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仙逸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真的没有 87 版《红楼梦》的艺术水平高么?

2017-10-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邓云乡先生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曾写过一本<红楼梦忆>,回忆了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看了以后就知道87版的经典是很难超越的了.

邓云乡先生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曾写过一本《红楼梦忆》,回忆了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看了以后就知道87版的经典是很难超越的了。下面摘几段:

(1) 培训

甲子四月初五日立夏,黄昏后,与周岭兄等闲步圆明园废址林莽间,漫谈烧因故事。余道及那拉氏杖杀汉官人四春惨状,相与太息者久之。不觉瞑色四合,新月欧残,夜已阈矣。因谱《摸鱼儿》志之。 从这小序中,读者可以约略想见当时的情景。

这里不妨再细说几句。招待所中住了几天,讲了几次课,和学员们十分熟悉了’很快形成一种习惯。郧早晚之间.一同去圆明园旧址的荒僻小径上去散步 或是边秀边谈,或是立在那里闲聊。环境、季节那样好,大家又有着共同兴趣,而又没有任何拘束,走如古人说的‘四类具、二难并”,所以谈起来,特别有兴趣。

不过这种闲谈,大多是她们提问、引头,而由我来谈。联系眼前的废园,那还是谈圆明园的话题最多。由国的被焚毁,谈到西太后那拉氏,又由那拉氏谈到宫中情况,各种制度、礼仪等等。

我当时也有意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情况,意在给她们一些启发,唤起她们的想象──甚至可说是种种幻想,这对演好《红楼梦》中的随便哪个角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小序》所说之“夜话”,参加者除周岭见外,记得尚有哈尔滨姑娘、后来演夏金桂十分成功的杨晓玲,后来一直做场记的李曼。还有两三位是谁记不清了,散步回来,立定在“大水法”残石边,听我讲说故事,主要讲“四春”故事。

清代宫中不能有汉人嫔妃,但清代宫庭从清初即从江南苏州、扬州购买女子。圆明园中一般可以不按宫中规矩,所以圆明园中有汉女宫人。咸丰皇帝奕泞最宠爱四个汉女,分居四大景之一。居“搂云开月”者名“牡丹春”,居“杏花春馆”者名“杏花春”,居“武陵春色”者名“武陵春”。

另有“海棠春”园册无名。当时宫中号称“四春”,均系供奕泞玩弄躁据之汉女。据传后来“四春”都被那位氏活活杖杀……听者动容,谈者忘倦,不觉夜已深矣。

回室便填了这首《摸鱼儿》,词云: 立斜阳,废池嘉树,闲将风月评说。惜春光景,丁香花下,多少落英如雪。眉样月,暮然见,一痕曾照残宫阁。西山清绝,妩媚更无言,朝朝暮暮,相见应难别。 前朝事,戎马俊格火烈,霓裳顷刻消歇,雕云按月开明镜,肠断统年华发。伤碧血,夜阑处,水边似听人呜咽。摩挲断碣,剩未了情,寻思他日,再看野花发。

(2) 服装

临上火车前,我特地约了胡文彬兄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志和司机同志,在新侨饭店吃了顿便饭。因为我住在圆明园,他们都在城里。我在京期间,一直没有很好叙谈过。想在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好好谈谈。再有这里离火车站近,吃完饭正好上车。

就是说一举数得。 大家谈论的中心,集中在服装设计上。我想《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服装是一个大问题。纱的、单的、夹的、棉的、皮的、家常的、出客的、喜庆的、办丧事穿的、有品位的、没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绸的、缎的、镶边的、刺绣的、绎丝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而《红楼梦》又是一部不标明故事朝代的书(写书时代虽然明确,而故事中却对此点十分隐晦),在服装描写上,也明显地看出其用心。写王爷服装“白管缨银翅王帽”,全是犁园妆束;写有品位的,则是“按品大妆”,一笔带过;只有写到姑娘们、丫头们这群女孩子的服妆。

才十分细致,衣裙楚楚,代表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服装。 《红楼梦》电视剧在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间,服装设计便按此要求制作。总的是突破戏剧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装,要生活化、要美、要华丽,能够显示出《红楼梦》的风格。

(3) 道具

黛玉北上,《红楼梦》原书中写着:“登舟而去”。一条船还不够,原书又写:“雨村另有船只。”这样,就得两条船。 这是一大一小两条木船。大的全长有三丈多,小的长有两丈多。《红楼梦》时代,江河上行走的船,大体可分这么几类:粮船、货船、官船、渔船、画舫、舢舨等。

长途载客的是“官船”。官船有大有j、,但一律都有舱房,乘客起居坐卧,十分方便。现在老式木船,载货的、捕鱼的还可找到;专为坐人的官船,现在没有了。黛玉北上的船,是用条老式木货船改装的。

