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友马邮 马背上的邮局 ——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故事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1年,一部优美的中国电影<山の郵便配達>在日本上映,以其如画般的意境和曲折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心.而在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位邮递员,像电影中

2001年,一部优美的中国电影《山の郵便配達》在日本上映,以其如画般的意境和曲折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心。而在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位邮递员,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在中国西南山区美丽如画的风景中穿梭,却无暇留恋,过着艰苦、单调的邮递生活。这个人就是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乡邮员王顺友。

环境艰苦

木里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香格里拉的边缘。境内一道道状如刀锋的山梁并排交织,山与山之间形成落差巨大的深谷,流淌着雅砻(lóng)江等幽深的大河,覆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

这里风景虽美,但山峰险峻、道路崎岖,邮递员们只有依靠骡马驮着信件长途行走,这种邮路被称为“马班邮路”。王顺友的“马班邮路”从木里县城到白碉苗族乡、三桷(jué)桠乡、倮(luǒ)波乡,往返360公里,要翻越十几座山峰、趟过四条河,需要走14天,而每个月他都要走两趟。20年来,他拉着骡马在这片偏僻的大山中送信,行程加在一起有26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走了6圈半。

在木里山区,路只是乱石中骡马踩出来的一个个石窝窝,而且一侧是高高的山,另一侧常常是见到不底的悬崖,“路”只有一个马身那么宽。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的地理课本这样描写横断山区的气候。春天,察尔瓦山冰雪覆盖,空气稀薄,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而跨过察尔瓦山,到达雅砻江河谷,气温马上超过30度,暑气蒸人,一片盛夏景象。行走山中的王顺友一会儿凝汗成冰,一会儿挥汗如雨,重复体验着横断山峰锋刃般的山梁、说变就变的天气。

在大山深处,常常走上一两天见不到一个人。在这里,孤独比劳累更加可怕。晚上,在幽深的森林里,王顺友经常就着篝火搭起帐篷,搅一碗糌粑(一种藏族传统的炒面)或是烤几块土豆算做一顿饭,接着便唱起自编的山歌。熟悉王顺友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唱山歌和喝酒。在木里的“冷酷仙境”中,这是他抵御孤独的最好办法。

险象环生

王顺友是从父亲王友才手中接过马缰绳,走上邮路的。他至今记得,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父亲牵着马尾巴撞开家门,倒在地上说:“雪灼伤了我的眼睛。”母亲找来草药煮沸后给父亲熏眼。第二天清早,父亲说看到光亮了,于是把邮件包往马背上一捆,又出发了。

王友才是木里的第一批邮递员,在马班跑了整整30年。45岁时,王友才再也走不动了,于是由20岁的王顺友顶班上了邮路。这期间,王顺友经常被乡亲们称作“王大胆”,因为邮路太险了。

在邮路上,还有一个叫九十九道拐的地方。那是一条在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上拐连拐、弯连弯的羊肠小道。抬头,悬崖峭壁;低头,波涛汹涌,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山崖,连尸体都找不到。而这条路是王顺友送信的必经之路。

1995年11月的一天,他跟在骡子后面走到九十九道拐。突然,树林中飞出一只山鸡,惊得骡子乱踢乱跳。王顺友急忙上前拉缰绳,谁知骡子突然抬起两只后蹄朝他蹬过来,正踢中他的肚子。他双手捂住肚子一下子倒在地上,痛如刀割。

然而稍作喘息,他又牵上骡子上路了。9天后,王顺友终于送完邮件。当他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奄奄一息,打开腹腔,满是脓血。医生说,再晚来两小时,命就保不住了。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他活过来了,但身体却不如前了。

还有一次,王顺友送信走到雅砻江上的一座吊桥边。前面十几米远一队马帮已走在桥上。就在一刹那,吊桥一侧手臂粗的钢缆突然断裂,桥身瞬间翻转90度,走在桥上的人和骡马掉到江中,被寒冷、湍急的江水吞没……这令人揪心的一幕,令每天行走山中的王顺友也目瞪口呆。

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以前过雅砻江用的是溜索。有一次,正在溜索上的王顺友快到对岸时,绳子突然崩断了,他从两米多高的空中摔下来。庆幸的是他摔在江岸上,可邮件却从背上弹到江中。王顺友想都没有想,抓起一根树枝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捞邮件。水流湍急,再加上受了刺激,当邮件终于被拖上岸时,王顺友人也瘫倒了。

