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先知与田家英 1956年 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回家乡调查始末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6年农历正月初十.成都.四川省委招待所.一辆华沙牌轿车和两辆北京吉普,悄悄地从招待所的大门鱼贯而出,驰过几条大街,就上了一马平川的川藏

1956年农历正月初十。成都。四川省委招待所。

一辆华沙牌轿车和两辆北京吉普,悄悄地从招待所的大门鱼贯而出,驰过几条大街,就上了一马平川的川藏公路。坐在轿车里的一个中年人沉醉在这片迷人的春色里,没有注意到身边的那个年轻人,正在吃力地揣摸自己。

这个24岁的年轻人,就是双流县永福乡党总支书记段象印。今天,他奉省委领导秘书史立言之命,陪同这位北京来的“田主任”到自己的乡里一个叫“高墩子”的地方搞农村调查。史秘书特别强调要他“注意首长安全”。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年轻的乡党总支书记,第一次坐上这样的高级轿车,第一次陪同北京来的客人,禁不住悄悄打量起这位“田主任”来。

田主任是大干部?不像。看他的年龄,比自己大不了多少,而且衣着太简朴,虽然头上戴顶黄呢帽,身上穿了件黑呢子大衣,可是你看他脚上那双军人穿的宽口布鞋,都已经破旧得露出了大拇指,哪个大干部会是这副模样?可他也不像是一般干部。

他带着秘书,还带着保卫,保卫身上别着“硬家伙”。一般干部哪能有这样的待遇?

车过双流,在白河边停住了。白河上的木桥因年久失修,已经不能通车。田主任让车停在县委,和大家一起步行前往4里外那个叫“高墩子”的地方,说那里是自己的老家。

“高墩子”早已不见那鲤鱼脊背一样的“墩子”,四处是平畴沃野,翠竹农舍,一片典型的川西坝子风情。段象印将田主任安置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小憩,自己就跑开了。好一阵,他才气喘喘地跑回来,为难地说:“田主任,这一带没有姓田的。”

田主任笑笑,没说什么,随大家一起回到县委。直到吃晚饭的时候,“秘密”才公开了。原来这位田主任,就是共产党的“秀才”,毛泽东的秘书,后来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田家英。

田家英早年不姓田,而姓曾,叫曾正昌。父亲在成都帘官公所街开了个中药店,有4个孩子,田家英是老幺。3岁时,家英失去了父亲,9岁又死了母亲,母亲就葬在老家——一个叫做“高墩子”的地方。母亲在世时,十分疼爱田家英,每到清明节,总是要带他从成都回到老家吃“清明酒”。

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家境困难,哥嫂对他又不好,家英在13岁就辍了学,走上了卖文求生的生涯。抗日战争爆发时,田家英年仅15岁,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崭露头角,不久就在地下党的介绍下,和几个好朋友一起,于1937年11月,离开成都到了延安。

20来年过去了,他跟随毛泽东,整天忙于国家大事,一直没有回来过,老家在他的记忆中留下的只有“高墩子”3个字。至于这个“高墩子”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也说不上来。省委的有关同志费了好大的功夫,最后才从双流县委第一书记叶开业那里得到准确答案。

说到这里,田家英感慨地说:“我这次回来,一是调查农业合作化情况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二是看看我的故乡,三嘛,是寻找我家里的亲人。我是曾家的一个不孝之子,20年前,我与家人不辞而别,以后再也没有给他们一个字的音信,自问有愧于亲人。我小时候很苦,帮人家拉过板车的‘飞蛾’,也在药铺里当过‘抓抓匠’……多年来的工作习惯,我不大愿意向别人谈起我自己的身世,希望你们为我保密。”

段象印愣住了。田家英,这是他多么崇拜的一个名字啊。他看过田家英写的文章,知道他在党内的特殊身份,可刚才他为什么不说呢?大凡在外面当了大官的人回来,总离不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8个字。可是田家英这么大的官儿,回来还要人家替他“保守秘密”,真是的……。

段象印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留下一句“田主任,您好好休息!”后便操起一辆自行车,飞也似地朝着永福乡四村一个叫“李家巷子”的院子奔去。田家英要找的亲人,段象印在李家巷子找到了。他虽然没有暴露田家英的身份,可是他决心要让敬爱的田主任不再一路走回老家。他亲自督阵,派人连夜砍树搭桥,填坑补路。他要让那辆华沙牌小轿车,一路开到亲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