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之“天圆地方”再补遗

2019-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这里,古人为了说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正确性,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式,硬是把形状比较圆的人头与"天圆"对应;把长方形的脚底板与"地方"对应.在现代人看来,这实在是牵强附会,没有半点说服力.尔后的日月对应双目,九州对应九窍,风雨对于喜怒也是一样牵强附会,小学生都可以一眼看出其荒谬之处.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之"天圆地方"再补遗第二种是"浑天说",代表书籍是<浑天仪注>(东汉张衡

在这里,古人为了说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正确性,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式,硬是把形状比较圆的人头与“天圆”对应;把长方形的脚底板与“地方”对应。在现代人看来,这实在是牵强附会,没有半点说服力。尔后的日月对应双目,九州对应九窍,风雨对于喜怒也是一样牵强附会,小学生都可以一眼看出其荒谬之处。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之“天圆地方”再补遗

第二种是“浑天说”,代表书籍是《浑天仪注》(东汉张衡著),原文如下:““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种说法虽然也有很多错误,但毕竟比起“天圆地方”更接近于我们所生活世界的真实面貌,被大气层包含着的地球倒还真有点蛋清包含蛋黄的味道。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之“天圆地方”再补遗

古人由浑天学说而发明的浑天仪,是我国科学史的瑰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之“天圆地方”再补遗

在古代,“浑天说”比“盖天说”是更占上风的。

通过对这两种理论比较,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唯某种理论为尊,各种彼此矛盾冲突的理论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真实性最终还是需要现在科学检验。

当然,”天圆地方“出自中医书籍,中医粉为了维护中医的扯淡理论,硬是说古代的“圆“和”方“跟现代的圆和方不是一个意思。正如中医粉经常狡辩古代的内脏器官跟今天今天的内脏器官同字不同义是玩的一样的鬼把戏

有中医粉说,”方“不是代表形状,而是代表”方位“的意思。这样“天圆地方”翻译成现代文就成了”天时圆的,地是方位“,偌大的实实在在的地,就成了一个非物质名词。

我就奇怪了,“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前后两句对仗关系那么明显,“地方”如果不是指方形,而是”方位”,那怎么对应“足方”?而且如果地是“方位”的意思,难道天就没有方位了?自古人们就认为太阳早上东升晚上西落,正午在头顶上方,各个星辰在天上也划分了方位,凭什么你说只有地才能有方位?

还有中医粉开始更大规模的狡辩,以下是截取他的原话:

那到底“天圆地方”作何解释呢?其实我们应该灵活地看问题,“天圆地方”并不是从形象去论,而是从义理去说:圆形的物体有一个特点--不稳定性!比如一个皮球,总是滚来滚去、其路线也无法固定。可见,圆形物体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和天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风云万变的“不稳定性”是一致的。

借喻是古人常用的语言手法, 所以古人把天“易变”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天圆”。而大地的地貌,几千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很少有大的变动。大地的这种稳定性和方形的“稳定性”很类似,所以古人把它们的这种共同的特性,称之为“地方”。

这位中医粉这种用雕牌洗衣粉强行洗白的方法初一看貌似还能够忽悠人,但细细一想:不对呀。你说天代表不稳定,地代表稳定,这用来对应人的“头圆足方”合适吗?难道人的脑袋不稳定脚反而稳定?谁都知道人的脑袋运动量相对较小,人要运动得靠双脚走,双脚是人体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这不把对应关系都搞反了吗?你这样瞎扯淡把自己骗的过去吗?

中医粉如果狡辩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思考运动比体力运动高级,那就是直接在打他们自己的脸,因为《黄帝内经》明确规定,大脑装鼻涕,心脏用来思考。

中医粉一直强调的所谓中医理论是中华正统传统文化,并不断表现出一副“传统文化理念天然正确,不容质疑”的态度,其实是自己心虚的表现。很多中医理论根本就不是古代人们认知的主流,更不是正统,还不要说用现代科学来检验,即便在中国古代也有跟它冲突,并且更被广大古人接受的理论。比如“浑天说”在古代,就比“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要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