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许广平的惊世忘年恋(图)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4年12月9日,鲁迅购得<芥子园画谱>三集,是上海有正书局的翻造本.原刻难得,翻本无胜于此者,鲁迅以此赠妻子许广平,并题诗一首,云:十

1934年12月9日,鲁迅购得《芥子园画谱》三集,是上海有正书局的翻造本。原刻难得,翻本无胜于此者,鲁迅以此赠妻子许广平,并题诗一首,云: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再十年的1946年10月,许广平写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道:

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这一诗一文,包含着两人多少辛酸血泪,多少相爱相知,多少生死情谊!亦可看做是鲁、许《两地书》的延续!

鲁迅说:"《两地书》其实并不像所谓‘情书’,一者因为我们通信之初,实在并没有什么关于后来的预料的;二则年龄、境遇都已倾向了沉静方面,所以绝不会显出什么热烈。""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

"学者王得后先生在《‘两地书’研究》①?一书中指出,《两地书》不是所谓"情书",却是别具一格的情书,很有风格的情书。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原信现存一六○封,其中鲁迅致许广平有七十八封;许广平致鲁迅的有八十二封。

收入《两地书》的是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致许广平的六十八封;许广平致鲁迅的六十七封。《两地书》是1932年11月编好的,因此在这之后有十八封来不及编入,而真正在这之前有而没编入的只有六封半。

王得后先生曾就原信与《两地书》的文字作校读,指出他们在编定《两地书》的时候,对原信做了许多增删修改,特别是许广平的信,文字的修改很多,有的信常常是整段整段地删去。但却也不是为了藏匿什么隐私,因为所谓隐私的东西,原信中一点也没有。比起《两地书》来,原信自然更丰富,更生动,特别是有更多的细致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但《两地书》却更准确、更精炼。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生于1898年,比鲁迅小十七岁。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课,就在这里认识了许广平。许广平长得身材高大,而且总是坐在第一排,尽管如此,鲁迅对这位外貌并不太出众的广东姑娘,并不会有很深的印象。

而许广平多年以后这样回忆道:"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著,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

一向以为这句话有点夸大,看到了这,也就恍然大悟了。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弯上,衣身上许多补钉,则炫著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

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钉。人又鹘落,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钉,也遮盖不住了。一句话说完:一团的黑。那补钉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眼耀人。小姐们哗笑了!

‘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也许有人这么想。讲授功课,在迅速的进行。当那笑声还没有停止的一刹那,人们不知为什么全都肃然了。没有一个人逃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讲之外,拿出什么东西来偷偷做。

钟声刚止,还来不及包围著请教,人不见了,那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著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的暖气。不约而同的大家吐了一口气回转过来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延续了一年多,直到1925年3月,由于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他们之间才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才有了突破。

传记作家伊妮说②,其实在这之前,许广平曾和一位既是同乡又是表亲的青年李小辉相爱。李小辉原是想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因为错过了考期,便进了北京大学。在经过一段短暂时间的相处后,两人的感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幸的是不久许广平被传染得了猩红热症,李小辉因经常来探视许广平,也被传染,结果是许广平得到痊癒,而李小辉却不治病亡。

这个意外的噩耗直如晴天霹雳一般,几乎将许广平震懵了!因为这是她的初恋,也是她第一次勇敢地追求婚姻自由,然而这一切都幻灭了,她沉浸在一种无法自拔的巨大悲痛中,有一段好长的时间。

事隔18年,许广平还这样回忆着:"到了第十八年纪念的今天,也许辉的家里早已忘了他罢?然而每到此时此际,霞的怆痛,就像那患骨节酸痛者的遇到节气一样,自然会敏感到记忆到的,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净的心,永远没有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