“我来了,联系就没有断”

木里县居住着17个民族,世代居住的有9个,人口最多的是藏族、彝族和苗族,90%的人口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小村庄中,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9个人。

这种童话一样的居住方式使交通、通信变得困难,很多地方不通电话、不通公路。但从1976年起,木里所有的乡都已通邮。而且总计2303公里的15条邮路都是“马班邮路”,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依赖着像王顺友这样的乡邮员的爬山涉水。在这里,每封平信的邮资是0.8元,但平均投递成本达到29.84元,小小的木里县邮政局因此每年亏损超过100万元。

1998年8月,木里遭受百年未遇的暴雨、泥石流袭击,进入倮波乡的所有大小道路全被冲毁,各条河流上的简易小桥都被洪水卷走,整个倮波乡顿时成了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孤岛。

正当大家在咆哮的河水旁发愁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了起来:“快看,老王来了。”只见满身稀泥的王顺友一步步走来,他的白骡子变成了泥骡子,只有骡子背上的邮包是干净的——用塑料布包了好几层。大家围了上去,问他有没有受伤,他说:“没什么,路太滑,摔了几跤。

桥都冲断了,我是拉着马尾巴一路趟泥过来的。”乡里人说:“老王,一连几天雨都没停,你可避一避、等一等嘛,太危险了。”王顺友说:“不敢耽搁,邮包里有报纸,还有两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我来了,就说明这里与县里的联系没有断。”一席话,让在场所有的人感动不已。

人们都说,他给少数民族乡民带来的不仅是邮件,还有自己的一颗心。

三桷桠乡鸡毛店、倮波乡磨子沟是高山区,人们的食物很单调,王顺友为他们传授高山种植蔬菜的技术,送来新的蔬菜种子。现在,这两个村子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菜园,即使是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山里人买东西不方便,于是王顺友出班时除了送信,还要经常帮乡亲们代买些盐、茶、药品,也曾自掏腰包从城里带来水稻良种、蔬菜良种,让原本食物单调的山民们冬天也能吃上蔬菜。当乡亲们接过包裹,绽放出笑容时,他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五口人,三个家

王顺友一家有五口人:他的妻子韩撒、儿子、女儿,此外,他把骡马也当作家庭成员了。因为每年他和妻儿在一起是二三十天,和骡马在一起的时间是365天。骡马是他最亲密的的伙伴。

20年来,他用过30多匹骡马。邮路的辛苦使骡马的服役期很短,一匹好马在邮路跑上几年体力就不行了。这时,王顺友会把跑不动的骡马送回老家去养,直至死亡。

王顺友说自己有三个家:和妻儿在一起算一个家,在白碉乡的老家是一个家,独自走在邮路上和骡马算一个家。他和妻儿的家在木里县城外的银盘组——半山腰上只有两户人家的村落。家里有三亩田地、三头牛、十几只羊、四间黄褐色的用石土夯成的房子,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

王顺友是参加工作那年结婚的。这个家建立了多久,他跑邮路就有多久,妻子韩撒在家中等他就有多久。如今,这个纤瘦女子的脸上皱纹压着皱纹,可她才只有46岁。在孤独中她偶尔也喝酒。当丈夫独睡深山时,更加孤独的是韩撒,喝了酒的韩撒流了多少泪,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王顺友的山歌中,有不少情歌就是唱给韩撒的。他曾经教韩撒唱:“三天不见我的面,当得不见几十天。”韩撒只是笑,没学会。

现在,王顺友最大的心愿就是木里的每个乡、村都能通上公路、跑起汽车,让“马班邮路”被“汽车邮路”取代。这也正是木里县政府和当地邮政部门的愿望。2005年,木里所有的通乡公路全部建成,木里邮政局也开通了更多的汽车邮路,改善邮递员们的工作条件。

小资料

目前中国邮政1/3的职工、2/3的邮路、3/4的网点都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353.1万公里,因交通条件限制,目前有步班邮路9000多条,马班邮路200多条,大批投递员就像王顺友一样为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的目标而奉献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