医方医案,并得带教老师指导点评,受益匪浅。

1939年颜德馨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却遭遇了国民党政府对中医的压制政策。为继续中医之路,他在兰心戏院旁的普缘堂做了十年善堂医,由民间慈善机构出资,免费施诊给药,为底层百姓解除疾苦。1953-1955年,他与同行创办黄浦区第一联合诊所。

1956年,颜德馨停办私人诊所,调入上海铁路中心医院(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做了一名内科医生。一个中医要在综合医院里站稳脚跟,必须拿出真本事。年纪轻轻的他很快就让人刮目相看。

有一位肺脓疡病人,因肺纤维化而出现空洞,高烧持续不退,情况危急,几个西医治疗方案都起效甚微。颜德馨主动提出使用中医治疗,以鱼腥草为主的药方施治。他亲自熬药,并连续陪护病人3个昼夜,细心观察服药反应,终于使病人高烧退下,症状改善。颜德馨用传统中医疗法先后治好了一批患肺脓疡、肺吸虫病的病人。

凭着这样的实战成绩,颜德馨组建了铁路医院中医科,率先在上海市的综合医院里建立了中医病区。

中医也能治急重症

“做中医70多年,一个要有自信,有胆就有识。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为什么现在会变成康复、保健的代名词了呢?”颜德馨说,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治好了很多重症、急症,中医应该相信自己对抗疾病的能力。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血液病发病率升高,西医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颜德馨迎难而上,开始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有效药物。他一方面钻研古籍气血理论,特别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一方面与同事合作,对565例疑难病患者进行“甲皱襞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数据观察,证实了血淤阳性指征的普遍性。经活血化淤治疗后,白血病病人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都明显好转。由此,颜德馨开创性地对白血病进行中医分型证治。

通过文献梳理,他发现犀角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迅速退热,缓解出血。在临床观察中,他还发现砷剂可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2003年,“非典”来袭。84岁的颜德馨深入传染病医院,参与制定了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发病规律,创制了“扶正祛邪方”。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非典”爆发前不久,颜德馨由于不慎跌倒受伤,刚刚完成全髋置换手术。

实践表明,救治“非典”加入了中药以后,大部分病人康复出院,成绩非常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广东的死亡率只有6%。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马奎尔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医药治疗非典型性肺炎的效果非常神奇。”

此后,为系统研究中医药治疗非典、登革热、禽流感等急性热病的辨证论治,颜德馨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参与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防治急性热病应急网络”建设。近年来,该网络的日益完善,丰富了中医急证诊治内涵,增强了中医急诊能力。

为中医传承奔走

在九旬高龄,颜德馨破例收徒,这并非一时兴起,用他的话说,“尽管93岁了,还是希望为孟河医派的传承工作作点贡献。”

作为孟河医派马氏第四代传人的颜德馨去年来到孟河医派起源地常州,参加一个有关孟河医派的研讨活动。“当时来到我们医院,看到这里有很多对孟河医派传承和发扬的做法,老人家当时就洒下了热泪,连连感叹,没想到常州中医院在这方面做得这么好。”常州中医院的一位大夫说,从那时起,老人家就有了收徒的打算。

而有幸成为颜老关门弟子的张琪,是孟河医派第五代传人,也是江苏省名中医、常州中医院院长、江苏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张琪不仅要按照师徒两人订立的契约前去“听课”,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这些年来,九旬高龄的颜德馨一直在为中医传承奔走,让他痛心的是,中医西化严重,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的内涵正逐渐丧失,“中医院里的很多医生搭脉也不搭,舌苔也不看,生什么病就开什么药,他是辨病用药,辨证已经不辨了!这个基础都丢掉了,等于祖宗传下来的能代表中华文化内涵的唯一可以走向世界的学科,就在我们手上断送了!”

看到问题后,颜老心急如焚,一刻也没停歇。他曾多次与邓铁涛、任继学等中医专家联名上书中央领导,就中医编制、中医教育等列陈己见。面对中医人才的日渐稀少,他在2005年设立“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致力于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2008年11月更促成了“中医大师传承班”在同济大学开班,以90多岁高龄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传道授业。

为了传承个人临证心得,颜德馨多年来著书不断,记录下自己数十年的临证经验,他饱含激情地坚守着中医阵地,常笑言,“不知老之已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