黛玉坐的那条大船,改装了前舱。前舱中陈设了家具、书桌、书架、椅子、绣墩等等。前舱有门通后舱,如果是真船,自然后舱也有眠床、箱笼。但这是拍电视,只拍前舱的镜头,不拍后舱,所以后舱没有改装。

船头像廊子一样,有一小卷棚。开头油漆时,朱栏碧窗,十分漂亮,但不合剧情要求,因为弄成画舫了。王扶林导演让美工同志给改过来,全部改刷车莽漆,并适当作旧一些,这样才象长途行旅的“官船”。

两旁船窗,十分宽敞,可以自由开合,十分方便。但是旧时女眷乘船,不宜让外面看到船里,因而挂竹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提出必须挂上帘子。而且从拍电视的艺术气氛、美学角度构思挂帘子,大有好处。古诗中“朱帘暮卷西山雨”、“水晶帘下看梳头”、“更无人处帘垂地”……东方美的艺术气氛,诗情画意,在帘子上大有讲究,现在黛玉在船上竹帘前的镜头,就十分有画意。

可惜帘子不够精美,是太平县竹器工艺厂所作的。太平大量出产竹子,却不会作精美的竹帘──而且根本不作竹帘,这帘子还是勉强加工的。

如何表现是贾府的船呢?船头上挂一只官衔灯笼,便更加“官船官派”了。只是限于客观的工艺水平,没有能制造出更精美的官衔纱灯。不过这船也载黛玉北上了:波光帆影,渡头落日,离人愁绪……都在画面上出现了。

遗憾的是没有能把运河特徵的镜头──如《话说运河》中东昌府码头系缆绳的石桩补了进去。那桩上有岁月痕迹的“缆绳沟”,如果黛玉的船在那石桩上一系就好了。

(4) 选景

苏州的园林,是举世闻名的。但在园林中拍电视,尤其是旅游旺季,那却是十分困难的。著名园子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虎丘等处,每天游客都以万计。虎丘春天,人多时可到三四万人。在这些地方拍摄电视,不但费用可观,就是那拥挤的游客,拍摄时围观起来,秩序也很难维持。

所以必须找到最理想的地方。 多亏了诗人、画家王西野兄,他对吴下名园了如指掌,与园林局关系又极为密切,经营修复,多所咨询筹划。他建议我们避开大国找小园,避开热园找冷园。

这正与导演的意图吻合,因为计划来苏州园林拍戏时,就想到这点。不能用熟园子、熟镜头,否则观众一看荧屏画面,马上会指出这是拙政园某处,这是狮子林某处……如此那就没有《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了。

因此必须找冷僻的、不大为人所知晓的小园子──这样首先找到了“艺圃”。 “艺圃”是苏州园林局新修复的一处别局风格的小园,在阎门里一条安静的深巷中。狭窄的石板深弄,是苏州陌巷的特色。过去只有行人、小轿,本世纪前期,自然也走黄包车。

但现在的汽车却开不进去,拍戏时运送演员、道具、摄像机等物的汽车,只能停在弄堂口上,大家拿着工具走进去。 “艺圃”历史上的主人,是十分有名的──这里是明代吴门画派大名鼎鼎的画家文徵明的故居。

由于年代久远,经历明、清及近代,早已几经沧桑。虽然大体格局还在,但近若干年来,早已残破不堪了。苏州园林局为了保存吴下文物,特别拨了经费,加以修复。小园由三部份组成。一座以大水树为主的庭院,一流大水池,一座假山。

水村轩窗全部开启,俯视池水,面对假山,以池水做油、山态爽朗取胜,独具风格,完全不同于吴下其他小园的幽连曲折。再者因为地处僻巷,新修之后,游客并不多,只有附近市民,每日来大水檄茶座吃茶,其他游者寥寥。

红剧组便选择这里拍了一组镜头:“蜂腰桥小红遇贾芸”、“小红遗帕”、“坠儿与贾芸谈话”等等。 电视选景,景观要曲折、要有层次。艺圃水面虽小,而水位很高;假山不大,而山脚沿水处高低石径却爽朗有致,又有层次。

镜头打出去,既非一览无余,又非过份曲折,不能看透。这里远处一个月亮门,然后沿山石路错落两三个弯,就到了一个小石桥前,也就是“蜂腰桥”了。贾芸过去,小红走来,正好眉目传情……但现场使用时,实景总要加加工,才能更显示意境。于是临时在桥边种了一株小柳树,柳条摇曳,就显出小红姑娘穿花拂柳而来的形像了──少了它,便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