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2医院陈菊梅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记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记者李吉斌 本报通讯员杨清仁张芸每周四上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门诊部诊室里都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面容和蔼,语气亲

本报记者李吉斌 本报通讯员杨清仁张芸

每周四上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门诊部诊室里都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面容和蔼,语气亲切,精神矍铄;给病人看病,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她,就是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我国著名的传染病防治专家。

陈菊梅从医60多年来,凭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毅力以及孜孜不倦的奋斗,成为了国内数一数二的传染病防治专家;无数病人对她交口称赞,无数中外专家对她肃然起敬。她的医术、医德、医风,已成为当今医学工作者的楷模;她严谨扎实的科研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成为了激励年青一代奋发向上的风向标。

“当医生就得弯下腰”

“医者,最重要的是‘仁心’,要能在病人面前弯得下腰,这是当个好医生的基础和前提。”这是陈菊梅经常对302医院医生说的一句话,同时她也是这么做的。

陈菊梅1925年出生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桥上街村,1958年到302医院二科当主治医师,在302医院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

亲身经历过陈菊梅会诊或抢救的传染病病人都说:“救人一命,胜似亲生父母。陈教授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著名专家,更像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妈妈或慈祥和蔼的老奶奶。”

问诊时轻声细语,查体时精细入微,开方时耐心解释用药注意事项,离开时反复叮嘱保健常识……陈菊梅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像是自己的亲人一样。

我国1989年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其中特别规定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但面对传染病,许多人都是谈“病”色变,惟恐避之不及。

而陈菊梅接待病人,总是态度和蔼,热情让座。如果病人伸出手来表示要握手,她总是会热情地与病人握在一起……

“陈教授开药很讲原则,能开10元的绝不开100元的,能不做的检查绝不会让你花冤枉钱。”曾找陈菊梅看过病的王永山说。

“我每季度都得来302医院进行一次检查,为了方便像我这样的外地病人,陈教授把家里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告诉了我,让我来之前确认一下她是否在医院。”河南安阳的患者牛建莉说,“陈教授这么大的专家,对我们病人真是太细心了”。

“陈菊梅教授不但医术高明,医风也很正派。从普通医生到专家组组长,她救治过成千上万的传染病病人,无论病人职务高低、家庭贫富,她都一视同仁,热情为病人服务,从不接受病人的‘好处’。”302医院院长吕吉云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菊梅的一言一行对医院的医务人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02医院的医患关系和谐,医院的服务得到了病人的普遍认同。

传染病防治的旗帜

作为传染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陈菊梅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在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的63年间,陈菊梅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 牵头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为提高临床治疗乙脑的疗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到38%的惊人奇迹……

“她的生活比较简单,除了在家就是在医院,或是在家与医院的路上。”302医院政治部原主任申金仓回忆说,陈菊梅经常一头扎进临床难题的研究当中,废寝忘食。

针对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的难题,陈菊梅经过寻访、探究,把研究方向定在了五味子上,成为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为了安心研制这一降酶药物,消除自己身上的炎症病灶,陈菊梅先后摘掉了自己的扁桃体、割掉了自己的阑尾,之后又分三次拔掉了满口牙齿。当时的陈菊梅年仅47岁。

陈菊梅作为302医院专家组的首批成员,每组织一项课题,她总要把临床上遇到的难题作为协作攻关的目标。为先打开一个“缺口”,她不分白天黑夜,不怕辛苦繁琐。

“为了获得临床的第一手资料,陈教授经常亲自深入临床科室,逐个地进行个体研究。她这种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太值得我们学习了。”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平说。

1983年,陈菊梅开始担任专家组组长,虽然现在已是87岁高龄,但依然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活跃在传染病治疗和科研第一线。

人若淡菊品胜梅香

陈菊梅的品格,如同秋菊冬梅,清新淡雅,超凡脱俗,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可能与儿时的成长环境有关,陈菊梅特别能吃苦,意志也坚强,并且有一副“倔”脾气,自己认准的事情,从不半途而废。

陈菊梅的爱人陈国仕是我国著名的蜱媒病自然疫源学专家,因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出差,家庭的重担就全落在陈菊梅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陈菊梅还是咬牙克服了重重困难,家庭事业两不误。她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孩子,洗衣服做饭,把这些都完成了,才拉亮台灯,继续伏案研究。

“我每年都要出差半年多,要不是有她支撑,这个家早就散架了。”陈国仕感叹地说。

正是有这样的性格,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场”上,我们看到了陈菊梅活跃的身影;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废墟上,我们依然能看到83岁的陈菊梅像战士一样在战斗。

陈菊梅一生淡泊名利,对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从不吝啬,只要有同事、学生向她请教,从来都是“倾其所有”。“她就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活雷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这样评价陈菊梅。

陈菊梅的得意弟子、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朱世殊对此也深有体会。“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带下,我完成了一个关于儿童肝衰竭治疗的研究课题,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谁知,在填写申报人时,陈教授主动删掉了自己的名字,并反复叮嘱我‘绝不要署我的名字!’”对于老师的帮助,朱世殊有道不完的感恩话语。

“陈菊梅教授一生淡泊名利,她尽可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显山露水’机会,而把自己悄悄隐藏在‘地平线’以下。”302医院政委邢振湖说。

“我活着不希望出名,死后也不用留名。人死了就死了,还留什么名。我和老伴商量好了,我们死后,不作遗体告别,遗体都捐献出来,供医院解剖研究用……”陈菊梅平静地说。