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普和这戏精导演对调角色,我给这片五颗星!

2017-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个乘客死了,他是被谋杀的."凶手是谁,几十亿地球人都知道.可一部已经被剧透了几十年的电影,还有必须再重拍吗? 能做到这点的,是德普一开场就领便当的这部新片--<东方快车谋杀案>. 耳熟不?耳熟就对了.自1934年1月1日出版以来,风行世界83年,其间它已5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最经典的,当然是大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肖恩康纳利.英格丽褒曼的1974年版本,这一版被当时在世的阿加莎本人热赞,唯一不满的只是芬尼没有选对波洛的八字胡. 这一次,二十世纪福克斯投下5500万美

“一个乘客死了,他是被谋杀的。“凶手是谁,几十亿地球人都知道。可一部已经被剧透了几十年的电影,还有必须再重拍吗?

能做到这点的,是德普一开场就领便当的这部新片——《东方快车谋杀案》。

耳熟不?耳熟就对了。自1934年1月1日出版以来,风行世界83年,其间它已5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最经典的,当然是大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肖恩康纳利、英格丽褒曼的1974年版本,这一版被当时在世的阿加莎本人热赞,唯一不满的只是芬尼没有选对波洛的八字胡。

这一次,二十世纪福克斯投下5500万美元,找来莎翁剧扛把子肯尼思·布拉纳复活这个诞生83年的推理大IP,阵容,金光闪闪,没个奥斯卡傍身都不好意思上车:

奥斯卡获奖者两枚——朱迪·丹奇与佩内洛普·克鲁兹;奥斯卡提名四枚——“杰克船长” 约翰尼·德普、”最美猫女”米歇尔·菲佛、威廉·达福及导演本人。

这么强的阵容+IP,这趟车,到底行不行?

烂番茄73%降到64%,MetaCritic目前8个评价综评53/100。

豆瓣7.1。不过,不失。

在莎姨的老家英国全球首先上映,首周末3天收获650万美元,不俗。

对于这部电影,很多人,并不看好。

因为它简直是——自寻死路。

一边,是强大的前作。

即使评价最差的日版,也不乏犯罪反思的神来之笔,更要命的是,关键故事情节,尤其是悬疑片的结局,已被剧透干净;大侦探波洛的形象和气质,已深入人心。

在强前任阴影下,新一代波洛探长,如何赢得观众?

另一边,则是自导自演的肯尼思·布拉纳的套路。

虽然,古典味、传统感好莱坞其他人难出其右,但他的《雷神1》、《灰姑娘》也是出名的中规中矩。

然而,我要说的是,这一次的肯尼思·布拉纳,对得起你的期待。

这不仅是德普颜值回归之作,更是近年来好莱坞翻拍片中,最见得人的一部。

不信?上车说——

我知道你给新《东方快车谋杀案》打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没推理

阿婆最为侦探迷津津乐道的神机是什么?当然是“投毒”。

身为一位出生在富足中产家庭的女性作家,阿婆所描写的死亡场景没有奇观,她擅长的,是将一则凶案抽斯剥笋一样慢慢剖开,利用指纹,烟灰,弹道等蛛丝马迹中找出凶手,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波洛大法”系列。

而波洛系列中的传世经典,又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惨案》,其中的绝招,当然是推理。

但,肯尼思·布拉纳的拍法会让你觉得,导演根本就没想过要好好拍查案。

一开场,12名演技派挨个登场,不同身份,仿佛,只是一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大探长波洛也不是上来查案的,而是来——蹭车的。

一个没人坐的座位,被探长的车长好友找到,将探长塞到了座位上。

一开场,还和德普吃着甜点聊着人生。

可是从火车脱轨德普领便当开始,故事,就向着不可抑止的方向一路狂奔去。

这一版的波洛探长,就像开了挂一样,高效、精确、不费力气,就把凶手的动机,挖了出来,厉不厉害?对于小说来说,很厉害,对于电影来说,不太厉害。

这样的破案过程,太轻易。改编,没有增加推理的精彩程度,反而大大降低了破案难度。

难道是因为波洛的天才人设?但,和神探夏洛克不同,波洛也是天才,但却是笨拙的天才。人家靠神推理,他靠——唠嗑,人家最讨厌人,他和谁都唠得熟。

如果说,夏洛特的查案过程是一次次轻易的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波洛的查案过程却是一次次苦逼的山穷水复疑无路。

但正是这样的抽丝剥茧,才能让观众饶有兴致。

而肯尼思·布拉纳的平行剪辑式拍法,却好像把这句话写在脸上,“故事和凶手你们都知道了啊,那我就不多说了”。

这种对影片情节的去“紧张感”,让近乎按部就班的推理方式,失去了波洛系列最经典的魅力——

唠嗑式推理。

作为一部悬疑片,影片抽了丝,剥了茧,但却并没有将案件每一个细枝末节的碎片,通过推理联成一体。

那你可能要问了,推理都不拍了,肯尼思·布拉纳到底在拍什么?答案就是,找一群真正的演技派,再找个理由让他们——飙戏。

除了肯尼思·布拉纳把波洛演成福尔摩斯我不同意,其它表演都值得奋力打call

首先指出肯尼思·布拉纳做的不好的地方,群戏,不精彩。

什么意思?找一群奥斯卡级大咖,群戏还不精彩,这部戏,难道不是毁了?

