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目标希特勒》用电影与史实叫板(图)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因为电影,秦王绕着梁柱躲避荆轲刺杀的糗事余音绕梁,千年未绝,从<秦颂>到<刺秦>再到<英雄>,被中国导演来了个刺杀大轮回.因为电影,希特勒恶贯满盈的罪行得以重见天日,广为传播,给狼子野心的暴徒以忠告,反倒做了一回和平大使. 或精彩刺激,或悬念重重的史实素来是电影必争之地.不过,电影对史实的改编,分寸的把握常叫人头痛,太近了,有照搬之嫌;太远了,不如自己编故事.只有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充满敢于叫板的精神,保留真实事件原有的趣味之外,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才是王道. <行

因为电影,秦王绕着梁柱躲避荆轲刺杀的糗事余音绕梁,千年未绝,从《秦颂》到《刺秦》再到《英雄》,被中国导演来了个刺杀大轮回。因为电影,希特勒恶贯满盈的罪行得以重见天日,广为传播,给狼子野心的暴徒以忠告,反倒做了一回和平大使。

或精彩刺激,或悬念重重的史实素来是电影必争之地。不过,电影对史实的改编,分寸的把握常叫人头痛,太近了,有照搬之嫌;太远了,不如自己编故事。只有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充满敢于叫板的精神,保留真实事件原有的趣味之外,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才是王道。

《行动目标希特勒》就是这样一部敢于向史实叫板的二战影片,从1944年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计划初始介入,摘取重要片段,添加秘闻线索,更紧张,更悬疑是它向史实发出的PK宣言。汤姆克鲁斯所扮演的男主角施陶芬贝格,在历史上为后备军参谋总长,是德国反纳粹运动的秘密首领,而这个组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干掉希特勒。

本片中,导演则让施陶芬贝格回归更为纯粹的行动具体实施者,而再他的背后则有更高一层的人在支持和策划着这场暗杀行动。

影片对于施陶芬贝格从最初的“追希”到“倒希”的心理转变进行了充分的交代。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看到小女儿向自己行军礼的刹那,施陶芬贝格的脸上闪现出悲恸的表情,他知道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下一代,只有尽快结束战争才能结束这个噩梦。

历史上,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前前后后共有四次,第一次计划在新军服检阅式中,由一名试穿军装的士兵把炸弹绑在腹部,与希特勒同归于尽,后因检阅式取消而夭折。电影中的把红酒炸弹,也是确有其事。1944年7月刺杀希特勒行动发展到高峰,施陶芬贝格一直将炸弹放在公文包内寻找机会,7月11日,7月15日因为纳粹三魔头(希特勒、希姆莱、戈林)并未同时在场而被迫放弃,最终的行动在7月20日得以实施。

电影中对于这前两次机会的错失匆匆带过,很快进入7月20日的终极刺杀,在这里导演加入了很多让人紧张窒息的细节,将观众带入那惊心动魄的千钧一发,仿佛希特勒就站在你的面前,炸弹就在你的脚下。

刺杀的结果影片并没有马上交代,镜头转入刻画刺杀后更加紧张的篡权行动亦带出影片的第二个高潮,

令人惋惜的是希特勒没有死,行动失败了,施陶芬贝格被枪决。然而这却是电影和历史谁也无法改变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