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锡浮山村人 卢嘉锡祖籍地浮山村志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简介:卢嘉锡先生祖籍地浮山村浮山小学大楼(近照详见图片1.2.3)顶部"浮山小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卢嘉锡先生亲笔题写(详见图片4)的.

简介:卢嘉锡先生祖籍地浮山村浮山小学大楼(近照详见图片1、2、3)顶部“浮山小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卢嘉锡先生亲笔题写(详见图片4)的。“科学富国、教育兴乡”也是卢老先生为教学大楼落成时的题词(详见图片5)。1995年11月19日卢嘉锡女儿卢葛覃回乡省亲时在浮山小学与全体小学老师合影留念(详见图片6)。图片6之后是卢嘉锡先生祖籍地浮山村志中教育概况全文。

卢嘉锡先生祖籍地来源:历史新闻汇总:卢嘉锡先生祖籍在坎市镇浮山村

        卢嘉锡先生祖籍地浮山村志

十一、教育概况

    本村素有“人杰地灵,书香门第”之美称。的确,自古以来,浮山历代人才辈出,古有品学兼优、官居二品的卢观成;今有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等代表人物。在这占全镇人口只有5-6%的小村庄,现有党政企业工作人员150多人,教师70余人,医生15人,占人口的比例居全镇的首位,至于旅居外地工作的浮山人,粗略算算,遍布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尚健在的获高级职称或职务者不少于56人。

目前尚在重点大学深造的也不少,如西安大学研究生卢秀春,清华大学研究生卢华昌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历代浮山人的重视教育,尊重人才,注重智力投资分不开的,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道理就在这里。

早先,浮山祖辈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已有认识,有不少家庭送子女到外地求学,有的还聘请家庭教师教育孩子。清乾隆初年,卢祥图在石令口办起了第一所私塾学校——“劝学馆”,随后下角的仿桂堂和乐耕堂也相继办学。特别是乐耕堂的卢观成,他独资办学,并允许邻村小孩免费寄读,从乡内外选聘优秀教师来任教如邑内著名人士阙廷增(三堡人)受聘任教多年,深受学生爱戴,也深得观成与乡民的信任和尊重,树立了私塾学校的楷模。

在其影响下,到十九世纪末,村上各角落也有私塾学校,如上角的宏通学校,中角、下角的德盛堂、麟书堂、尚德堂等,可谓兴起了“私塾潮”。

聘请了当代秀才卢奎彩、展臣、成材等来执教,培养出不少精干人才,为以后兴办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形势的发展,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本县一些乡村开始办起新式学校。浮山有识之士卢友臣、卢勋堂等人认识到兴办学校的重要性,经多方筹备,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立正原小学堂(以开基祖正原公的名字命名。

“正原”系县尹公之长子,号浮山。民国后改名正原小学校,即浮山小学前身),校址设在听涛山房(其间1929年曾迁至茂洪老屋),卢友臣出任学堂董事会主任、名誉堂长,卢勋堂为首任堂(校)长兼任国文,算术教学。

为了办好学校,还在外乡聘请骨干教师,如高陂的黄雨池,廖子扬、廖壮颐、吴如川等。办学经费、教师工资由各房公太的公烝和学生的学费解决。并设立了“儒资”(奖学基金)鼓励儿童读好书。

虽校舍简陋,但课程按新式学堂规章逐渐开设国文、算术、格致(即自然常识)、体育、美术、音乐、手工艺等科。教学资料,教具逐年充实,1915年从上海购进了留声机及赵元任教授(美籍声学博士,国语老注音符号发明者)的国语注音字母教学留声机片和教学课本。

勋堂校长亲自带领全体教师刻苦学习,掌握国语(普通话)并应用于教学中。1918年勋堂校长亲赴抚市骊龙坑拜师学习珠算,随后增加了珠算课程。高年级还开设了英语课,由本村卢垣喜(复旦大学学士)执教,(后因其受聘于德国谦信洋行而停设该课)。

这些课程设置,领先了邻近乡村小学。为浮山人往外求职、经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在“池口坝”及后龙山开辟了操场,开设有蓝球、排球、单杠、双杠等项目。体育活动极为活跃。由于学校办得出色,使正原小学在永定县乃至闽西声誉鹊起。远近慕名来学习取经者络绎不绝,引来了邻近乡村的子弟前来求学。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学校由民国政府接办,成立公立学校,更名为“浮山小学”。校长仍为卢勋堂。1937年,勋堂因年事高辞去校长职务,改聘卢作勋担任。本村与佛子甲合为“佛山村”时,校址曾迁至石令口劝学馆,校名改为佛山中心小学“,卢耕民任校长。

1940年拆村后,又迁回涛山房,仍名“浮山小学”。抗日战争初期,学校成立了“抗日救国后援会”,游瑞雪、卢禹昌、卢福中等都是该会的积极组织者和宣传者,他们自编歌舞,话剧到本县各地宣传演出,声援抗战,轰动全县。

因老校舍多年失修,墙壁发生断裂,出现危险,1944年校址迁到思山祠,六个年段开设六个班,思山祠不够用,班级还设在祠堂附近作华楼厅堂。在“下山子”开辟了更大的运动场,学校着力于德、智、体、美教育,使新的一代得到全面发展。外出工作的人数比例占邻近各村之首。整个村庄形成了讲读书、讲文明的浓厚风尚,“大溪尾人书香家”因此而得名。

学校创办至解放前夕的本村历任校长还有和中、锦昌、绍凯;执教多年的有恕政、鸿升、培俭、培彬、作卿、宛虹、开春、洪芬、章芬、如镛、陈云琳、赖贞元、卢如鹏、培尧等。

建国后,共产党、人民政府接管了教育。教育事业更是欣欣向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1年,校址又迁至条件较好的村政隔壁(原上角联一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学龄儿童不分男女均能入学、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

