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绍兴 马致远生平及作品介绍

2017-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 元代杂剧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散曲作家张可久作[双调·庆东原],称马致远为先辈.张可久生于12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 元代杂剧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散曲作家张可久作〔双调·庆东原〕,称马致远为先辈。张可久生于1270年左右。马致远的生年当在1250年左右。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马致远作有〔中吕·粉蝶儿〕“至治华夷”套曲,但1324年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序》时则已去世。

他的卒年当在1321~1324之间。马致远早年也曾追求功名,但未找到出路,约在大德年间,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在杭州时与散曲作家卢挚(疏斋)唱和。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创作,负有盛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两剧至迟在至元末年即已传唱。元成宗元贞年间,他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以及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撰《开坛阐教黄粱梦》。所作杂剧15种,今存7种,除上述3剧外,还有《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搏高卧》 4种及《刘阮误入桃源洞》第4折残曲。

马致远又是著名的散曲作家,现存辑本《东篱乐府》1卷,计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

据明吕天成《曲品》及清张大复《寒山堂新订九宫十三摄南曲谱》等书记载,他还著有南戏《牧羊记》,与人合撰《风流李勉三负心记》、《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以上两剧失传),是否可靠尚待考订。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马致远的《荐福碑》写书生张镐穷途落魄,寄居荐福寺中。庙寺碑为颜真卿手书,本可拓印后卖钱,作为进京的川资,不想又被暴雷击碎。这就叫“半夜雷轰荐福碑”。剧本取材于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借题发挥了元代儒生抑郁不平之气,也宣扬了穷通得失皆由天命的思想。

《青衫泪》借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描写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穿插了由于商人干预而造成的纠葛。这样的戏剧冲突在元杂剧中较为多见。这两部剧本分别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对现实社会有所抨击,同时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都是演述全真教的度脱故事,分别写汉钟离在邯郸路上度脱吕洞宾,吕洞宾在岳阳楼度脱柳树精,马丹阳在甘河镇度脱屠夫任风子,最后都成正果。《陈□高卧》是叙写隐士陈□不受功名利禄和美色诱惑的故事。

陈□也是全真教尊奉的仙人。全真教初起于北宋末年,盛行于金、元,是道教的一个支系,并吸收了佛教经典和儒家学说,倡导“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

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隐身避世的一个归宿。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思想倾向与全真教教旨相当合拍。他主张逃避现实,提倡修道登仙,自然是消极和荒谬的,但他对当时不公正的社会现实的暴露和谴责则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是不可忽视的。

马致远诸剧贯串着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如《汉宫秋》中对文武百官的谴责:“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指斥他们不过是一些“忘恩咬主贼禽兽”。《荐福碑》则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则这有银的陶令不休官,无钱的子张学干禄。

”《黄粱梦》抨击了当时险恶的世风:“如今人宜假不宜真,则敬衣衫不敬人。”马致远在作品里所赞颂的是一些儒生、道士与隐者。

马致远的思想在元代文人中是有代表性的,对于后世也有影响。他对是非不分、贤愚不辨的社会现象感到愤慨,乃至陷于绝望的境地,于是便企图从修真养性、隐居乐道中寻找精神寄托。

他的消极情绪是很明显的,但在悲凉的思绪中,回荡着难以遏制的激愤,这就给他的作品带来豪放的气势。马致远的艺术才能,在元、明时得到很高的评价。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关、马、郑、白”并提。他擅长悲剧性抒情,情调凄凉、悲愤,曲词典雅清丽,功力很深。马致远语言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成为元杂剧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曲在元代前期作家中成就很高,向为后世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