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观后感 观《晏阳初》有感的作文

2017-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晏阳初传>读后感 了解晏阳初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年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节目介绍了他,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我兴趣的不是别的,就是他致力于

《晏阳初传》读后感 了解晏阳初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年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节目介绍了他,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我兴趣的不是别的,就是他致力于农村社会改造,这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得的。最近抽空借阅了《晏阳初传》,更加加深了我的印象。

读罢此书,我首先感到的是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纵观中国从古至今的文人学子,无不踏着“学而优则仕”的脚步坚定前行,就像晏阳初的许多同辈人,不是留居国外,就是回国发展,且多是居于社... 展开 小霜ob19 2014-09-21

《晏阳初传》读后感 了解晏阳初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年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节目介绍了他,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我兴趣的不是别的,就是他致力于农村社会改造,这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得的。最近抽空借阅了《晏阳初传》,更加加深了我的印象。

读罢此书,我首先感到的是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纵观中国从古至今的文人学子,无不踏着“学而优则仕”的脚步坚定前行,就像晏阳初的许多同辈人,不是留居国外,就是回国发展,且多是居于社会上层。

像晏阳初这样埋身于中国最底层百姓,为他们服务,实在凤毛麟角,值得称道。 晏阳初总结中国贫弱的根本在于占这个国家人口80%以上的普通大众存在致命缺陷,就是“愚、穷、弱、私”。千百年来,国家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百姓终日只像一工具般在田地劳作,毫无自己的思想;因为穷困,小病苦捱,大病等死,农村的健康状况一向毫无保障;以血脉为唯一联系的家族制度使得人们只顾一己之私利,不顾集体国家之大利;正因为以上原因,生产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民长期处于与穷苦的挣扎中。

而统治阶级则乐于看到这一现象,人民处于半饿不饱的状态,正是他们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社会于是长期停滞不前,表面上是超稳定,实质上酝酿着巨大灾难。 晏阳初针对了国民“愚、穷、弱、私”的特点,提出四种教育,并且连环运用,它们是:“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文艺教育旨在开民智,教授普通民众最基本的文字,使其由瞎而明,然后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例如戏剧、话剧表演,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潜力;生计教育即是在农民懂得初步常识后,教授他们具体的农业知识,以提高产量,改进他们的生活品质;卫生教育即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强健农民的体魄。

公民教育即培育农民的现代精神,培养他们爱乡、爱县乃至爱国,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这一点我觉得尤其可贵,开创了中国千百年来未有之先例。

我特别细读了定县实验这一段,在1930年代的中国,时局动荡,兵荒马乱,晏阳初和他的同事在华北一普通小县开展这样的四大教育,实在难能可贵。

而六年的实验得出了可喜的结果,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旧式乡里的新型农村,要不是日寇入侵和后来的内战,晏阳初的实验一定能在全国范围广泛施行。

定县实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广大的普通百姓中蕴涵了巨大的能量,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人力资源被严重浪费,想我中华十三亿大众,如果充分利用,不可限量。 由此联想到如今的“三农问题”。农村发展缓慢,是改革的一大瓶颈。

前任总理朱鎔基更对此深表遗憾。可见这个问题是困难重重。中国的农村,数千年来都是扮演奉献者的角色,近20年来,更是主要的改革成本的支付者。 收起 小霜ob19 201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