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英回国 《许世英回忆录》为何“错误百出”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坐看云起·   许世英意在求名,另有人回忆造假则是为了谋利    <许世英回忆录>为何"错误百出" 黄波/文    如果清点中国近

    ·坐看云起·   许世英意在求名,另有人回忆造假则是为了谋利

    《许世英回忆录》为何“错误百出” 黄波/文

    如果清点中国近代政坛上的“不倒翁”,生于1873年卒于1964年的许世英(字静仁)肯定要算一个,此公清末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从此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北洋政府时期出任过国务总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一度担任驻日本大使,其人生经历堪称一部传奇。

    1960年,由许世英口述、冷枫记录的《许世英回忆录》在台湾《人间世》杂志连载,后来《人间世》将《许世英回忆录》辑成单行本发行。以这样一位人物,晚年回顾平生撰成一部回忆录,其价值之大原本不言而喻。孰料回忆录连载过程之中,就有人给其送了一个恶评:错误百出。

    送出这句恶评的还不是别人,而是据许世英自称敦促其写回忆录的胡适。胡适敦促许世英写回忆录一点儿也不奇怪。1933年,胡适在自己的《四十自述》序言中写道:“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

”正由于胡适“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所以像蔡元培、张元济、熊希龄等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是胡适劝说写自传的对象。许世英拥有不平凡的人生阅历,胡适敦促其留下一部回忆录,而且对这部回忆录抱有很高期待是再正常不过了。

    胡适很快就失望了。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在1961年5月20日有记事曰:

    下午,胡钟吾送来许世英的一封信,是请先生替他的《双溪诗存》题签的。先生告诉胡钟吾:“一个人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记忆的事情都错误了,这是必经的现象,所以许静老回忆录错误百出。”

    同年5月23日又有记事曰:

    先生昨夜写给许世英的信,还未发出,今天上午得了瓦德西到北京的正确日期,于是补写了一段就发了。全信是:“……《回忆录》第五期,我最近始得读,其中汪精卫案,两次提到慈禧,有她在供词上批的话,其时慈禧早已死了。

又其中赛金花一案,前面泛叙赛金花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以后’一大段,全是无根据的野史。……瓦德西到北京很晚,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瓦德西还没有到中国。……您的回忆录,将来定有人视为史实,故我的朋友们都愿意替您做点检书的工作,想能蒙原谅宽恕吧!”

    除了胡适指出的部分,《许世英回忆录》的讹误还有不少。如书中记载,戊戌六君子行刑时,许世英“奉派监斩”,又称刘光第是他的把兄,要其监斩把兄,精神上无法承受,故而将差事推脱了。但众所周知,杀六君子当日真是“天大的事”,清廷怎么会派一个七品小京官去监斩?史料记载,当年监斩者是贵为军机大臣的刚毅,这都是许世英回忆录不实的证明。

    要一个人回忆平生有见必录、有闻必录几无可能。理想的回忆录是其毫无讳饰,然而做到这一点太难,退而求其次,起码要求其不提供假材料。可惜,许多回忆录连这样的标准也常常达不到。

    《许世英回忆录》何以错误百出?胡适说是其年纪大了,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屡屡把没做过的事派在自己头上,恐也有另外的因素。史学家李宗侗比胡适年少,他的批评就不那么婉转了,直言许世英“不免有些吹的地方”。

    许世英意在求名,另有人回忆造假则是为了谋利,德龄公主关于慈禧和晚清宫廷的回忆录就是如此,那是作者出国后为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量身打造的,因为有一点真实的影子再加上绘声绘色的编造,居然成为畅销读物。

    “您的回忆录,将来定有人视为史实”,胡适的预测完全正确。对今天历史研究者来说,这句预测更像是一句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