邻近乡村新罗、洽溪、水车潭的儿童很多到浮山小学就读。这以后,公立教师工资,医疗福利全部由国家提供,还聘请了部份民办教师,其工资福利实得“民办公助”。为给过去没有读书的青壮年(主要是妇女)提供学习文化的机会,1951年办起了夜校,卢汉光等人担任夜校教师。

连续3年,使全村的青壮年文盲均脱了盲。当年还办起了幼儿班,经费由学生“学费”解决,(至今仍旧如此),幼儿班开办至今,从事幼儿工作的有卢福香、邓翠芸、卢招娣、陈彩玲、卢秀芬、卢翠玲、张小翠、卢素琴、游美珍、谢月萍、张辉燕等。

1966年,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浮小也和各地学校一样停了课,教师出外串连,教学受了一定的影响。以后,根据上级指示,师生回校复课闹革命,学校成立了“教育革命领导小组”。主要课程有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算术、体育、唱革命歌曲等。

1968年以后,教学逐步转入正轨,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正式上课。同年,为贯彻毛主席“小学附设初中班很有必要,方便贫下中农子弟入学”的指示,各地掀起办附设初中班热潮,浮山小学也办了二个班。毕业一班后(当时学制二年),第三年合并于坎市中学。

七十年代初,学生增至200多人,窄小的厅堂已不能适用。1970年和1973年由群众集资,生产队出工献料在中角庄公祠堂后面(后龙山、现学校地址)建起了两座土木结构的教学楼,共8个教室、2个厅。不但缓解了教室紧张的局面,又于1978年申办了附设初中班,除招收本校小学毕业生外,还接收新罗、洽溪的生源就读,设2个班,学生76名,学制二年。

毕业一个班后于1980年合并于坎市中学。在1975年还建了一座二层十个间土木结构的教师宿舍,1992年又扩建了厨房和电视室。

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胜利召开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党的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给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并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国家作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制订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师法》和《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把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事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突飞猛进。

九十年代初,全国实施了义务教育的“六项督导”,各地掀起了建校办学新潮。1992年春,在村两委和浮山小学的倡导下,成立了由村主干、退休干部、教师和群众代表组成的“浮山村建校集资委员会”,向全村村民和外出干部募捐集资金兴建教学大楼。

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三层十二间教室、总投资25万元左右(其中县拨款7万元、镇拨款14万元,其余本村自筹)的教学大楼于1993年夏竣工并投入使用。

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教学大楼矗立在校园中心,与前后两株百年古榕相依映,大楼顶部“浮山小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嘉锡先生亲笔题写的。“科学富国、教育兴乡”也是他老先生为教学大楼落成时的题词。

随后几年,学校又相继投入近三万元进行校园配套设施的建设,添购了图书和教学器材,现有图书3040册,价值一万一仟元;教学器材、实验仪器价值约一万三千元。新教学大楼除六间作教室外,还开设了办公室、实验室、音乐室、图书阅览室、教学仪器教具室、会议接待室等。

大楼前后为新开辟的体育活动场,共4100平方米左右。周围树木四季常青,花香沁人,校园内环境洁净,空气清新,是坎市学区环境最优美的学校之一。

1994年金秋10月13日(农历重阳节),学校首次迎来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先生率领中国农工民主党赴闽考察团来闽西考察顺道回祖籍地浮山寻根问祖。全校师生手持鲜花在进村路口夹道欢迎。当天上午,嘉锡老前辈来到了他亲手题写校名的浮山小学里视察。

解放后,在本校执教多年的本村教师有:陈云琳、赖贞元、卢佩英、如鹏、陈瑜萍、卢汉桢、定英、定久、培翔、颂昌、衍照、集文、如元、启明、义昌、陈雪兰、陈卿云、卢松春、伟中、黄慧莲、赖湘香、黄春杨、陈秀琴、严翠华、郭笑莲、傅春招等。

历任校长是:陈云琳、卢震仁、张国昌、林守文、王建清、卢如彬、林洪炳、卢东昌、卢德尧、余晶辉、卢聚晃、卢聚彩。各任学校领导班子都能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善于管理,办学成绩优异,为浮山村的基础教育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特别是“六督”和“普九”以来,不但校容校貌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历年来“四率”均达国家一类标准。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同行和上级党政的赞誉。九十年代以来,学校曾多次受坎市镇党委政府和坎市学区表彰。

历年初中招生考试成绩居全学区和全县的上游,基本上每年都有1-2名毕业生考进重点中学,1996年9月旅台梓叔可荣先生带回桂中先生(已故)五万元人民币给学校作为教学奖励基金。并设立了奖学基金会。

1994年12月,本村小学经龙岩地区教育委员会命名为“龙岩地区农村示范小学”。1996年经永定县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998年经中共永定县委、县府评为“教育先进单位”。1997年至今连续四年获县级“文明学校”称号。

浮山人民重视教育,还表现在师资的培养上,至现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就有90多人(其中解放后70多人),人数之多,也是全县数一数二的。特别是有全家五代当教师的“教育世家”仁兴老师,三代为师的如元老师,一家有三人以上当教师的“园丁之家”,如陈云琳、卢培贤、义昌、聚戈等老师。他们不计得失、兢兢业业从师为荣,为国家培养后一代建设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至2001年,浮山小学尚有1-6年级6个教学班,有小学生200余人;幼儿班一个,在册幼儿20多名,有小学教师12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9人,他们在现任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投身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浮山村的基础教育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