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我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淦昌(1907~1998),1925年考取清华理学院,1929年成为清华大学新学制的第一届毕业生,从此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曾两次与诺贝

王淦昌(1907~1998),1925年考取清华理学院,1929年成为清华大学新学制的第一届毕业生,从此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曾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9月18日被国家追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大师,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7年11月19日发现的小行星,2003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王淦昌星”。

小荷才露尖尖角

1925年初秋,在清华校门口新生报到处,一位新生对主动引领他去宿舍的同学说:“谢谢!我叫王淦昌。”那位同学说:“我在签到处看到了,你来自江苏,今年18岁。我叫陶葆楷,比你大1岁,是前年进校的。”王淦昌边走边说,“清华园是一个大花园。”“她还是一座培养人才的科学殿堂!”陶葆楷自豪地说。

王淦昌起初迷上了化学,可听了叶企孙先生的普通物理课感到更有意思。分科考试后,他如愿以偿地进了物理系。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科学馆、图书馆是他最神圣的去处,课外时间大都在这里度过。他连星期日的晚上都想在这里过夜,直到管理人员来把他赶走。

1929年夏,王淦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吴有训教授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将他留下做助教。他的第一项研究是“测量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在1929年11月到1930年4月的半年时间里,他春节也没有回家,一天不漏地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写出了《北平上空大气层的放射性》的论文,初次展露出科研的才华。1931年吴有训亲自将此文译成英文,以《大气中的放射性和北平气候》为题发表在清华大学论文集上。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时正值发现中子的前夕,有一天他听了用α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很强的贯穿辐射实验报告后,产生了疑问,两次向导师建议重复这一实验,可惜导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英国的查德威克获悉后,即按王淦昌的设想进行实验,终于证明了中子的存在。中子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查德威克由此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