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杨振声 《果敢志》节选系列 杨振材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振材23岁(1941)时,学成归来,娶昆明籍鲁旋珍为妻,正式受封土司世袭接班人,习称"印袭官".从此,开始参与"襄理政务".次年(1942

杨振材23岁(1941)时,学成归来,娶昆明籍鲁旋珍为妻,正式受封土司世袭接班人,习称"印袭官"。从此,开始参与"襄理政务"。次年(1942)5月,日军进占滚弄,他协助其父杨文炳,组建抗日自卫队,配合远征军抗击日本侵略。

1943年10月,杨文泰兵变,杨振材随其父杨文炳,被迫退入中国。在此后近半年的杨文炳被冤囚过程中,杨振材及其弟杨振声、其叔杨文雄,奔走于楚雄、大理、昆明之间,向中英当局,申诉救援,直至杨文炳获释。次年(1944)4月27日起,杨振材及杨振声、杨文雄等,先后随同杨文炳,乘英国皇家飞机,离开昆明,前往印度加尔各答,以及大吉岭、卡林蓬等地疗养。

次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同年底,杨振材等随杨文炳重返果敢,重掌土司权利。此次磨难,前后历时18个月。杨振材也因此比较广泛地接触了中国及英国、印度的三教九流,加深了对东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政治运筹的才干,为此后主政果敢,奠定了基础。

1945年底,杨文炳宣告退居二线,杨振材由"印袭官",正式升任茅扎官,成为果敢历史上最后一任世袭土司,并展开了维新改革、重建果敢的计划,决心将果敢建设成一个"文明法治、自给自足、繁荣富强"的自治邦。考其施政大端,举凡如下:

一、精兵减员,开创义务兵役制。即保留地方武装司令部建制,但其兵员由抗战期间的近千人,压缩至150人,并开始推行三年义务兵和新兵集训的制度。

二、开设行政公署,改革行政司法体制。即将地方行政司法机关,从历史上土司居家的土司衙门中分离出来,在新城开设地方行政公署,进行独立行政司法。

三、制定成文法律,使地方有法可依。任内出台了《果敢单行法律问答》,成为果敢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律。

四、创办公路交通,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任内先后开通了滚弄至大水塘计56公里公路。其次,开辟新的地方首市新街。同时,恢复了大水塘等10处集市街场,活跃地方经济。

五、倡导文化教育,改良社会风气。任内创办了官立小学,以此为示范,普及办学。至1956年,境内已拥有学校28所。同时,还组建了"果敢青年团"、"果敢农民福利会"等社会团体,下令废除女子缠足的陋习,提倡男女平等;倡导搞好环境卫生,预防疾病流行;将逃亡户耕地,划归退役士兵耕作;筹措借贷基金,扶持实业开发;主修"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弘扬民族光荣传统;还鼓励民众检举揭发贪官污吏,当众罢免过某些贪脏枉法的土目头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