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船头的瞭望者 [原创评论] 记者 做一个让人尊敬的“瞭望者”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记者节到了,还是会想到美国着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的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发出警告。”“瞭望者”是对记者角色、职业特点的精辟概括。

为了让新闻监督释放出更卓越的震撼力和洞察力,我们更要成为让人尊重的独立的瞭望者。

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人们对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强,记者,作为信息的来源和制造者,职业责任也越来越重。记者已不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传播新闻的职业,它更是在记录社会,传承历史,以笔为枪,以报纸为战场,传达出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责任、社会正义,以及义无反顾的“扒粪者精神”,成为当之无愧的公共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发展的“责任齿轮”。

所以,面对任何丑恶现象,不良事物,只要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造成了伤害,记者就应该敢于报道、真实报道,不惧恐吓威吓,更不被糖衣炮弹击中。

只要记者胸中时时刻刻激荡着对社会和崇高责任的敬畏和敬仰,不为诱惑所动,不为艰苦所惧,坚守人格独立、职业独立,我们的瞭望,就能穿越物欲的迷雾、利益的尘埃,抵达真相和正义,给社会带来积极推动力。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市场化的冲击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和公共形象也受到了物化和市侩污染。“有偿新闻”成了某些记者的拿手好戏,新闻监督力、“无冕之王”蜕变出了社会化的“新闻权力”,动辄对被采访人吃拿卡要,变相要挟等,已经不是新闻了,比如《新快报》的陈永洲的“收钱发稿”,交易取代了真相,物欲取代了善美,记者——这个受到尊敬的职业,也逐渐受到了公共质疑。

记者节到了,社会更应将这个节日当做一个自我反思、自我纠错、努力补缺的节日。看看我们的职业行为中,有没有物化行为,有没有职业角色蜕变,有没有成为“孔方兄的奴隶”,尤其在和利益、权力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的新闻瞭望能力还能否做到独立、坚韧、不为强权所压,有没有让“扒粪者”的角色有所贬值、变质等。

如果有,请让我们将公共责任感、新闻责任感以及真相敬畏感,重新扛上肩头,进行有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切除内在的那种“小”和“自私”,正如新闻前辈张季鸾所言:“我们同人都是职业报人,毫无政治上、事业上甚至名望上的野心,就是不求权,不求财,并且不求名……因为一个报人若只求卖虚名,得喝彩,有时要犯严重错误,甚至殆害国家。

”“报人的职责是在谋人类的共同福利,不正常的自私也是罪恶。”为天地立言,为生民请命,成为合格的、独立的、受人尊重的瞭望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