但我说的群戏,是对比1974年经典版的群戏,别忘了,那部戏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最精彩的杰作是哪一部——《十二怒汉》。

他拍群戏,找来的,是肖恩·康纳利、理查德·威德马克、英格丽·褒曼、劳伦·白考尔、安东尼·博金斯、约翰·吉尔古德、让-皮埃尔·卡塞尔这些当时英美法一线演技派,脚本,还是阿婆的,它不成经典,谁成?

相比之下,肯尼思·布拉纳的新版,群戏就没那么炸裂。

但,这并不是说,这部戏的表演,不精彩。正好相反,一旦从群戏回到独角戏,或者对手戏,这些当今影坛的戏骨,怎么会,轻易输掉这场演技隔空对抗赛?

快60岁的米歇尔·菲佛,绝对是影片演技的高光。

首先是风情,那种骨子里的优雅,才真正演出了,什么叫美人在骨不在皮。可以当外婆的年纪了,还有这么强的吸引力和存在感,太厉害了。

你可能会说,风情而已,到处都有,对不起,荧幕上常见的,那叫风骚,这种超越性感的韵味,才叫风情。

但更厉害的,是风情背后的,演技张力。

绝对别错过,那场她拿着枪对准自己的时候说出:时间与法律无解,然而爱与正义却有解。配着片尾她唱的Never Forget,那种意犹未尽啦,我的天,才真正告诉你什么是演技——

就是这个角色的表演传递出一种如此强大的说服力:你明知道她犯法、杀人,但是你心里会想,这是因为德普演的那家伙该死啊。

至于你们最爱的德普,则是终于一回把演技和颜值都找了回来。

其实什么鬼马呀兰花指啊,都是后来的德普,当年演正剧的德普多出色,你们只是忘记了而已,这一次,德普只是在一个没什么好发挥的角色里,演出了角色的笑里藏刀式的风骚,你们就尖叫成这样了,我只能说,真正的演技派,就是把一条尸体都演出故事。

当然,就像之前说的,这部戏的群戏,相对平庸,所以群戏多、独角戏少的演技派,普遍发挥的马马虎虎,比如朱迪·丹奇(1999年的最佳女配)和佩内洛佩·克鲁斯(2009年的最佳女配角)。

尤其是佩内洛佩·克鲁斯,不知是角色本身还是演绎问题,远不如1974版英格丽褒曼拿到奥斯卡女配角的角色亮眼。

就连威廉达福这么牛的演员,都没留下什么记忆点。

但这些其实都还好,最大的问题,其实出了男主角身上——肯尼思·布拉纳饰演的波洛探长。

这样的结局,两个字——浓,重。

味道变了?

其实,没变!或者说,两种结局处理,两种相反的对待法律的态度,其实是殊途同归。

《东方快车谋杀案》之所以成为阿婆经典中的经典,不仅在于那个令所有人“哇”出来的反转结局,更在于结尾处对所谓“正义的复仇”,进行的探讨。

所有的凶手,都与一场不义的绑架案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他们痛恨凶手,又苦于没有证据,所以采用这种天衣无缝的方式来复仇,谁知道波洛登上了他们的列车。

“正义的复仇”是否正义,才是这个故事生生不息的原因。

电影的结局,你接受吗?未必!因为正义的复仇到底是否正义,可能永远未必有正确的答案。

但好的电影从来不是给出答案,而是引出一个好问题。

而只有在电影院,我们像当事人一样,在被雪地封闭的东方快车里体会正义复仇者的仓皇恐惧。我们才会在这个人人忙着剁手的时代里,做一回思想的芦苇。

没错,《东方快车谋杀案》才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一个爱抢戏的导演,最后免不了抢了所有人的戏,但即使肤浅,它依然在一个人人赶快车的时代里,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经典电影的时代,完成了一场过时的慢思考。

所以,《东方快车谋杀案》被拍烂了?真没有!我只是可惜,肯尼思·布拉纳终究没能还原那个磨磨唧唧谈僧一样的波洛探长。

而今日好莱坞最能把波洛探长演好的,就在这部戏里——德普。

这个家伙,上了五次贼船都不死,坐了一次火车就挂了,这件事,多不合理?

听说,《尼罗河惨案》拍不拍,全看这一部的票房。如果真有《尼罗河惨案》,我只有一个建议:导演,和德普对调一下角色试试看?

