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瑛的祖父 海外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祖国和文学是我心中挚爱

2018-03-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生的苦辣酸甜.得失悲欢,都会随着时光消逝,永不磨灭的,只有攥在手心里的--祖国之恋."中新社,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三代华侨世家的陈慧瑛

“人生的苦辣酸甜、得失悲欢,都会随着时光消逝,永不磨灭的,只有攥在手心里的——祖国之恋。”

中新社,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三代华侨世家的陈慧瑛,祖籍福建厦门,十几岁时随母亲返回祖国故乡。她的外祖父是新加坡知名爱国华侨、富商洪镜湖,父亲是与当时侨居新加坡的作家郁达夫为知交的诗人陈文旌。

陈慧瑛3月29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忆,“幼年,母亲教给我的第一个词,是写在手心里的‘中国’两字;外祖父教给我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辈的教育和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在陈慧瑛的心里埋下深深的种子。

离开新加坡前,陈慧瑛的外祖父将珍藏多年的晚清画作《墨梅》交给她,并嘱咐:“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1967年,陈慧瑛以优异成绩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但不幸赶上十年浩劫。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陈慧瑛,从厦门岛被发配到太行山,当教师、做农民,从优越的富豪之家进入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经历这样的生活落差,这种苦涩是旁人无法想象的,”陈慧瑛说。在太行山生活的6年时间里,不断有海外亲友劝陈慧瑛出国,“世界那么大,何处不可留,为什么非把自己禁锢山中?”

可陈慧瑛相信,人生没有过不完的严冬。况且,既然自己学无所用,又何必过于执着?在危难的岁月里,也要坚定地与祖国同在。

偶然的一次经历,陈慧瑛发现太行山藏了整整一窑洞的书。利用这段期间,陈慧瑛通读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资治通鉴》、《周易》等传统名著,“是深邃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陪伴我度过了那段离群索居、寂寞困顿的艰难岁月。”陈慧瑛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回到厦门的陈慧瑛,先后在教育系统、《厦门日报》工作,并出版《梅花魂》《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等多部文学作品,获得众多国家级奖项。

作为先进归侨知识分子,陈慧瑛后又从事侨务工作,并连续四届担任厦门市人大侨台外事委员会主任,并兼任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

如今已经退休的陈慧瑛,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到各地采风。今年1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最新散文集《有一种爱叫永远》,30万字的内容,跨度30年的时间,收集整合了陈慧瑛描写故乡厦门的山川、人物,特别是侨、港、澳、台同胞对祖国、对厦门特区的贡献、故事。

“这本书写的是乡缘、乡魂、乡愁,”陈慧瑛说:“这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爱,是永恒的、最血浓于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