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角色,几乎就是演技派公认的烫手山芋——除了最经典的剧版。

1974年版本中的 阿尔伯特·芬尼是胡子拖了完美演技的后腿。

2001年美国CBS电视台拍摄的章鱼博士版本和2015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拍摄的两个版本的电视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则普遍被认为是不成功。

2010年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找到英国老戏骨戴维·苏榭饰演波洛,结果依然被diss地很惨。

说到底,珠玉在前。

而这一次肯尼思·布拉纳的选择是:既然珠玉在前,索性另起炉灶。

很多媒体报道了,肯尼思·布拉纳光挑选材料以及浆胡子就花了三个月。而为了重现波洛的口音,布拉纳研究了27种不同的比利时口音的录音,更聘请方言教练上了每周三次、长达数月的语言课。

结果呢?胡子、发型、服装、动作特点都像了,但这个角色,不是波洛,而是被演成了——假扮成波洛的福尔摩斯。

小说里那个磨磨唧唧一个小事跟你聊一宿的胖侦探,不仅亲自上阵飞檐走壁,更动不动放声大笑。更大的问题是,之所以波洛系列的配角一个个比主角都抢戏,就是因为主角被塑造成了一个善于被人抢戏的角色,而肯尼思·布拉纳活生生演出了一个福尔摩斯,群戏,变成了独角戏,这种天才设定,不仅伤害了人物,还伤害了群演。

那为什么,我还要为抢戏差点抢毁了一部戏的肯尼思·布拉纳打call?

就冲肯尼思·布拉纳的“守旧”,也不该把电影一棍子打死

肯尼思·布拉纳真是我见过的,当世最古典的导演了。而整部电影最宝贵的,或许正是这种遗世独立的——守旧。

这是一部65mm胶片拍摄的2D电影。近些年,还在坚持65mm胶片拍摄的,昆汀的《八恶人》算一部,诺兰的《敦刻尔克》算一部。

但肯尼思·布拉纳坚持用胶片再造这部经典。外景,必须是实拍。

说到底,这个钟爱莎翁剧的人,是一辈子活在了过去那个年代,他走不出来了,也没想过走出来,也只有这样一个老古董,才能拍出当年老版的——味道。

你可能说,味道是个什么鬼?

但电影的味道,就藏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镜头、细节里。

这部电影的味道,首先来自于时间感。

但这种时间感,不是好莱坞大片中那种争分夺秒的时间感,而是一种,时间的焦灼。

一群人暗中配合,互做伪证,一切仿佛天衣无缝。大雪封道,一旦到站,所有人各奔东西,要找出凶手难如登天。

从影片第一声尖叫开始,就仿佛听见怀表秒针滴答滴答快速向前行进的声音。

其实《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个节拍器,标示出时间的刻度——火车、雪景、人物命运,快与慢,纠缠环绕,将电影时间的绳索,不断拉紧。

肯尼思·布拉纳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故事性,他拍的是情境,是韵味,让你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

坐在火车上感受这12个人的焦灼,以及波洛气定神闲之间找出凶手背后时间的紧迫感……

另一种味道,来自于空间。

为了与时俱进,肯尼思·布拉纳将镜头从当年成本124万拍出的火车对话,推到了室外雪地、高空对决。

由内而外,影片的空间,变了吗?看了那场最后的晚餐式的结局戏构图,你就知道——

没有!导演只是将广阔的雪地、变成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密室。

正是这个密室,将众人安置于一个谎言与真相高度对立的封闭环境。

第三重味道:节奏。 在发现德普角色死亡的一幕中,导演用了将近 3 分钟的俯视镜头。镜头,缓缓从波洛、医生和列车员的头顶切入,直到波洛答应侦查案件,镜头才从车窗外接入正题。典型的,上帝视角。

一切,还是当年那种不疾不徐的味道。

当整个好莱坞大片都坐上了现代化快车,肯尼思·布拉纳却还延续着老实火车的节奏,但这种节奏,对于这个阿婆的老故事,才是最对的。

最后,要说一说电影的主题。这,也是阿婆这部经典,最重要的味道。

别急,先看看原著中的结局。

她(指赫伯德太太)说,“一切你都已经知道了,波洛先生。你将怎么办呢……我倒乐意,我一个人就戳了他十二刀……社会已经宣判过他死刑;我们只不过是执行判决而已。然而,并没有必要,宣布所有这些人都有罪。”……“当然同意。”康斯坦丁大夫说。“至于医学方面的证据,我想──呃──我可以作一、二处奇妙的修改。”“那么,”波洛说,“由于结论都已经摆在你们面前,我可以荣幸地告退了。”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阿婆,放了仗义杀人的凶手一马。

这个结局,两个字——轻,淡。

本片中呢?布拉纳开启了一段莎翁剧式的表演,愤怒甚至崩溃地责备众人:“法律有漏洞时,需要有思想有责任的人去完善它,而不是利用它!” 大段大段的台词,每一句都在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